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喉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80例喉部组织标本(32例喉癌、24例手术安全缘组织、24例喉部正常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喉癌及手术安全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3.8%、16.7%,而24例正常喉粘膜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喉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喉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端粒酶的激活是否人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必需因素; 探索端粒酶活性可否作为喉癌细胞存在的肿瘤学标志。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及正常声带粘膜的端粒酶活性。并对3例全喉切除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边组织粘膜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拓扑学分析。结果: 30 例(90-9 % ) 喉鳞状细胞癌、10 例(66-6 % ) 癌旁组织及2 例(100 % ) 喉乳头状瘤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结果; 而4 例声带息肉和5 例正常声带粘膜全部呈阴性。拓扑学分析表明不仅喉癌组织而且癌周边粘膜如手术切缘、声带、会厌等亦有酶活性检出。结论: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 该酶的激活可能是喉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作为鉴别诊断喉癌与良性瘤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Aboott ABA-100型生化自动分析仪对12例正常喉粘膜(正常对照组)17例手术切除的喉癌组织及其癌旁粘膜(安全缘)进行了六种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喉癌组织中LDH、GPT、GOT、α-HBDH,CK五种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癌旁粘膜中LDH、GPT、GOT、α-HBDH活性明显升高(P<0.01),Ck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癌旁粘膜中五种酶活性高于正常喉粘膜,但却低于喉癌组织,提示组织中酶活性的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所以测定术中安全缘组织中的各种酶活性,将成为判断预后和手术效果观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端粒酶在50例膀胱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2%(41/50),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的初,复发有相关性(P=0.028),结论:端粒酶可作为检测膀胱癌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检测34例恶性卵巢肿瘤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良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分析良、恶性卵巢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恶性卵巢肿瘤组、良性卵巢肿瘤组、正常卵巢组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16.67%和10.00%。恶性卵巢肿瘤组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良性卵巢肿瘤组显著增高(均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与正常卵巢组问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对50例鼻咽部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部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本实验首次报道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较弱,但在癌前病变.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唯一1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检测不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从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到鼻咽癌的演变过程中,端粒酶可能在癌前病变期激活,并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可能与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ELISA法对32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32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切缘粘膜组织(P<0.001)。肿块最大径≥5cm肿瘤组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最大径<5cm肿瘤组(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01)。早期(I、Ⅱ期)胃癌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晚期(Ⅲ、Ⅳ期)胃癌(P<0.01)。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增高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肿瘤的浸润方式及 Ag N O Rs 染色和 P53 蛋白表达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应用 Ploton 一步法 Ag N O Rs 染色和 P53 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19 例喉癌、癌旁和相对正常粘膜中 N O Rs 的颗粒计数( G C)、颗粒面积( G S)和 P53蛋白表达。结果:喉癌的 G C 和 G S最高,癌旁次之,相对正常粘膜最低,癌旁的 G C 和 G S有 5 例在均值以上。 P53蛋白在 19 例喉癌中有 14 例呈阳性,在癌旁组织中有 7 例呈阳性。结论:喉癌的发展是多灶性和跳跃性的。手术的安全缘应该用 Ag N O Rs染色和 P53蛋白免疫组化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放疗前后端粒酶活 性的检测对于放疗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 PCR-TRAP方法检测 24例 放疗前后子宫颈癌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宫颈癌组织中,放疗前有23例端粒 酶检测阳性,阳性率 95. 8%,放疗后有 15例端粒酶检测阳性,阳性率 62. 5%。结论:端粒酶 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放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对于放疗效果及结局的早期预测可能是一种有用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TRAP酶标定量检测法和TRAP凝胶电泳定性分析法,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8 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8 例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 (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7% ,12.5% ,12.5% ,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2)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与病灶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理分期晚期的检出率较早期的高(P< 0.05)。(3)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甲状腺正常组织组(P< 0.05)。(4)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伴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0.05)。 结论 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标记物,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的良好的参考指标,深入研究端粒酶有助于发展新的肿瘤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癌基因及抗癌基因在喉癌中的联合表达情况。方法:应用LSAB微波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cmyc、ras 与P53 在30 例喉癌及癌旁粘膜,4 例正常喉粘膜中的共同表达。结果:①ras,cmyc 和P53 的阳性表达率在癌组织中分别为86-7 %(26/30),96-7% (29/30),63-3% (19/30);癌旁粘膜分别为43-3% (13/30) ,56-7% (17/30),10-0% (3/30) ;正常喉粘膜中分别为25-0% (1/4) ,25-0% (1/4) ,0-0% (0/4) 。癌与癌旁及正常粘膜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②2 种以上癌基因蛋白产物同时表达阳性者喉癌组织中有28 例(93-3 % );癌旁组织中14 例(46-7% );而正常喉粘膜中无1 例共同表达。③喉癌组织中,cmyc + ras+ P53,ras + cmyc,P53 + cmyc 同时表达者分别为56-7% ,30-3% ,6-7 % 。④3 种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喉癌的分化程度无关( P>0-05)。结论:cmyc,ras 及P53 基因的改变均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三者在喉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显微切割TRAP法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Li C  Wu M  Liang Y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9-4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中的变化,同时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TRAP-银染法对45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切缘的正常粘膜上皮进行定点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的端粒酶性阳性率为5%(2/40),非典型增生上皮为79.3%(23/29),癌组织为82.2%(37/45)。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上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一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癌巢的端粒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整合素α3亚单住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50例原发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50例相应安全缘组织和18例正常喉粘膜组织中整合素α3亚单位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整合素α3亚单住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安全缘组织和正常喉粘膜组织,癌组织中,α3亚单位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性别、年龄无关。结论整合素α3亚单位的高表达变化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化作为卵巢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PCR)技术检测36例卵巢组织,包括17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其盆腔相关组织、淋巴结,4例交界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8.2%(15/17),弱阳性(+)者3例,中等阳性( )4例,强阳性( )者8例;4例交界性肿瘤阳性率75.0%(3/4),均为弱阳性( );10例卵巢良性组织中阳性率为10.0%(1/10),为弱阳性( );5例正常卵巢组织全部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分期均无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对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的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喉癌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的方式。方法:应用抗癌基因P53单克隆抗体(DO-1)对19例喉癌、癌旁和相对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蛋白阳性物质位于肿瘤细胞核和转化的细胞核内。喉癌的表达率为73.68%。癌旁的表达率为36.84%,且3~5个阳性细胞位于上皮基底部的细胞核内,呈局灶性、跳跃性表达。结论:喉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方式是跳跃性的,因此为了达到手术治愈目的,喉癌切除术的安全缘至少1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