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合并高尿酸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34例高脂血症体检者,运用SPSS 17.0软件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血脂、血尿酸水平等。结果:(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质人群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气虚质(P<0.01)及阳虚质(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P<0.01)及气虚质(P<0.05)。(3)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合并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依次为痰湿质(48.6%)、阴虚质(44.4%)、气虚质(43.5%)及湿热质(37.0%)。(4)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的血尿酸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及阳虚质(P<0.01),气虚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P<0.05)及阳虚质(P<0.01),湿热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阳虚质(P<0.05)。结论:痰湿质人群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血脂异常人群易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中医证型构成情况、湿热对PNS病情的影响及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本院近6年来PNS的临床资料。结果:290例PNS患者中湿热证组118例,占PNS总病例数的40.69%,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湿热证组24hPRO、血清CHO-L、LDL较其他各非湿热证组明显升高(P<0.05,P<0.01);血清TP、ALB较其他各非湿热组明显下降(P<0.05,P<0.01)。各组S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90例PNS中发生感染者124例(42.76%),其中湿热证组合并感染者占PNS总感染病例数的56.45%,占湿热证组总病例数的59.3%,湿热证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非湿热组(P<0.05,P<0.01)。结论:湿热证是PNS的中医主要证型之一,湿热是加重PNS病情的重要因素,PNS湿热证与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52-175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集EH患者血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关病史、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由一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两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检测颈动脉超声,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男性组与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个常见高血压中医证型中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82.40%)>阴阳两虚型(80.15%)>痰湿壅盛型(73.53%)>阴虚阳亢型(71.14%)。肝火亢盛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间的颈动脉硬化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夹瘀组与非夹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夹痰组发生率高于非夹痰组(P<0.05);(3)对26个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的3个症状中,眩晕、耳鸣症状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证型中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分布均>70%,肝火亢盛型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最高,老年患者及夹痰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硬化,有颈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眩晕及耳鸣的症状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炎康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湿热抉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湿热挟瘀证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前列泰片治疗;治疗组用前炎康胶囊治疗,均以28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证候、触诊前列腺质地、前列腺液常规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炎康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挟瘀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上海地区膀胱癌患者525例,采用中医证候问卷的方法调查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同时调查病理结果(是/非浸润性膀胱癌),然后在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再进一步调查患者的病理细胞分级(高/低危)、膀胱镜检查的相关情况(肿瘤数目:单发/多发)、病史情况(发病年龄;发病情况:首发/复发),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1)5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68.0%,女性患者占比32.0%。中医证型中,瘀毒蕴结型、湿热下注型占比较高,其后依次是肾阴不足型、无证可辨/其他型和脾肾两虚型;病理显示非浸润性膀胱癌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为湿热下注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占比最多为瘀毒蕴结型。(2)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低级别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是湿热下注型,高级别是瘀毒蕴结型。(3)非浸润性膀胱癌主要中医证型中,湿热下注型的排尿症状、肠道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瘀毒蕴结型疼痛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上海地区膀胱癌的中医证型以湿热下注、瘀毒蕴结两型为主,发病最多的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亦是呈现此两种证型占比最多。非浸润性膀胱癌与浸润性膀胱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比较有差异,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瘀毒蕴结型因较其他证型病理级别、浸润性和复发率等方面差异明显,尤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六安市城区居民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六安城区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社会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基层医疗的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支持。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554人中,平和体质人群占32.37%,偏颇体质占67.63%;偏颇体质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为:痰湿质占10.75%、阳虚质占9.85%、气虚质占7.85%、血瘀质占7.21%、阴虚质占7.40%、湿热质占6.31%、气郁质占4.25%、特禀质占0.90%、兼夹体质占13.13%。性别在平和质中无差别;男性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兼夹体质明显高于男性(P〈0.001);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随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血瘀质、阳虚质随着年龄增长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兼夹体质60岁以上者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升高。结论:痰湿、阳虚、气虚是六安人群体质的主要偏颇倾向,且与地域气候,饮食生活,情志年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盆腔炎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挟瘀型、气滞血瘀型、虚实夹杂性三型,分别选方施治。结果湿热挟瘀型治愈8例,占100%;气滞血瘀型治愈18例,占85.7%;虚实夹杂型治愈9例,占9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在临床上具有优势和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型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传统RA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RA病例,采集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DD、ESR、CRP等实验室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DD水平升高者71例,占病例总数的82.2%。其中湿热夹瘀、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阴虚夹瘀各组中DD水平均显著高于肾气虚寒及肝肾阴虚两组(P0.01),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患者DD水平与ESR(r=0.573,P0.01)、CRP(r=0.577,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RA患者体内DD高于正常水平,且湿热痹阻、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夹瘀、阴虚夹瘀型患者DD水平明显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型患者,提示RA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中医学"湿、热、瘀"等实邪有关。(2)RA患者DD水平与ESR、CRP均呈显著正相关性,DD可能成为新的RA活动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7例ACI患者分为痰瘀阻络证组和非痰瘀阻络证组,并在入院第二天检测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ACI痰瘀阻络证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痰瘀阻络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ACI痰瘀阻络证的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检测,中医辨证分型,经统计学处理,探讨各指标与冠心病证型间的关系。结果:痰瘀互阻组、心血瘀阻组、痰阻心脉组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非痰非瘀组(P〈0.05),痰瘀互阻组纤维蛋白原值明显较其它各组高(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血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中医的“痰浊”与“血瘀”。冠心病临床辨证分型为痰瘀互阻、心血瘀阻、痰阻心脉证型的患者可根据这些指标情况运用祛痰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陈粮  钟毅征  刘晓青  何虹  陈晶晶  李莉 《新中医》2021,53(15):172-175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围绝经期妇女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中医体质调养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纳入围绝经期妇女共1 225例,包括绝经综合征患者(证候组) 490例及非绝经综合征妇女(无证候组) 735例;采用《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对所有样本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无证候组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占73.6%);而证候组以偏颇体质为主(占61.1%),其中兼夹体质占52.7%,兼夹类型中以兼夹4种及以上为主(占60.1%);2组兼夹体质均以阳虚质兼夹占最大比例。证候组单纯偏颇体质以阳虚、特禀质、阴虚为主,兼夹体质亦以阳虚、特禀质及阴虚质为主;无证候组单纯偏颇体质以阳虚、阴虚、血瘀为主,兼夹体质以阳虚质、湿热质及阴虚为主。结论:绝经综合征患者兼夹体质更为多见;绝经综合征与非绝经综合征的兼夹体质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以阳虚质兼夹为主,特禀质兼夹与阴虚兼夹亦为绝经综合征常见的兼夹体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及局部凝血纤溶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30例狼疮性肾炎非热瘀证肾脏病理分型、肾组织活动指数(AI)及慢性化指数(CI)、肾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抗原(FR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分型无相关性;热瘀证组肾脏病理的AI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P<0.01);热瘀证组肾组织FRA沉积程度明显强于非热瘀证组(P<0.05);热瘀证组tPA、PAI-1阳性强度平均积分显著高于非热瘀证组(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热瘀证与肾脏病理活动及肾脏局部高凝和纤溶低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田智慧  王琦  张妍  王济 《中医药导报》2019,25(19):86-89
目的:对韩国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韩国老年人521人,运用《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进行体质调查,分析9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慢性病的韩国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结果:韩国老年人群中,平和质占30.5%,8种偏颇体质占69.5%;偏颇体质类型以阳虚质最多,其次为阴虚质、痰湿质,分别占21.1%、12.7%、10.7%。偏颇体质中单一体质占36.2%,兼夹体质占63.8%;偏颇体质中以虚实夹杂体质为最多,占45.6%。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慢性病的韩国老年人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老年人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构成比高于女性;女性老年人阳虚质、阴虚质构成比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和质比例逐渐降低而气虚质、阴虚质比例增高。无慢性疾病者平和质比例明显高于有慢性疾病者;除了特禀质以外,慢性疾病人群偏颇体质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疾病人群。结论:韩国老年人群呈现多虚、多痰湿的体质特点,体质特征以兼夹体质、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由收集股骨头坏死病例13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观察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及不同性别、年龄、单双侧发病、病程、分期、病因及地区的体质分布差异。结果 70例为兼夹体质发病,60例为单一体质发病。单一体质病例中以阳虚质[18(13.9%)]、湿热质[10(7.7%)]、血瘀质[7(5.4%)]、气虚质[7(5.4%)]4种体质集中分布,兼夹体质以阳虚主兼夹体质比例最高[30(23.1%)],其次为血瘀质[15(11.5%)]及湿热质[9(6.9%)]主兼夹体质。主兼夹体质合并后,阳虚质为股骨头坏死所占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48(36.9%)]、其次为血瘀质[22(16.9%)]及湿热质[19(14.6%)],占全部体质68.5%。不同性别、年龄、单双侧发病、病程、分期及病因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阳虚质、湿热质及血瘀质为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易感体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湿热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Ⅲ型前列腺炎(湿热挟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对照组予前列安栓塞肛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NIH-CPS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NIH-CP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桂枝茯苓丸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明显,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湿热挟瘀证)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急性期湿热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关系。方法:对GB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证组和非湿热证组。对两组分别进行植物神经功能、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测定。将实验数据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湿热证组和非湿热证组植物神经兴奋类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植物神经兴奋类型亦有差异,其中湿热证组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占60.0%。非湿热证组交感神经兴奋占35.7%,副交感神经兴奋占28.6%。②湿热证组IgG含量高于非湿热证组和正常对照组,Ig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③湿热证组COR含量高于非湿热证组和正常对照组,ACTH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期湿热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存在异常,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IgG、IgA、COR升高,ACTH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李显红  陈刚毅 《新中医》2018,50(4):96-9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与其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8月—2016年12月门诊及常规体检诊断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体质为主,共364例,占53.8%;单纯体质416例,占61.4%;兼夹体质261例,占38.6%;男性患者血瘀质和痰湿质类型的血尿酸高于其他体质,女性患者湿热质体质类型的体重指数(BMI)、血尿酸高于其他体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表现为单一体质,也可表现为复合型体质,其中以气虚体质为主,提示气虚体质易发生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重高尿酸高甘油三酯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武警学院体检查体单纯超重者1210例(A组)、超重+高尿酸血症患者576例(B组)、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748例(C组)及超重+高尿酸+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553例(D组)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各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超重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和阳虚质;A组痰湿质所占比例高于其它3组(P0.05);B组患者湿热质所占比例高于其他3组(P0.01);C组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A组、B组(P0.01),气虚质比例亦高于A组(P0.01);D组气虚质、阳虚质所占比例高于A组、B组(P0.01)。结论:超重患者常为偏颇体质,合并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防治中应注重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纠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干预和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行健康体检超声检查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者24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应用《中医"治未病"体质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中医体质类型,再由中医内科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中医医师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246例患者中共有7种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例由高到低前3位分别为气虚质34. 55%(85/246)、痰湿质27. 64%(68/246)和湿热质18. 70%(46/246)。各中医体质类型患者证候中气虚质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占82. 35%;湿热质以湿热蕴结证为主,占56. 52%;痰湿质以痰湿内阻证为主,占63. 24%;瘀血质均为痰瘀互结证,占100%。采用非参数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各中医证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气虚质与肝郁脾虚证高度相关(r=0. 816);湿热质与湿热蕴结证中度相关(r=0. 617);痰湿质与痰湿内阻证中度相关(r=0. 663);气郁质与肝郁脾虚证低度相关(r=0. 410),与肝郁气滞证中度相关(r=0. 711);瘀血质与痰瘀互结证高度相关(r=0. 883)。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部分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