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惧怕否定心理与心理健康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志萍  薛新力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496-1497
惧怕否定心理是指对他人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1]).研究显示,福建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存在惧怕否定心理的比例为39.0%~([2]),且会对他们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但惧否定心理对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较少.为此,于2004年9-12月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了解来访女大学生惧怕否定与心理健康现状,为积极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间,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惧怕否定量表(FNE)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选取因人际关系、社交焦虑等问题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大学228名来访女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来访女大学生自我概念、惧怕否定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关系.结果 来访女大学生惧怕否定得分均值为(107.61±16.54)分.来访女大学生的强迫症状(2.44±0.82)、人际关系敏感(2.52±0.94)、抑郁(2.47±0.90)、焦虑(2.24±0.82)、偏执(2.03±0.84)以及精神病性因子(2.01±0.71)得分均超过2分,总分均值为(189.68±57.93)分,SCL-90阳性症状检出率为86.84%(198/228),来访者存在普遍的惧怕否定及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来访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惧怕否定及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3 ~-0.723,P值均<0.05),惧怕否定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3 ~0.534,P值均<0.05).惧怕否定仅在来访女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与其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12.65,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5%.结论 自我概念及惧怕否定心理是影响来访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惧怕否定和宿舍人际关系的关系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卷和惧怕否定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商丘地区4所大学1 1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理科生惧怕否定得分(35.78± 6.30)高于文科生(34.57±7.17)(t=2.15,P<0.05);惧怕否定能负性预测宿舍人际关系的情感融合、行为沟通、区域差异、扰他因素维度及总分(β值分别为-0.361,-0.386,-0.168,-0.410,-0.402,P值均<0.01);惧怕否定和性别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142,△R2=0.006,P<0.05).结论 性别在大学生惧怕否定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应针对不同性别学生采取不同的缓解宿舍矛盾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童年期流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的现状和相互关系,为改善童年期流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524名留守经历(留守组),223名流动经历(流动组),182名既有留守又有流动经历(留守+流动组),1 161名普通大学生(普通组)的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和领悟社会支持.结果 有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和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普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家庭支持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和流动组(P值均<0.05);留守+流动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和流动组(P值均<0.05).4个群体中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P值均<0.01).在4个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间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童年期流动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无负面影响,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有持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青岛大学师范类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点,为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一~四年级大学生551名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PHI临床分量表>60分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5.74%,PHI分量表>70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98%。一~四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14%,35.83%,49.73%和41.51%;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2.86%,5.83%,7.03%和16.04%。文、理科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7.62%和4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师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最少,心理问题程度最轻;大一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最高,大四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程度最重;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偏离的内容随年级增高有所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应考虑不同年级和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观认知疗法对单亲医学生心身症状及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效果,为改善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天津医科大学108名本科生分成单亲组33名和双亲组75名,同时进行7d的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及自尊量表评价医学生的心身症状及多项心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医学生的疗效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学生SCL - 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SCL - 90总分和除强迫症状、敌对、偏执、附加项目之外的其余各因子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较双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提高;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家庭支持分量表得分与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单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正负情感分以及双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负性情感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改善;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正负情感分与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自尊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较双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观认知疗法对单亲医学生的心身症状以及各种社会心理功能水平的改善程度较双亲医学生更为显著,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7.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震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1
目的研究分析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1997~1999级医学生中的土家族学生509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被试中至少有1项SCL-90因子分≥3分的学生占21.41%,男、女及不同年级学生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总体上,土家族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结论土家族医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且女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应根据土家族人的心理特性对土家族医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对泸州市2所中学480名中学生进行测定。结果城镇和农村的中学生自尊水平都较高,且城镇中学生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和高中的中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中学生。惧怕否定评价、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5个维度与自尊有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学习压力、主观支持、惧怕否定评价对自尊有预测作用。结论应给中学生更多的肯定评价和社会支持,减少其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庆吉  涂叶满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2-1644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东莞某高校2011年入学的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 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连续3a的追踪调查.结果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人校3a的纵向比较显示,在UPI量表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44,368.60,P值均<0.01),心理健康者比例在逐年上升,贫困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比例依次为大一年级学生(41.3%)、大二年级学生(58.1%)和大三年级学生(60.2%);非贫困生为大一年级学生(47.1%)、大二年级学生(65.7%)、大三年级学生(68.7%);横向比较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大一年级学生测试时UPI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测试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46,9.311,P值均<0.01),贫困生中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大于非贫困学生.结论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校后,心理健康程度均在逐年提升,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科在校大学生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等,对某医科大学20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大学生适应性与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男生职业选择适应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2个维度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适应性各维度得分总体表现为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大学生适应性各维度得分均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和年级与大学生适应性总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适应性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应针对各年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其心理应对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