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作MRI检查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8例同时曾作CT检查,25例曾同时作DSA检查,24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DSA及MRI5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R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RI检查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临床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5~0.7%。笔者对我院2001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CA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CA患者,资料完整并经本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3.
脑海绵状血管瘤152例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angioma ,CA)是一种少见病。普通X线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对脑CA诊断价值十分有限 ,已证实CT是诊断脑CA的有效方法[1~ 4] 。MRI的应用为CA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 ,作者收集本院 1 992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2月经MRI确定的 1 5 2例脑CA影像学资料 ,探讨MRI对脑CA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5 2例脑CA中男 70例 ,女 82例。年龄 9~5 2岁 ,平均 34岁。病程最短 2d ,最长 8a ,平均 1 0 7d。癫痫6 0例 ,单侧或单肢肢体麻木无力和感觉障碍 6 5例 ,头晕头痛2 6例 ,3例发生急性血…  相似文献   

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全部患者行MR T1WI、T2WI序列扫描,11例增强扫描.结果 41例共有52个病灶,均呈结节状或类圆形,1例7个病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3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3个病灶呈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5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此46个病灶T2WI均见黑色低信号环影.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7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脑海绵状血管瘤T1WI、T2WI显示信号多样,但具有特征性.MRI对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MRI扫描的影像所见。结果 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8~69岁。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行增强扫描,9例行MRA检查。38例共发现病灶45个。T1WI呈低或等信号8个,呈高信号12个,呈高等低混杂信号25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3个,呈中高周低信号21个,呈等或高信号8个,呈低信号3个,8个病灶周围出现脑水肿。7个病灶有占位征象。结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典型MRI表现,MRI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结果4例病例中2例SET1WI呈稍低信号,SET2WI呈高信号,1例增强后呈不均质明显强化,1例开始呈条片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化范围增大,延迟期呈明显均质强化;另2例SET。WI呈等信号,SET,WI呈不均质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质强化。结论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T2WI、STIR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53个病灶T2WI全部呈长T2信号于STIR序列信号进一步增高。48个病灶T1WI呈短T1信号(90%),5个病灶呈等T1信号(10%)。11个病灶于T1WI序列和他WI序列见栅栏纵行样低信号影(栅栏征)。10例增强扫描患者,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延迟20分钟扫描呈均匀强化表现。结论:MRI在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建林  孟晓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90-2991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0.4%~7.3%,占肝脏良性肿瘤84%,女性多于男性。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影像科和临床医生常遇到的问题。B超和多排螺旋CT的应用现已成为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多参数、多切面、多方位成像的特点,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l表现,评价MRl对脑内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倒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CA患者的临床及MRl图像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特征。结朵病灶形态呈结节状、桑葚状、类圆形,边界清晰,均无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2个病灶TlWI、T2~qI呈高信号,周围呈低信号环.13个病灶其核心T1w1、T2WI,呈筛网状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条片状低信号,1个病灶T1W1、T2WI均呈低信号,DwI显示病灶为结节状低信号或病灶中间杂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SWI显示病灶呈扩大的低信号或瘤巢高信号,周边呈扩大的铁环征,2例增强扫描病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做了3D-TOFMRA,瘤巢呈高信号,未见有流空血管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对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为观察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MRI检查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0%,准确性为96.8%;CT检查的敏感性为88.4%,特异性为82.4%,准确性为74.3%。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62.5%,观察组患者对我院服务质量、检查效果及疾病早期处理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彭金亮 《中外医疗》2010,29(30):96-96
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永磁开放式MRI系统进行扫描。结果病变位于肌锥内者25例,占71.43%;7例位于肌锥内外,占20.00%;3例完全位于肌锥外,占8.57%。31例患者肿块呈圆形、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4例肿块呈团片状。有25例患者呈均匀强化,占71.43%;10例患者呈不均匀强化,占28.57%。30例患者肿块均与视神经、眼球、眼外肌分界清晰,后者受推移,占85.71%;有4例向后蔓延接近视神经孔,占12.90%;1例眶外侧壁受压,眶窝扩大,但无明显骨质破坏,占2.86%。结论将MRI应用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时可准确定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绵状血管瘤11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髓内较多,髓内病变以颈段好发,病变较局限,周围可见比较典型的T2低信号环,增强不明显.髓外硬膜外较少见,多在胸椎发生,常为边界清楚的梭形肿物,强化较明显.临床表现为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相对特异的影象学及临床表现,MRI可较好的显示病变,并能准确定位并且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正>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又称(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是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属隐性血管畸形,指的是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是一种并非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只有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明确显示病灶,随着MRI的普遍应用和新技术的开发,如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资料,重点分析DWI信号特征及其对病灶的显示能力。结果 45例共捡出47个病灶,34个病灶T,WI和T1WI均呈网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WI1T,WI均呈高信号,4个病灶T1WI、T1WI均呈低信号,1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46个病灶(占97.87%)T1WI灶周具有“铁环征”:D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舍铁血黄素区域,敏感性较高、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常规SE序列与弥散成像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桥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脑背侧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病灶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恰当的选取手术入路、熟练掌握局部神经解剖、熟练的掌握镜下显微操作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州人民医院1996年9月至2007年9月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病例17例,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0~65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16例,部分切除1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7例,11例患者随访3~40个月生活或学习良好。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根本方法,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影响脑海绵状血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MRI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MRI是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施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