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祖国医学中的“腹诊法”为切诊的一种,但也有部分包括在望诊、问诊、闻诊之内,在临床中多应用于慢性疾患及部分急性病症的诊断。一、腹诊法的来源和诊断上的价值1.古代医家对中医腹诊的认识:“腹诊法”首创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如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  相似文献   

2.
肾禀先后二天,为一身之本,与生命始终。肾滋五脏六腑之阴,发五脏六腑之阳。肾精、肾气易损易虚,“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只虚不实”,肾虚致百病杂生,证象纷繁。补肾为本,合以治标之法,多获佳效。肾与内分泌、免疫、生化代谢等多系统密切相关,临床病证多见肾虚,补肾方药对多系统有良好调治作用。强调重视对肾虚本质及补肾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肾禀先后二天,为一身之本,与生命始终。肾滋五脏六腑之阴,发五脏六腑之阳。肾精、肾气易损易虚,“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只虚不实”,肾虚致百病杂生,证象纷繁。补肾为本,合以治标之法,多获佳效。肾与内分泌、免疫、生化代谢等多系统密切相关,临床病证多见肾虚,补肾方药对多系统有良好调治作用。强调重视对肾虚本质及补肾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眼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脏腑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灵枢》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之精气,通过经络转入眼部,眼才能发挥视觉功能.眼与五脏六腑眼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审长短,有赖于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行灌输。缺少了五脏六腑精气之养,眼就要生病或致盲.现将眼与脏腑的关系分述如下.一、眼主于肾肾为先天之本,津液之源,神光潜藏之处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瞳人属肾.”眼明则为阴精濡养所致,若肾阴不足则目昏.眼主于肾,滋始于肾,肾与眼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5.
痿者,萎也。是肢体萎弱废用的一类病证。初起多见手足软弱无力,渐至肌肉麻木不仁,皮肤干枯失泽等症状。痿证是由于五脏热而津液枯竭,不能营养皮肉筋脉而形成。阳明者,多气多血之经,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是五脏六腑营养之大源。阳明又主润宗筋,宗筋是诸筋聚于前阴之处。前阴者,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足乔九脉之所会也。阳明为气血生化之源,九者均依赖阳明所化生气血濡养,所以,阳明气血充盈,宗筋才能得到滋养和濡润才能约束四肢关节使之运动自如。故王冰说:“宗筋为阴毛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老年久病常表现出一些热象,用清凉或滋养药物久治无效,多与肾阳虚弱有关。赵养葵《医贯》说:“五脏之真,推肾为根。”肾为水火之宅,为五脏六腑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滋,五脏之阳非此不发”。凡老年肾虚,均由于肾之阴阳的相互影响,常产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变化。肾阳虚弱,不能温熙阴液化气升腾,阴虚不能配阳则生热象。现将临床中,对肾阳虚衰反见热象的舌烂、眩晕、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肾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均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系命门,内寄水火,为人体真阴、真阳之源基。正如张景岳所讲:“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中医历有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法丰富多彩,腹诊是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独特诊法。清·余根初推腹诊为“诊法第四要诀”,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即腹诊)”。腹诊之术,虽源远流长,但国内继承缺失,不如日本的发展,且广为应用,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结果”了,吾辈甚感遗憾,愿有更多的中医同行有所警醒,发奋图强,发展此术。腹证乃腹诊而获得的病人胸腹部在病理变化时所反应的一定状态,是可察可诊的他觉征象和自我感觉的病状概括,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特定性的特点。《伤寒论》所涉及的腹证表现广泛,内容翔实,据有人…  相似文献   

9.
<正> 祖国医学对“肾”的功能,极为重视。肾为水肌,内藏真阴、真阳,与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认为各脏腑的阴均取资于肾阴、各脏腑的阳皆取助于肾阳。肾中的阴阳关系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以保持相对的平衡,方能使机体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将肾称为“五脏六腑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二阴、司开阖、为胃之关,直接参与水液的排泄。而肾中之阳气具有“气化”作用,其功能升清降浊,通过三焦将水变成津液,供养人体,并能把无用之水排出体外。则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脾阳的运化、  相似文献   

10.
刘慧  文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28-128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黄帝内经》的论述,为脾胃学说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范畴,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肾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根源,由其而致的心血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可取得较好疗效,兹浅述如下:1理论探讨1.1肾虚为本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之根,内藏元阴元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阳的温煦、肾阴的化生、元气的充足是各脏腑生理活动和气血运行的动力之源。生理状况下,心肾同属少阴,心属上焦,属阳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属水,心火下潜以温肾阳,肾水上济以资心阴,共奏阴阳协调、水火…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学理论中,目又称为“精明”,之所以将目称为“精明”,是因为目是集注了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器官。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因为得到体内五脏六腑之精气的濡养而能吸纳外光以明外视物,也因有五脏六腑之精气集注而发射内光以令人可明内望神。  相似文献   

13.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张景岳批判地继承了《难经》中的命门学说,对命门的发挥有其独到之处。其认为,命门的位置在“子宫”及“子宫之门户”,位于两肾之间,“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的实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其生理功能有二:命门为精血之海,水火之宅,寓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命门系人身之门户。病理上多表现为真阴虚损、命门火衰。治疗上注重补水补火,倡导“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创制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系列命门病主方。景岳极大的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完善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脏腑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为何分布在膀胱经背腰部第一条经行线上? 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腰者肾之府,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又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身即全身,包括五脏六腑,故肾与五脏六腑有生与被生之关系,所以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在膀胱经之经行线上;而分布又在背腰部,则为脏腑相应体表之故。 2、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收藏着脏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以肾虚为先,迁延不愈而多脏受累.从中医传统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为五脏六腑之根”“久病及肾”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提出肾虚乃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之始、生殖障碍之本、临床多态表现之根、疾病进展之源、漫长病程之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6.
温病治疗中运用通下法,具有“开门逐邪”、“祛邪存正”之意。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驱逐邪热、泄下燥屎、保存津液。是通导里实、攻下肠道郁热、逐邪下泄、通瘀破积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热结肠腑、肠道传导失司、下焦蓄血等有形实邪内结的证候均可使用。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  相似文献   

17.
“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这是养生学家对腹式呼吸法的高度评价。所谓“腹式呼吸”,即是运用腹部进行的辅助呼吸动作。明代养生家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中有:“一吸便提,气久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其中就包含了腹式呼吸的养生要旨。 正确而规律的腹式呼吸,为何能起到延年益寿、健身防病的作用呢?中医学认为,腹居人体中部,是许多重要经脉循行汇聚之所,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的发源地,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胃所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头痛     
头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头为清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阳之腑,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头痛是由逆乱,淤阻经络或脑失所养,简而言之是不通则痛,不荣则寒、热、湿、阴血虚、痰浊、淤血等原因引起.其病机是六痛,现在谈谈几种常见头痛的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眼为视觉器官,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中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滲于目”。可见眼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眼的正常生理,是脏腑之气血精液不断上升滋充的结果。《索问、六微旨大论》说:“人之眼……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人之通利也”。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升降是眼的生理物质来源和动力。脾生则健,胃降则和。脾气不升,则诸阳不升,而清  相似文献   

20.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于三阴。阳病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历代注家对其中“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经文的理解存有歧议。吴崑说:“为之,为脾也。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而张景岳以及现今《内经讲义》、胡天雄《素问补识》等都认为是脾亦为胃行气于三阳。然而笔者则坚持认为,此句之释应从吴崑之说。应理解为:阳明胃者,为脾行气于三阳,运太阴之气入于诸阳也。其理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