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清初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认为作者以儒家理论作为养生思想,顺性怡情作为养生观点,心理疏导作为防病治病重要方法,《闲情偶寄》可以作为今日人们心理调摄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嫣然 《东方养生》2010,(12):147-147
如今神州四望,四处缺乏的,乃是那种从《闲情偶寄》、《浮生六记》里一脉相承的,用耐心和智慧,把柴米油盐化成风花雪月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沈肖军 《养生月刊》2012,33(8):681-683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这句话来自清代李渔。李渔为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在他晚年所著的《闲情偶寄》之《颐养部》中,对人体的情志活动、气机升降、脾胃运化等均有自成流派的理论。李渔的养生保健之诀,集养生学、心理学于一体。学而习之,可使人乐天无忧、延年益寿。比如他说:勤以砺身。勤指勤奋、勤劳。勤能补拙,磨砺意志,从而祛除好逸恶劳之习,有所建树。若能做到身勤、脑勤、身体力行,则符合中医主张的"动则不衰"的原理,益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李育霖 《养生月刊》2012,(3):242-244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清初时人.因科举失利,从此游戏人生.他弄了个戏班子,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机会四处走动,参加游览,增广见识,同时胡吃海喝.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一本《闲情偶寄》,在中国享乐主义的写作史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可比后他几十年的袁枚的《随园食单》名气大多了,地位之崇高也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李渔因为该书,至少在美食这个行当里,所受到的尊敬一点也不比东坡少,袁枚难望其项背,甚至有人说袁枚《随园食单》顶多算本较精致的菜谱,而李渔的该书,可称我国美食百科全书,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李渔的饮食主张,集中体现在该书的“饮馔部”,可概括为24个字,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周作人对此书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5.
《闲情偶寄》中有一段话颇为精彩:“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凡人一生,必有偏嗜偏好之一物,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皙之嗜羊枣……癖之所在,性命与通,剧病得此,皆称良药。”意思是说: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有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李渔     
李渔是个奇才,有人曾给他戏剧家、小说家、音乐家等24个“家”的头衔,这都应受之无愧。他是个文人,但更多的是个艺人,而且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艺人。艺人给观众带来的是欢乐,职业特点影响他的养生观。他认为养生要追求生活乐趣,他甚至对跳蚤虱子都感兴趣,“肥不食,瘦偏尝,枉多情,辜负伊行”,在文艺作品中对这些小动物描写如此有趣的恐怕古今鲜有。林语堂在谈到他写的《闲情偶寄》一书时,说这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书,里面介绍了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以及一年四季消愁解。  相似文献   

7.
<正>"笠翁本草"的内容,集中在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所著《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却病"与"疗病"两部分,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正规意义上的药物学著作,只不过是作者对自己有关于医病问题的个人认识的概括性称呼,然而其中却不  相似文献   

8.
宋代大文豪苏轼(东坡)不但诗文书画等方面有杰出的建树,而且对养生之道及习炼气功也深有研究,他撰写了不少气功养生论著,如《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书养生后论》、《苏沈良方》等。  相似文献   

9.
《中华养生保健》编辑部: 我是一名更年期妇女,今年44岁。半年来,月经过多,经常腰部酸疼,偶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到医院妇产科去检查,医生说我子宫内有肌瘤。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且担心将来是否会转变成恶性肿瘤?心中烦乱,特寄此函请教。  相似文献   

10.
“笠翁本草”的内容,集中在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所著《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却病”与“疗病”两部分,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正规意义上的药物学著作,只不过是作者对自己有关于医病问题的个人认识的概括性称呼,然而其中却不乏创见,表现了他所具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符合中医学原理的医学思想,这是值得我们称道与鉴赏的。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