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百九十七法,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髓。宋代治平年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诏校正医书。其“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宋本《伤寒论·序》)。此即《伤寒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般多以为是指条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谨撰此文,以就正于同道。考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于北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校定伤寒论序》。序曰:“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一书,钱璜曾谓“大约六经证治之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这说明本论的立法适宜于多种疾病,是深入玩索的有得之言。还有将《伤寒论》尊为三百九十七法者,或曰“法外有法”。笔者仅就“法外之法”这一学术见解,试述管见,意在抛砖引玉,并以此求教。  相似文献   

4.
作者就《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的提出和确立提出疑问,认为应当分清《伤寒论》中的条和法,以维护《伤寒论》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宋朝林亿在校勘《伤寒论》的序文中,首倡《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之说,九百余年来,中医界一直沿用其说,认为《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缺方一首,实为一百一十二方。细考《伤寒论》一书,实际载方一百一十五首,缺方二首,而为一百一十三方。林亿所遗漏的两方为二百三十三条的“猪胆汁方”和“土瓜根方”。  相似文献   

6.
浅析《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訾明杰 《北京中医》2005,24(6):349-350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1],撷《灵枢》、《素问》之精华,采百家之古训,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灸并施,辨证灵活准确,用药精巧恰当,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清代医家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亦包括了  相似文献   

7.
<尚论篇>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系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所著.初刊于公元1648年,4卷,外卷首1卷.<尚论篇>以六经为纲,以三百九十七法为目,重编<伤寒论>条文,并加以阐发,其在自序中说:"兹特以自然之理,引伸触类,阐发神明,重开生面,读之快然,觉无余憾."  相似文献   

8.
仲景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其所以成为经典而后世尊为方书之祖的原因,实由于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根据前人经验,结合本身体会,总结了东汉以前祖国医学在临床上的成就,奠定了中医诊疗体系——辨证论治——的磐石基础,为后世医学发展及人民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仲景伤寒论,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仲景的辨证方法,所谓“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实际的运用,端赖精确的辨证方法作为指导。本文就伤寒论的原文内  相似文献   

9.
从《尚论篇》谈喻嘉言对《伤寒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琳 《国医论坛》2004,19(6):20-21
喻嘉言名昌,江西新建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1585年~1664年)。通晓临床各科,擅长疑难杂证的诊治,与张璐、吴谦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喻氏学本经旨,推崇仲景,深究医理,博采众长,颇多创见。著《医门法律》、《寓意草》、《尚论篇》,其中《尚论篇》成书于公元1648年,原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篇分为前后两篇共八卷,包括《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四卷(附卷首一卷),详论六经证治,  相似文献   

10.
<尚论篇>亦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作者喻昌,字嘉言,现将其有关伤寒的理法方药的创新点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以证明《伤寒论》在唐朝还没有普遍流传,只是手抄家藏,置于枕中肘后(古来有一种竹木或陶瓷枕,中空可以珍藏贵重物品。古代衣服,圆领大袖,肘后有口袋,可装东西),秘而不传。直到北宋时经林亿、高保衡等新校正而刊行,宋本已不可见,现在只有明·赵开美翻刻本。“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这是医界通称,而《伤寒论》实存112方,赵本则为398法。《伤寒论》并不是治伤寒的专书。陆士谔说:“伤寒论非专治伤寒一症之书也,犹《论语》篇首之名学而,非章章是学而。《孟子》篇首之名梁惠王,非章章是梁惠王……伤寒论分经辨症,无非以治病之法门指示后学,何尝是专治伤寒一症之书。”(见《医学南针》续  相似文献   

12.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系东汉张仲景所作,全书:共十卷,凡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其中有提及小便者达四十余条,可见仲景对小便的育无、利否,非常重视,现将其有关内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宋本《伤寒论》1 0卷2 2篇中有1 8篇的正文之前,都有一个篇幅或短或长的小目录,由于它与书前司记卷次及每卷所辖内容的总目录性质不同,故此称之为“小目”或“子目”。前人已有关于伤寒子目的论述,只是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名称。例如: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辨》一文中说:“其六经篇、霍乱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篇中,有方治诸条,以数为计,又重载于各篇之前。”[1] 所谓“又重载于各篇之前”、“以数为计”的“有方治诸条”即本文所要讨论的“子目”。据笔者统计,宋本《伤寒论》之子目总凡386条,约合1 0 665字(计序号,不计小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一书、辞句简约,旨趣渊深,昔贤谓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今减人参白虎汤重复实为一百一十二方)。三百九十七法不外汗吐下以及先表後里,救逆救误,救阴回阳,一百一十二方只是发表攻里涌吐轻清微表救阴回阳,方虽一百一十二,究其用药不过八十余种,这八十余种药,排成一百一十二方,我们苟能深入钻研,及至临床实验,自有奇效。我初学医时,由医宗金鑑读起,刚读完伤寒论和各科心法要诀,那时正进一步,参考一些温病之书,有一天诊一郑姓男子,年可五十左右,务农兼小贩,时当三月季春,患者卧床不超已经几天,身微热恶寒无汗,四肢厥逆,脈来七八至时一止,十余至时一止,诊了许久,没有三十次以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法首创于东汉医圣张仲景,他遵循《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留者下之”的旨意,拟承气汤为下法的代表性方剂,方药简练,结构谨严,配伍适当,疗效昭著。《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下法方有三十多个,泻下方十八个,承气汤居其三。《金匮要略》一百七十八方,一百四十七味药,引用承气汤药味计大黄二十一次、枳实十四次、厚朴十一次、芒硝三次、甘草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是总结治疗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它以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为特征,确立了以六经为辨证纲领,设立了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将理法方药严密而又系统的贯联在一起,论述病证步步为法,丝丝如扣。用药精当灵活多变,煮服药法完备,疗效显效。开创了辨证施治用  相似文献   

19.
晚清四川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深究《伤寒论》,融合伤寒诸家学说,著《医门真钵》一书以阐发仲景心旨。笔者今就胥氏《医门真钵·六经篇》的学术思想试作简要评述。一、遵圣法,阐明六经全旨纲要胥氏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六经辨证,三百九十七法,乃万法之鼻祖,凡外感热病,总不逃乎六经之法。他反对六经治法惟治冬月正伤寒之说,认为:“外邪袭人……,从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各有成法用药施治。”有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腑二证兼见,则当用表里两经之药合解。而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六邪中又以风寒两邪为  相似文献   

20.
仲景运用石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运用石膏探讨河南471003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胡永信王建平主题词石膏/治疗应用张机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中,石膏的运用达十四条之多;在《金匮要略》二十五篇中,有八篇运用了石膏。故本文仅从仲景对石膏的运用试作探讨,以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用量不同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