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多排螺旋CT对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增强检查,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显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I型5例、Ⅱ型2例和Ⅲ型33例,CT增强扫描及重建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增宽、动脉壁钙化、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破口位置及内膜剥离范围。结论 多排螺旋CT对显示主动脉夹层具有无创、快速检查的优势,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制定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及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为AD的32例患者,均行64排CTA检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三维容积成像(VR)后处理。结果:32例患者CTA均显示内膜片、内膜破口、真假腔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16排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采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不同重建方式从不同方面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范围、真假腔、内膜片、破口、分支受累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情况,综合运用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结构和特点。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是一种快速、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有极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主动脉夹层及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E)治疗36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分析、评价图像,全面观察主动脉夹层CT表现及EVE术后转归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诊断AAD的正确率为14.78%(30/203)。增强扫描中MPR和CPR对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显示率分别为96.1%、100%,MIP对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显示率分别为14.3%、65%,VR对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显示率分别为18.2%、91.1%。MPR和CPR的综合显示能力明显优于VR和MIP(P<0.01)。203例患者中,198例破口为多发、5例破口为单发。33例行EVE术后,破口全部消失,3例远端破口仍然存在,均为破口多发者。36例术后均未见瘤体进一步扩大,17例假腔缩小,9例假腔内见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3例壁内血肿大部分消失,4例真假腔无明显变化,5例发现内漏。结论怀疑夹层患者CT平扫应关注主动脉表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EVE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价值,三维重建时应选择MPR、CPR和VR。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 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 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MSCTA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壁内血肿3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4排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De BakeyⅠ-Ⅲ型中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经手术或DSA证实的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40例患者中,I型10例(25.0%),II型3例(7.5%),III型27例(67.5%)。64层螺旋CT诊断AD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100%。MPR和CPR对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显示率分别为95.9%、100%。结论 64排MSCT检查对主动脉夹层De Bakey分型快速、准确,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分支变异、内膜瓣、破口、真假腔、剥离范围、分支血管受累、心包填塞等情况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各种急性胸主动脉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肺动脉栓塞及时排除,是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断的首选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ngiography,CTA)及各种图像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AD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将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和管腔拉直图(CPR和LS)、最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窥镜(VE)、容积再现(VR)重建。结果典型主动脉夹层(TAD)共35例,其中DeBakey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各5、2、4、24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共6例。TAD患者中,35例均可显示真假腔、内膜片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33例患者见初始破口,21例患者假腔内见血栓。轴位、MPR、CPR和LS是显示TAD的最好手段,MIP次之,VR可立体显示血管,VE可观察到破口的内部形态。结论 64排螺旋CTA及多种重建方法的应用能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可无创性准确诊断各种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主动脉夹层的64排螺旋CT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超声心电图、64排螺旋CT平扫及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并对3种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为100.00%,64排螺旋CT平扫准确率为73.33%,超声心电图准确率为23.33%,3组诊断准确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DebakeyI型的16例,DebakeyⅡ型4例,DebakeyⅢ型10例,真假腔30例,内膜片29例,内膜破口29例.结论:64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高,且可快速、清晰的将血管腔及血管分支受累情况及邻近组织清晰呈现,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大小,破口位置、内膜移位、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形态、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并有助于做出准确分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显示中的应用。方法 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4例为腔内支架隔绝术后)进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方式进行血管重建和观察。所有病例均有血管造影对照。结果 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内窥视镜在显示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不同的重建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采用不同的重建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可全面、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和假腔内血栓。并可对介入治疗后血管内支架及周围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病变的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阳永康  夏欣  龙廉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95-96,F000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CTA扫描,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位置、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及分支的受累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SCTA共显示主动脉夹层58例,可以准确评估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及范围、内膜剥离、破口位置、真假腔及血栓情况、主要分支血管开口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对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AD)真假腔的CT征象。方法 30例AD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和评价AD的真假腔、内膜片的CT表现。结果鸟嘴征30例,蜘蛛网征4例,均位于假腔;75%~100%的假腔直径大于真腔腔内血栓16例位于假腔,1例位于真腔;偏心性内膜片钙化12例,均位于真腔侧;外壁钙化20例位于真腔,3例位于假腔;平直的内膜片在慢性AD假腔中多见(91.7%)。结论鸟嘴征、假腔大于真腔、腔内血栓及偏心性内膜钙化有助于AD真假腔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