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瘀学说发源于《内经》,《内经》中有关于“恶血”、“留血”、“衄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然而首创“瘀血”病名并将其列为专病讨论的著作,应当首推《金匮要略》。1瘀血的形成原因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血痹虚劳病》篇说:“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这里尤其指出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干血”既是病因,…  相似文献   

2.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3.
林兴栋  刘叶  王占方 《新中医》2012,(5):155-156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全文用列症辨证论治的体例写成,许多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都能溯源于此,为后世辨证论治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湿热条辨》(下简称《条辨》)又名《湿热病篇》,为清代医家薛生白所作,全文体例仿《伤寒杂病论》,列症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5.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有关肝病证治,虽未列专篇论述,然综观全书,散见于多篇之中,其内容颇为丰富,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肝病证治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对妇科血瘀证证治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绵  宋红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27-1727,1775
  相似文献   

8.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可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医圣仲景对脉象也非常重视,颇有研究,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前22篇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述脉象,占全书条文三分之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中关于眩晕症状的名称综合有8种,出现在7种疾病中,治法、方药也不同,但症状基本相同,为了临床鉴别诊断准确,有必要探讨其共同性:机理大致可综合成如下三种:中焦实滞,清阳不得上升的眩证;痰饮停聚在胸膈,肝气挟饮上冲的冒眩证;阴血虚于下,不得濡养清窍的眩或厥。由此便于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瘀水证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晋生 《四川中医》2004,22(8):24-25
瘀水互患和瘀水同源之理论源于《内经》,而瘀水同治之系列方药则见于《金匮要略》。本文总结归纳了仲景治疗瘀水证方药特点,即:化瘀与利水并举,并根据瘀水轻重不同治有所重,主次分明。或使瘀水从二窍而行,或使瘀水从前窍而出,或据邪正盛衰,伍以扶正之品,使瘀水除而正气不伤,或据病之轻重缓急,究因治本,分别以汤药荡涤及峻药缓用。  相似文献   

12.
13.
《金匮要略》是论述瘀血证辨证论治的鼻祖,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日臻完善,回顾性地对其进行总结,掌握前人对《金匮要略》瘀血病研究概况。现代医学通过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对瘀血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各科,扩大了应用范围,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急腹症等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内经》论痉详于外因而略于内因,言其常而未及其变,至仲景论痉则外因与内因并举,常交互言而注重言变,且因脉证治一线贯穿。笔者将《金匮》论痉诸条之精义,从四个方面阐发之。以病因言归纳出风寒束表、风邪犯表、阳明实热、新产血虚、误施汗下之五点;以立法言概括出发散风寒、生津祛风、泻热荡实、滋补阴血、随证治之之五种;以遣方言列举出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大承气汤、复脉汤等数方;以痉病预后言又总结出易治难治不治之三端;进而又以联系对照分析法,说明后贤论痉多从仲景旨义领会而来。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风水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是水气病常见证型之一,《金匾要略》水气筒中对风水的脉证及治疗等均做了论述,笔者试就《金匾》有关风水证治的内容进行讨论,希望能对读者学习及治疗有所帮助。1肺切肾气化失常工风水之病本风水的形成,医家一般多责之外感风邪、肺失宣降。笔者以为,除此之外,风水的形成并与牌肾有关.仲景在(血痹应劳篇》曾回,“风气百疾”,可见外感风邪可致多种病证。人体感受风邪后,是否发病及发何病则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如仲景指出,血不足之人感受风邪,易发历节而疼痛如华;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加被微风刚易发血痹,等等.风水是杨受风…  相似文献   

17.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 :《伤寒》主论外感 ;《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 ,现对此作以概述 ,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1 寒性咳喘虚寒咳喘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本证由于上焦阳虚 ,肺气虚寒 ,阳气不化津液 ,故见多吐涎沫。津液流失过多 ,肺叶失于濡润 ,而致肺气痿弱之肺痿证。原文虽谓“不咳” ,但因“多涎唾” ,故临证时常见咳、喘之证。治宜温复肺…  相似文献   

18.
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三类。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外,从九窍而出;瘀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停滞于体内,或积压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之中对血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作者择其治法,做一概述。1 养血 人体内血液虚少,不能充盈血脉,可导致不同的病理反应,治当养血。  相似文献   

19.
发生于腹部的疼痛,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内科、外科和妇科多种疾病,多是腹腔脏器本身病变,但也可能是全身其他脏器病变的反应。医圣张仲景对腹部痛证的论治甚为精辟,验之临床,能起大病,每多奇效。《伤寒杂病论》原著虽已失传,但仍可从《伤寒论》、《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6条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目前对支饮胸满证之“胸满”多做“腹满”解,也就是说,支饮出现腹满时才可以用厚朴大黄汤。笔者认为,胸满非腹满,不可妄释,否则就会曲解仲景的本意,而误用或局限运用厚朴大黄汤法。尚应根据方义,结合仲景的用药规律,探求支饮胸满的证治要旨,从而正确运用厚朴大黄汤来治疗支饮胸满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