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小管酸中毒(RTA)是指一组由于肾小管远端排泌H或近端重吸收HCO3-1障碍引起的机体血中碳酸氢盐水平降低,高血氯性酸中毒的代谢性疾病。是成人肾脏病中较少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有时以某一症状突出,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但RTA并非不治之症,大部分病例经确诊后治愈我院2005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盟例RTA的患者,其中有12例开始误诊为其他疾病,后确诊,经积极的治疗与护理,10例治愈,2例症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 is RTA)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同时又缺乏肾脏疾病常有的特异性,故往往被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近12年中资料比较完整的10例RTA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10例,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大12岁,最小8个月。病程:最长3年,最短17天。分型:Ⅰ型6例,Ⅱ型1例,Ⅳ型3例。 1.2 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落后8例,多饮多尿6例,肌无力7例,行走困难5例,软瘫3例,食欲不振6例,呕吐5例,便秘1例,脱水征6例,手足搐搦2例。郝比氏沟4例,串殃肋4例,方颅3例,手、足镯2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酸中毒(RT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往往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笔者收集的10例RTA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6个月1例,~1岁4例,~2岁3例,4岁1例,7岁1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有阳性家族史4例。1.2 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迟缓9例,多饮多尿7例,肌无力5例,行走困难4例,步态异常6例,关节疼痛6例,纳差、厌食5例,持续发热1例,抽搐2列,肾功能衰竭2例,多发性骨折1例,血尿1例,肾结石2例(其中1例伴有右肾周脓肿),肾钙化3例。体征以佝偻病改变最多,其中方颅6例,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酸中毒(RTA)于1936年由 Lightwood 首次报告。国内自1958年董氏报告以来,病例逐年增多。在慢性肝病者中 RTA极为常见,文献报告高达32%。及时治疗慢性肝病者的 RTA 对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报告30例慢性肝病者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年收治的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中见2例伴发肾小管酸中毒(RTA),现报告如下。例1,男,54岁。多尿及持续蛋白尿2年余,骨痛年余并加重于1985年3月4日入院。曾按“慢性肾炎”“RTA”治疗无效。体检:浅淋巴结不大,肝、脾未及,胸、肋及骶骨显著压痛,下肢轻度水肿。化验:Hb85g/L。WBC4.9×10~9/L,PC62×10~9/L。尿PH 6~7,本一周蛋白阳性,24小时定量2130mg,尿糖阳性,尿浓缩功能轻度减退。血CO_2CP17.6mmol/L,钾3.4mmol/L,钠139mmol/L,钙2.2mmol/L,氯化物114mmol/L;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 (RTA)的发生率 ,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防治原则。方法 :1995年~ 2 0 0 1年间我院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 5 8例 ,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尿量、尿 pH值以及血、尿电解质变化 ,不典型者通过氯化铵试验证实RTA的存在。结果 :5 8例病人中有 8例发生RTA ,两性霉素B相关性RTA的发生率为 14 % ,出现RTA时累积剂量为 (2 915±s 2 30 4 )mg ,72 8~ 8135mg ,通过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药 ,或者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磺胺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减量或停药 ,可使肾小管酸化功能好转。结论 :RTA的发生和两性霉素B的剂量、肾毒性药物的合用有关。减少或停用上述药物 ,可使肾小管的酸化功能好转  相似文献   

7.
<正> 肾小管性酸中毒(以下简称RTA)并非罕见。但由于本病与自家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常与多种免疫性疾病同时存在,而且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又缺乏足够认识,所以易被误诊,使病程延长发生严重并发症。1974~1987年,我院收治10例RTA,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正确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由近端及/或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而肾小球功能则正常或损害较轻。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5例RTA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3例,女12例,年龄20~69岁,病程多数在2年内。全组患者均无阳性家族史,其中继发于慢性肾盂肾炎6例,海绵肾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2例,重叠综合征1例,梗阻性肾病1例,原因不明3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从珠  王红  华冰珠 《江苏医药》2007,33(9):895-89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PSS合并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肾小管功能、免疫学等检查资料.结果 113例中89例为肾小管酸中毒(RTA),其中76例表现乏力,69例多饮、多尿及夜尿,57例骨痛,26例并有低钾性麻痹,9例出现肾性尿崩症;24例以肾小球病变为主,就诊时有36例肾功能不全;93例有明显高球蛋白血症.87例患者用激素或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36例随访0.5~10年肾功能恢复正常28例.结论 PSS肾脏损害以RTA和肾小球肾炎为主,临床表现多样,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明显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培培  张苗 《江苏医药》2003,29(8):630-631
Ⅳ型肾小管酸中毒(RTA)临床上不十分常见。本6例Ⅳ型RTA均为合并有高血压病的老年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由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以往报告由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引起的资料不多。本文仅就我们收治的2例 CAH 并 RTA 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病历报告例1:患者、女、32岁,住院号046519,社员。于1981年8月13日入院。缘于一年半以前即时有精神食欲欠佳、腹胀,并出现腰痛,后背部及两下肢相继疼痛,不能坚持日常活动。于2个月前顺产一女婴之后,上述症状更见加重。病后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肾小管性酸中毒(RTA)的病例报告日渐增多,传统概念将本病分为1型(远端肾小管缺陷)、2型(近端肾小管缺陷)及3型(1、2型的混合)。1976年Sebastian等提出了4型RTA的名词。此型与其它型一样,表现为高血氯性酸中毒,但具有高钾血症而不是低血钾,临床表现也与其它类型明显不同。本病并非少见,至1981年仅英国文献即已报告81例,国内也已有报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有助于防止病人发生致命性的高钾血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72例(104只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104只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厚度分析(RTA)和共焦激光断层扫描(HRT)检测,分析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结果 OCT检测对患者的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RTA和HRT,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TA和HRT相比,OCT检测对患者的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落(PED)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TA检测和HRT检测相比,OCT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阳性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对机体伤害小,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肾小管性酸中毒(以下简称RTA),系由肾小管泌H~+和/或重吸收HCO_3~-障碍,回吸收Cl~-增多所致的高血氯性酸中毒,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容易延误诊治,结合我院近二年住院被误诊的4例RTA患者,就其容易被误诊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吸取教训,并探讨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蓖麻毒素(Ricin),得到毒素粗提液,通过CM·Sephadex C-50及Sepharose 4B分离纯化,得到蓖麻毒素。蓖麻毒素经过2-巯基乙醇(β-ME)还原,分解为A链(Ricin A-chain)及B链(Ricin B-chain),通过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分离,得到RTA及RTB粗提液,RTA粗提液通过CM-Sephadex C-50及Sepharose 6B层析分离,得到RTA;RTB粗提液经过Sepharose 4B及CM-Sephadex C-50进一步纯化,得到RTB。毒性试验表明:毒素致死量为0.2μg。分别腹腔注射0.5mg RTA及0.25mg RTB的小鼠均无死亡。利用RTB-Ellman’s与RTA反应检测RTA活力,重组毒素对小鼠的致死量为0.25μg.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的单甲氧聚乙二醇(Mono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mPEG)与蓖麻毒蛋白A链(ricin A-chain,RTA)偶联后三者的免疫原性和毒性的不同。方法:从天然蓖麻籽中提取纯化的RTA,并分别与相对分子质量为5KD和10KD的mPEG反应偶联,得到两种不同的RTA-mPEG偶联物。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比较RTA和不同的RTA-mPEG偶联物之间的免疫原性的变化,此外通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对RTA及不同偶联物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内毒性。结果:经聚乙二醇修饰后的RTA,其毒性有明显的下降。此外,对其免疫原性的研究表明,RTA的PEG化也能降低RTA的免疫原性。结论:聚乙二醇能遮蔽RTA,使其免疫原性和毒性有很大的降低。且下降的程度同与RTA偶联的聚乙二醇的相对分子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施亚娟  姜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22-2323
肾小管性酸中毒[1](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和(或)远端肾小管泌H 或产NH3功能缺陷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儿科并非少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误诊。现将我院1980年9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小管性酸中毒(RTA)是一组以肾小管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肾小管疾病中为常见,亦可继发于其他损害肾小管的疾病。Lighfvood于1936年首次报道,国内1958年开始有报道,近年我国屡有报道,其病因与遗传、感染中毒、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活肝等疾病有关[1]。RTA不像肾小球疾病那样,可出现特异或突出的症状,它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早期常易误诊。现将我们经治的两例继发生Ⅰ型肾小管酸中毒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酸中毒(RTA)为一临床综合征,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及(或)远端肾小管排氢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I型也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或梯度型RTA。它的发生主要与远端小管质子泵(H+ 泵,H+- ATP酶)功能障碍、远端小管电位降低(电压依赖型RTA)或保持pH值梯度的能力降低以及远端小管Cl-回漏等因素有关。本组2例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消化道症状发病,伴有肾钙化,无原发病,临床表现符合原发性dRTA,例2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经氯化铵负荷试验确诊,后未正规治疗逐渐表现为完全性dRTA。上述2例为同胞姐弟,提示有遗传倾向。dRTA根据遗传方式分为三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d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早发性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迟发性或无耳聋。本文2例患儿父母表型正常,推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时,例2患儿生后4月即发现神经性耳聋,故认为与H+-ATP酶的ATP6V1B1基因的突变有关;亦有报道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出现早发的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20.
肾小管酸中毒(RTA)为一临床综合征,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障碍及(或)远端肾小管排氢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持续性代谢性酸中毒。按肾小管受损的部位将肾小管酸中毒分为4型,I型也称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或梯度型RTA。它的发生主要与远端小管质子泵(H+ 泵,H+- ATP酶)功能障碍、远端小管电位降低(电压依赖型RTA)或保持pH值梯度的能力降低以及远端小管Cl-回漏等因素有关。本组2例患儿均为婴儿期起病,均以消化道症状发病,伴有肾钙化,无原发病,临床表现符合原发性dRTA,例2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经氯化铵负荷试验确诊,后未正规治疗逐渐表现为完全性dRTA。上述2例为同胞姐弟,提示有遗传倾向。dRTA根据遗传方式分为三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dRT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早发性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RTA伴迟发性或无耳聋。本文2例患儿父母表型正常,推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时,例2患儿生后4月即发现神经性耳聋,故认为与H+-ATP酶的ATP6V1B1基因的突变有关;亦有报道ATP6V0A4基因突变患者出现早发的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