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中西医组:男71例,女61例;年龄40~58岁19例,21~39岁32例,4~20岁81例,骨髓检查125例,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加者74例,血小板形成型细胞减少或缺如者51例,所有病例血液检查血小板均<90×10~9/L。以上病例均有鼻衄、皮肤瘀斑等症状和体征。 对照组:男62例,女50例,年龄40~52岁20例,19~39岁28例,4~20岁54例,骨髓检查113例,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加者50例,血小板形成型细胞减少或缺如者63例;血液检查血小板均<90×10~9/L。均有鼻衄、皮肤瘀斑等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应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该类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为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将我院于1992~1993年诊治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 女性,51岁,1983年确诊Ⅱ型糖尿病,服甲磺丁脲治疗,服药前血小板120×10~9/L,无皮肤、粘膜出血。1985年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复查血小板36×10~9/L,加用脱氧核糖核酸,甲磺丁脲仍继续服用,皮肤、粘膜出血反复发生,血小板一直在(30~40)×10~9/L之间。1992年10月10日,因皮肤瘀点、瘀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38岁,因月经多,发现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9月于2001年12月27日入院。查体:神清,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下肢密布出血点及瘀点、瘀斑,面部、双上肢、腰腹背部、舌尖及咽后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大小约0.1×0.1~3×2cm,压之不褪色。心、肺、腹无异常。入院后查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血小板少见,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液分析示WBC 7.9×10~9/L,RBC 1.85×10~(12)/L,Hb 72g/L,BPC 10×10~9/L;尿常规示BLD+++,PRO++。腹部B超示脾轻度肿大,右输尿  相似文献   

4.
1987年3月至1988年6月,我们选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与强的松伍用治疗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我科治疗的5例报告如下: 病例选择:男1例、女4例,年龄在2~4岁,病程在6个月以上1例、8个月以上2例、1年以上2例,血小板计数均在50×10~9/L以下,其中30×10~9/L以下4例。选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条件:①皮肤淤点淤斑及粘膜出血病史,经骨髓片确诊为血小板减  相似文献   

5.
本科自 1994年起试用间歇长程静脉用丙球治疗反复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例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本文 16例均符合 1987年全国血液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为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6个月~13岁。血小板 9.2~ 34× 10 9/L。皮肤瘀斑瘀点 16例 ,鼻衄 7例 ,大便潜血阳性 5例 ,血尿 2例。外院激素治疗一月无效 9例 ,本院激素治疗一月无效 5例。激素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4 0 0mg/kg·d× 5d)治疗无效 10例。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成都生物制药研究所生产的静脉用丙…  相似文献   

6.
一般资料 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年龄在2岁~13岁。4例均有鼻衄,全身皮肤粘膜及双下肢瘀点、瘀斑,2例有牙龈出血;4例均为皮肤粘膜苍白,自感乏力;血尿2例,均有桕油便。实验室检查 4例ITP入院时血小板分别为30×10~9/L,15×10~9/L,11×10~9/L 16×10~9/L,出血时间均在5′~5′30″,24小时血块收缩均为不佳。骨髓报告3例均巨核细胞正常,1例巨核细胞发育障碍,并且血小板少见;网织红细胞在0.8~2.5%之间;血色素在9.5~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兴贵  任培土 《重庆医学》2003,32(11):1595-159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由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切除术可以去除血小板破坏和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远期疗效好[1、2 ] 。 1980年以来 ,我们对 39例ITP病人施行了脾切除术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9例病人 ,男 12例 ,女 2 7例 ,年龄 13~5 0岁 ,平均 2 5岁 ,其中 14岁以下儿童 2 2例 ,成人 1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皮下瘀点、瘀斑 ,鼻衄 ,粘膜出血 ,月经过多或子宫出血 ,血尿 ,胃肠道出血。术前血小板 >30× 10 9/L 2 2例 ,血小板 <30× 10 9/L 17例。骨髓象…  相似文献   

8.
赵小英  陈朝仕 《浙江医学》1993,15(4):247-248
目前脾脏切除已成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段之一,我院自1974年来对12例患者作了脾脏切除手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0~50岁,其中10~30岁8例。病程在6个月以内2例,其余均超过6个月,最长8年,平均3年10个月。所有病人均有皮肤瘀点、瘀斑,鼻衄11例,牙龈出血11例,消化道出血2例,泌尿道出血1例。查眼底9例,仅发现1例眼底轻度出血。触诊脾脏肿大5例,平均肋下1.0cm。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4例,10~30×10~9/L6例,大于30×10~9/L2例,最低者仅3×10~9/L。血红蛋白:6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低者仅29g/L,且伴  相似文献   

9.
欧慧英 《广东医学》2003,24(5):471-471
患儿 ,男 ,1+ h,第 1胎 ,第 1产 ,孕 4 2周 ,剖宫产 ,体重 3 3kg,Apgar评分 1min8分 ,5min 9分 ,10min 10分 ,左侧顶部头颅大血肿。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 ,且逐渐增多。即测脐血小板 36× 10 9/L。患婴之母自 8岁起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ITP) ,血小板一直在 (30~4 0 )×10 9/L。怀孕 4个月时因全身瘀点瘀斑住我院妇科 ,血小板 (10~ 30 )× 10 9/L。给予强的松、丹那唑、丙种球旦白等治疗 7d皮肤症状消失 ,好转出院。孕 39+ 周入院待产 ,查血小板 19× 10 9/L ,给予强的松6 0mg/d,输单采血小板 ,丙种球旦白及长春新碱…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2 7岁。因反复皮肤瘀点 ,瘀斑 1+年 ,复发伴发热 ,右下腹痛 2d于 2 0 0 1年 5月 3日入院。 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伴鼻衄 ,月经量多 ,无咳嗽、咯痰、咯血、腹痛、腹泻、呕血、黑便 ,亦无血尿、发热、黄疸、消瘦等不适 ,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 ,轻度贫血Hb 97g/L ,PLT仅 10× 10 9/L ,多次复查PLT均在 (10~ 30 )× 10 9/L之间。经骨髓检查发现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达 30 0 +个 ,产板明显减少。支持ITP诊断。予口服强的松 6 0mgqd治疗明显有效 ,血小板恢复正常 ,但在激素维持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 ,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女,30岁。7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曾疑诊肺结核,服用雷米封、利福平,3d后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查血小板30×10~9/L,骨髓象正常,用激素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血小板升至150×10~9L,停药。1998年3月7日患者因咳嗽、发热,自服利福平2d后牙龈出血伴皮肤瘀点、辨斑、口腔血泡,月经量多,来诊。查血常规:HB154g/L、WBC13.0×10~9/L、血小板23×10~9/L。肝功、肾功、血糖、电解质均正常。骨髓象呈现增生性骨髓象,粒红比例在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0岁。因皮肤和牙龈出血半月,头痛伴视物模糊3天,于1990年2月14日入院。查体:皮肤粘膜苍白,双下肢皮肤散在瘀斑;右眼球不能外展,双耳听力不佳;胸骨无压痛,肝脾未及。Hb69g/L,WBC9×10~9/L,plt67×10~9/L,RC2%,末梢血涂片可见晚幼  相似文献   

13.
例1.李某,女,33岁,已婚,职业药剂士,住院号86553。因双下肢反复出现瘀斑1月,咽痛发热3天于1988年8月3日入院。体检:全身皮肤见散在瘀点及小瘀斑,以双下肢为甚,双颈侧、腋窝可触及黄豆至蚕豆大的淋巴结,胸骨下段有压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 g/L,白细则7.2×10~9/L,分类原始粒细胞占0.65,血小板47×10~9/L,骨髓涂片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占0.68,早幼粒占  相似文献   

14.
<正> 例1,女,32岁。以乏力及反复出现双下肢瘀斑、瘀点半年。门诊拟“血小板减少症”,予服中药无效入院。体检仅见贫血貌及双下肢陈旧不一瘀斑、瘀点。化验:Hb 50g/L,RBC 1.40×10~(12)/L,WBC 2.8×10~9/L,BPL 70×10~9/L,ESR 180mm/h,IgG130g/L(正常6—16g/L),血清蛋白电泳(醋纤腔法)SPE示r 0.40(正常0.09—0.18),r区见M成份。骨髓像浆细胞.比例0.42,其中原幼浆细胞占0.10,予M_2方案两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CR)。 例2,男,30岁。以左肋疼痛5个月,腰痛2个月收住院。5个月前无诱因感左肋钝痛,多次就诊当地医院,拟肋间神经痛,经治无好转并感腰及骨盆疼痛。体检:左第6—11肋、右第6~7肋、胸骨压痛。化验:Hb 98g/L,RBC 2.9×10~(12)/L,WBC 5.4×10~9/L,  相似文献   

15.
病例介绍江××男 41岁,已婚,工人。患者有沥青及油漆接触史20年。近3年来头晕、乏力。1984年9月患阑尾炎时发现白细胞仅2.9×10~9/L。术后头晕、乏力逐渐加重。1985年7月起经常发热、鼻衄、皮肤瘀斑。1985年10月发现肝脾肿大。在外院住院曾3次骨髓穿刺报告“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康力龙治疗无效,1986年4月28日住入瑞金医院内科。体检:体温37.2℃。血压100/60。发育良好,神清。贫血貌,巩膜无黄染,皮肤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腹软,肝肋下6cm,质硬。脾平脐,质硬、边缘钝。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8~80g/L,红细胞2.1~2.85×10~(12)M/L,白细胞0.8~1.8×10~9/L。分类:中性68%、淋巴32%,外周血中见少量异形细胞。血小板56~75×10~9/L。肝功能HBV5项标志、蛋白  相似文献   

16.
<正>女,5岁。皮肤瘀斑一年,面色苍白2月。有鼻衄史,无发热、抽搐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人。体检,发育正常,贫血貌,巩膜稍黄染,皮肤散在淤斑及新鲜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率90次、律齐、SMI/6,两肺(一)、肝肋下1.5cm,脾肋下未及,血常规:Hb50g/L、RBC1.87×10~(12)/L,WBC3.6×10~9/L、BPC 88×10~9/L,网织红细胞0.035,粪、尿常规检查正常。人院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重度贫血。次日骨  相似文献   

17.
例1,王某,女,37岁。鼻出血30年,月经量多20年。用止血药物无效,输血后即止血。患者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脾肋下1.5cm。白细胞4.8×10~9/L,血红蛋白40g/L,血小板100×10~9/L。出凝血象检查见附表。经输全血1000ml(3次),好转出院。例2,王某,男,30岁(例1之三弟)。4岁开始鼻衄,伴齿龈出血,乏力,肘、肩、膝关节不定位肿痛,活动受限,1974年确诊为因子Ⅶ缺乏症。右肘和左踝关节肿大,压痛,双下肢有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18.
患儿 ,男 ,112 岁。因面色苍白 3月 ,间断皮肤瘀点、瘀斑 ,鼻衄 1月入院。父母体健 ,非近亲结婚。查体 :营养发育差 ,智力正常 ,不能独立行走 ,重度贫血貌。体重 8.9kg,头围 4 5cm,胸围 4 5cm,身高 69cm。方颅 ,前囟已闭 ,眼距宽 ,乳牙 10颗 ,牙列不齐。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心前区闻及 2~ 3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膨隆。肝肋下 3cm,剑下 3cm,质中。脾肋下 5cm,质中。血常规 :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 ,多为圆形 ,嗜多色性红细胞易见 ,RBC 1.94× 10 12 / L ,WBC 4 4 .8× 10 9/ L ,Hb4 5g/ L ,PLT 18× 10 9/ L ,网织红细胞 0 .12 …  相似文献   

19.
黄世华  徐小杰 《四川医学》2002,23(4):424-424
患者 ,男 ,2 9岁。因反复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1年于 2 0 0 1年 3月 17日入我院血液科。即往史无特殊。 1年前患者因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到某医学院附院血液科 ,查血分析示 WBC6 .0× 10 9/ L,Hb12 0 g/ L,PLT10× 10 9/ L。B超示肝、脾不大。骨髓穿刺骨髓象示粒系、红系、淋巴系无异常 ,2张骨髓片共见巨核细胞 2个 ,产板差 ,散在血小板难见。该附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给予口服强的松 1mg/ Kg·天治疗 ,治疗 1年内出血症状改善不明显 ,反复查血分析示 PL T<15× 10 9/ L。入我院查体全身皮肤广泛瘀点、…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沙××,男,36岁。于1989年4月初因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周后四肢皮肤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并伴发头晕、乏力,齿龈出血。门诊检查血象;血红蛋白101g/L,白细胞12.8×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2%,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