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良乙状结肠新膀胱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于1997年4月设计出改良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并对6例胶胱癌患者施行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贮尿容积大,原位自主排尿,白天控尿效果较好,但常有夜间尿失禁、输尿管返流等并发症。为提高手术疗效,2007年6月至201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1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改良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回肠与乙状结肠2种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按手术方式不同,接受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51例患者分为A组,接受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35例患者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均随访满18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周控尿能力及术后6个月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多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周夜间可控尿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膀胱剩余尿和最大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个月的膀胱最大储尿量明显高于B组,而膀胱充盈压和排尿压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术后夜间控尿率较满意,膀胱储尿量大,顺应性好。2种原位新膀胱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8个月肿瘤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擅长术式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8—74岁,平均65岁。手术采用气管内全麻、膀胱截石位、头低15℃,下腹部置入5根套管,腹压设定12mmHg(1mmHg=0.133kPa)。在髂总动脉分叉处剪开腹膜,找到输尿管向下游离至膀胱,剪开髂血管鞘,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游离输精管及精囊,切开狄氏筋膜分离狄氏间隙;分离膀胱前间隙,切开两侧盆筋膜反折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切断输尿管及膀胱前列腺侧血管蒂;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及尿道,将前列腺及膀胱一并切除。距肛门15cm处切开乙状结肠,将标本经该开口从肛门取出;隔离15cm乙状结肠,将肠道吻合器经肛门插入,乙状结肠近远端作端端吻合。在隔离乙状结肠肠管的中点作一小切口,将该口与尿道断端吻合;插入Foley导尿管,左右输尿管种植在乙状结肠肠管两端,将输尿管末端插入乙状结肠内1cm,4-0可吸收线固定4—6针。关闭乙状结肠两端开口,用剪刀小心剪开前结肠带,形成去带乙状结肠膀胱。结果 手术时间7—9h,出血量200~350ml,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第2周拔除导尿管。术后1—3个月恢复控尿功能,膀胱容量200—300ml,无上尿路梗阻及返流,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技术可行,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傅明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820-821
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后需要建立一个低内压、大容量、高顺应性、高调节性的新膀胱,与通道式尿流改道术式相比,原位新膀胱术术后生活质量更高而广为接受。2002年3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低压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45~74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4.5年。术前经B超、CT、I VU、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诊断为膀胱癌。所有患者无上尿路肿瘤,尿道、前列腺均无肿瘤浸润。术后病理切片提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12例,鳞癌2例,腺癌1例;G29例,G3…  相似文献   

6.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及后尿道时 ,为寻找腹腔内的尿流改道方法 ,我们自 1 997年 1月~ 1 998年 6月对膀胱癌已侵犯膀胱颈的 6例患者施行了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2 3~ 64岁 ,平均 52岁。  相似文献   

7.
女性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全切后用肠管代膀胱并原位与尿道吻合即新膀胱术式已广泛运用于男性,而近年来新膀胱术式逐渐运用于女性患者,下面介绍我科在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8~2002年收治膀胱肿瘤需行膀胱全切术3例,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结肠膀胱术,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肛门括约肌可控性尿流改道,效果满意,现就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13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并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噪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240~480min;术中出血量:150-1000ml,平均250ml;术后4~8d恢复饮食,3-4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术后3个月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8例夜间偶有尿失禁。术后未发生直肠损伤,肠瘘及内疝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尿控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原位膀胱替代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标准方式。理想的原位膀胱是术后患者接近正常排尿,有正常的控尿机制和排尿感觉,有足够的容积,内部压力不能太高,以防止尿失禁和对上尿路形成反压力。  相似文献   

11.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吸食氯胺酮导致膀胱挛缩患者2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4(19~28)岁.服用氯胺酮时间0.7~4.0年.均有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症状.尿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双侧上尿路积水23例,集合系统分离(1.8±0.7)cm.膀胱残余尿22例,残余尿量平均80(45~150)ml.IVU检查提示肾小盏扩大呈圆形、膀胱挛缩呈球形23例.尿动力检查25例,膀胱容量(89±34)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48±26)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尿流率(7.8±2.3)ml/s,残余尿量(82±47)ml.膀胱镜下活检均提示为膀胱黏膜炎性改变.停用氯胺酮,系统药物治疗(抗生素、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戊聚硫钠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结果25例手术顺利.平均随访18(6~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排尿状况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增至(375±53)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降至(13±9)cm H2O,最大尿流率增至(17.6±5.8)ml/s,残余尿减少至消失,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排尿通畅有力,无尿失禁、遗尿,尿频、尿痛等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IVU检查输尿管无反流现象,肾盏无扩张或肾小盏穹窿变钝.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降低膀胱内压力,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明显改善氯胺酮所致膀胱挛缩患者肾积水状况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方法,按神经原性膀胱诊断指标,选16例病人,并经B超或X线证实。采用带蒂游离非管状乙状结肠肌瓣包装膀胱,两组织裸面粘合成统一体,协同收缩加强尿肌收缩力,使排尿通畅。术后观察,12例排尿顺利,4例改善,随访1年以上9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下。表明乙状结晶肠肌瓣收缩力强,与膀胱同属盆神经支配且两位置相邻近。本术式加强了逼尿肌功能,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脐胱术的疗效。方法31例膀胱癌,全部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0例行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术,21例行盘带乙状结肠腺值膀胱术。结果31例手术时间4.5-7h,平均5.6h,31例随访1—36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病人均控尿良好,3例高氯血症,4例轻度腹泻(均为回肠组)。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反流,IVU示左肾盂轻度积水3例,新膀胱容量220-400mL,平均315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2.5-4.9kPa(回肠组)、2.1-5.8kPa(乙状结肠组)。结论双U形回肠和去带乙状结肠均为理想的贮尿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而去带乙状结肠原值膀胱更接近生理膀胱,很少引起代谢紊乱和腹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老年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行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老年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膀胱功能训练、新膀胱功能的观察与训练等护理。结果33例术后平均住院30d,19例可控制排尿,9例日间可控尿;随访3~20个月,均能控尿且能经尿道自主排尿。结论腹腔镜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术前营养评估、心理干预并提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术后强调新膀胱储尿、排尿、控尿功能的观察与训练,加强老年患者的出院管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去带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因结核性膀胱挛缩行去带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缩短约1h,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每次尿量达200~372mL,无排尿困难和尿失禁;肾功能改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常。结论去带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结核性膀胱挛缩效果满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此术式对机体的影响。方法膀胱移性上皮癌56例(男53例,女3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结果56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2个月),患者血Cr、BUN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储尿功能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新术式-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方法 根据乙状结肠的解剖生理学特性,采用游离的乙状结肠肌瓣包裹膀胱治疗膀胱通尿肌收缩无力症8例。通过临床观察、B超、尿动力学、血液生化及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8例病人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5例,剩余尿由术前800-1100ml减少至术后的5-50ml,症状改善1例,2例无效。结论 乙状结肠肌瓣包膀胱术是治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乙状结肠球状成形代膀胱六例报告朱振庆,张秋伟,刘刚,郑光顺,刘利新为了改进患者的生活质量,自1992年1月起对6例膀胱肿瘤适合全切的患者采用了乙状结肠球状成形新膀胱重建术,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51~60岁,平均5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新膀胱术的术前护理及术后康复指导要点。方法收治10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护理,配合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去带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各项处理;术后早期对患者行新膀胱功能训练、饮食指引等康复指导,随访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6个月,患者新膀胱功能良好,无尿道狭窄等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结论耐心细致的术前护理结合术后早期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的剥除肠粘膜的乙状结肠膀胱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一种新的剥除肠粘膜的可控、低压乙状结肠肌瓣膀胱重建术。主要方法是将纵行剖开的乙状结肠段粘膜彻底剥除后折迭缝合,缝制后的肠肌瓣膀胱与尿道吻合。自1987年12月~1991年5月共完成15例,均能自控排尿,无粘液尿及电解质紊乱,无一例发生重建膀胱的挛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