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 I)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将122例AM I患者分为青年组(30~40岁,18例)、中年组(41~60岁,37例)及老年组(>60,67例),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特点。结果:年龄、性别与AM I的发病密切相关。青年组患者多与吸烟、高甘油三脂有关,冠脉病变以单支多见;中年组患者多与吸烟、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增多有关,冠脉病变以双支、三支多见。老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明显增多,冠脉病变以三支多见。结论:不同年龄组AM 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有不同的特点,既要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 :将 1 43例男性 AMI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其总胆固醇 ( TC)、甘油三酯 (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 -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C)、载脂蛋白 A ( apo A)和载脂蛋白 B( apo B)差别。结果 :老年组 75例 (年龄 65~ 88岁 )与中年组 68例 (年龄 42~ 64岁 )相比 ,血脂各项均呈减低 ,其中 TC、TG、L DL - C、apo A和 apo B水平减低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或P<0 .0 1 )。结论 :在男性 AMI中 ,老年较中年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本地区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脂水平状况及冠心病 (CHD)二级预防中的调脂治疗。方法 :将 170例AMI患者分为中青年组 (35~ 5 9岁 ,49例 )、老年组 (6 0~ 79岁 ,10 9例 )、高龄老年组(80~ 90岁 ,12例 ) ,分析各年龄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水平 ,血脂增高检出率 ,强调了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策略。结果 :TC ,TG水平随AMI发病年龄增加而降低 ,TG水平与AMI发病年龄呈负相关 (γ =- 0 2 0 3,P <0 0 1) ,中青年组及老年组TC均值极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 (P <0 0 1) ,中青年组TG均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 0 5 ) ,39%的AMI患者因TC增高需开始饮食疗法 ,2 7%的需开始药物疗法。结论 :重视CHD ,特别是中青年组病人的调脂治疗 ,调脂治疗为CHD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与男性AMI的不同之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71例AMI为本院 1 989~ 2 0 0 1年住院患者 ,其中女 1 36例 ,男 2 35例。均符合WHO1 979年制订的AMI诊断标准。按男女分组比较。1 .2 方法 分析内容包括 :两组的发病年龄 ,发病到入院时间(<2 4h ,>2 4h及不明确 ) ,既往史 (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 ) ,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及病死率和主要死亡原因 (心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收治1556例AM 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64.5±9.8)岁∶(57.8±12.2)岁;女性患者中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者比例分别显著高于男性患者(58.2%∶44.1%,31.2%∶17.6%);男性吸烟者显著高于女性(61.0%∶9.6%)。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 I)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76.4%∶81.0%)。结论我院AM I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男性,女性合并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6.
7.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男、女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4例AMI患者(男718例,女3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70.1±8.8)岁vs(62.3±12.1)岁,P〈0.001],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阳性率均高于男性,Killip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20.4%VS11.3%,P〈0.001)。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男性(15.5%VS5.7%,P〈0.001;16.1%VS5.7%,P〈0.001),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低(64.6%VS73.4%,P〈0.05;16.5%VS32.0%,P〈0.001)。对所有住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I〉70岁、心绞痛史、吸烟史、Killip分级≥Ⅲ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校正后OR=0.323;95%CI:0.123~0.852)。结论:女性AMI患者心功能差,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且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心梗临床很多见,病情严重,合并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大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以其它系统症状表现突出而被漏诊、误诊。有的虽有典型症状但常常因为梗塞面积大或者多部位梗塞,心肌受损严重导致泵衰竭及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提高老年心梗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现就我院2005~2009年5年中收治的老年急性心梗78例的临床特点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中年人有许多不同点。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误诊。故在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均有其特点。国内亦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60~ 80岁者死亡率为 16.7%~ 36.5% ,大于 80岁者死亡率上升为 2 7.7%~ 66.6%。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明显高于一般成人 ,大于 80岁者死亡率又是低于此年龄组的 2倍。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往往不典型或不明显 ;且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如肺部、脑部及消化道等疾病。曾有过心绞痛病史的老年人 ,近期 1~ 3周内心绞痛再度出现 ,且发作频繁、疼痛加剧、发作时间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发病48h内、第7天、第21天分别对52例病人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胸及V7-9导联,按QTd=QTmax-QTmin,JTd=JTmax-JTmin计算。结果 与48h内相比较、第7、21天QTd和JTd值明显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第7、21天QTd和JTd值明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猝死组QTd和JTd增加,QTd和JT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治疗,探讨不同性别住院死亡率差异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6例男性和537例女性AMI患者,对比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大[(67.7±8.5)岁vs (60.4±11.6)岁, P<0.00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51.40% vs 39.25%,28.31% vs 14.69%,P均<0.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多(73.37% vs 57.22%,11.92% vs 5.22%,P均<0.001)。男性和女性的心绞痛史(64.53% vs 66.85%,P=0.344)、陈旧性心肌梗死史(8.91% vs 9.87%,P=0.519)和冠心病家族史(22.98% vs 20.68%,P=0.348)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多有吸烟和饮酒史(69.74% vs 14.71%,78.49% vs 24.77%,P均<0.001)。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22.16% vs 28.01%,P=0.010)和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低于男性(64.43% vs 70.14%,P=0.017)。女性患者住院死亡率高于男性(11.92% vs 6.90%,P<0.001)。结论:女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治疗不同,女性患者年龄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亦显著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心酮滴丸对急性心肌梗塞犬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及心肌酶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30只,分为对照组、吉罗益心酮片组及益心酮滴丸25、50和100 mg•kg-1组,每组6只。采用麻醉开胸结扎犬的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益心酮滴丸各剂量组AST、CK及LDH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01);与吉罗益心酮片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益心酮滴丸各剂量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益心酮滴丸对急性心肌梗塞犬的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时血糖增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07例AMI患者按入院时的血糖高低分为两组:A组血糖≤8.2mmol/L共55例;B组血糖>8.2mmol/L共52例。分析两组在年龄、心功能、白细胞计数、血尿酸、肾功能、心肌酶谱及并发2型糖尿病、女性比例、心肌梗死部位与病死率的差别。结果:1两组在年龄,女性,前壁和多壁梗死所占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B组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高,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B组入院时心功能差,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和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并发2型糖尿病比例高,两组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伴有入院时血糖增高的AMI患者并发糖尿病多,入院多较晚,心肾功能差,白细胞计数高,住院期间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76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上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女性比例低,诱发因素多,患者多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并发症少,住院病死率低(P〈0.05);合并高脂血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明确诊断,同时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治疗高血脂和控制体重对预防青年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洛汀新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及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MMSE评定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同时检测NOS水平,观察洛汀新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及血清NOS水平的影响。结果:洛汀新观察组治疗后MMSE分值、NOS水平均提高,并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洛汀新能通过提高NOS水平,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PTS)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粘度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dimer、FIB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初筛试验,血浆D-dimer测定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报告10年来收住冠心病监护病室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39例,并将其与同期内收往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塞93例,非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59例对比分析。症状不典型.无痛型较多,胃肠道反应常见.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机会多.肌酸磷酸激酶峰值低为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和 2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 ,对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 结果 AAMI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中Ⅰ、avL导联ST段抬高占70 .5 9% (P <0 .0 1) ,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占 76 .4 7% ,而冠脉多支病变与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AIMI组Ⅰ、avL导联ST段压低占 71.4 2 % ,冠脉多支病变中Ⅴ4~Ⅴ6导联ST段压低占 5 2 .17% (P <0 .0 1)。 结论 AAMI或AIMI时Ⅰ、avL与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与压低呈对应“镜像”改变 ;AAMI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 ,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段 ,梗死面积大 ;AIMI时Ⅴ4~Ⅴ6的ST段压低则反映冠脉多支病变。AMI的ECG早期鉴别诊断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0.
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支架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无急诊PC I禁忌证的患者154例,入选患者按照性别分为两组,男性组74例,女性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病死率的情况和2年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两组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造影显示成功率,χ2=4.893,P〈0.05,两样本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患者住院病死率,χ2=4.273,P〈0.05,两样本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患者随访2年的无事件生存率,χ2=0.238,P〉0.05,两样本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治疗后患者住院病死率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患者,而两组治疗后患者随访2年的无事件生存率的远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