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吡柔比星与表阿霉素在乳腺癌化疗中不良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加君  尹和宅 《临床医学》2007,27(10):39-4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与表阿霉素在乳腺癌化疗中不良反应的大小及其治疗作用、耐受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方法吡柔比星40~60 mg/m2加入糖水中静脉推注,表阿霉素75~90 mg/m2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同时各加用剂量相等环磷酰胺、氟脲嘧啶。结果在胃肠道副反应、脱发方面,吡柔比星比表阿霉素的反应小,骨髓抑制吡柔比星比表阿霉素略明显或等同,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者的治疗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吡柔比星不良反应相对轻,耐受性好,病人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表阿霉素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药物治疗表阿霉素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的效果,以寻找理想的处理方法.方法 制作2种表阿霉素外渗动物模型,模型Ⅰ为单纯表阿霉素外渗,模型Ⅱ为表阿霉素外渗伴局部组织淤血.对2种局部损伤模型分别用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A疗法),50%的硫酸镁湿敷(B疗法)和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对局部损伤组织环形封闭(C疗法)进行治疗,未给予任何治疗者为对照组,每组各12例.对4组的疗效进行肉眼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治疗后第2天,4组间组织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Ⅰ第5天,模型Ⅱ第7天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显著消退,模型Ⅱ以云南白药加50%乙醇湿敷组效果最为显著,50%的硫酸镁湿敷对模型Ⅰ有较好疗效,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环形封闭对局部组织淤血消退的疗效较好.模型Ⅱ的病情、组织修复难度重于或大于模型Ⅰ.结论 临床处理表阿霉素外渗应根据局部组织损伤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是目前化疗的主要治疗途径,而组织渗漏性损伤与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后常见副作用,不但加重了患者痛苦,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并易产生医疗纠纷。为了减轻血管损伤,优选化疗静脉途径,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内科通过3种表阿霉素静脉注射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兔血管内膜损伤的实验研究,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是目前化疗的主要治疗途径,而组织渗漏性损伤与化疗性静脉炎是化疗后常见副作用,不但加重了患者痛苦,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并易产生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全、有效的表阿霉素渗漏损伤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家兔12只制作成表阿霉素渗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3只。A组用3%碳酸氢钠1ml加5%地塞米松0.1mg作局部封闭、用裴氏消风散冷外敷;B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用硫酸镁湿敷;C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用烧伤膏外敷;D组用0.1g/5ml利多卡因1ml作局部封闭后冷敷。治疗后2天、7天取4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20天对局部皮肤损伤进行分度评价。结果:治疗后2天、7天四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及20天局部皮肤损伤进行分度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A组效果最优。结论:局部配合裴氏消风散联合碳酸氢钠地塞米松治疗组,具有减轻表阿霉素渗漏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及促进损伤修复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制覆膜与非覆膜Z型不锈钢支架在动脉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本实验共用 9条健康杂种犬 ,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 3组 (3条 /组 )。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分别将自制Z SSS支架 9枚和PU SSS支架 11枚置入犬的腹主动脉。实验动物分别于支架置入后 2周、4周、12周行血管造影复查。处死实验动物 ,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枚Z SSS和 10枚PU SSS成功置入靶血管。Z SSS和PU SSS的管腔开通率分别为 :10 0 %和 2 7.2 7% ,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支架置入 4周时 ,两种支架表面内皮化基本完成。PU SSS引起的局部血栓形成、炎性反应和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 2周、4周、12周时 ,两种支架新生内膜厚度分别为 (3 5 9.2 3± 5 0 .15 ) μm、(4 4 0 .87± 5 8.3 8)μm、(5 81.2 8± 12 1.2 5 ) μm和 (178.49± 14 .67) μm、(12 0 2 .79± 42 1.0 5 ) μm、(14 66.0 6± 463 .19) μm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 4周时 ,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4 6.0 7± 14 .73 ) %和 (85 .2 3± 18.2 5 ) % ,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1)。扫描电镜 :12周时支架表面内皮细胞成熟。置入 12周的支架金属丝表面光洁 ,未见腐蚀现象。结论 ①Z SSS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直接门静脉血栓溶栓术治疗广泛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治疗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2月收入院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1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45.9岁,门静脉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例,同时合并有脾静脉血栓的4例,以持续性中重度上腹痛、腹胀起痛,体检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急腹症体征不明显。所有病例均经增强CT及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诊断。对10例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途径,2例采用经颈静脉途径(TIPS途径),引入多侧孔导管,侧孔段置于血栓内,首剂在术中于15min内灌注尿激酶25万U,固定导管后返回病房,继续经导管注入尿激酶3~5万U·h~(-1),肝素钠300~780 U·h~(-1),间隔每6~12h经导管行DSA血管造影了解溶栓情况,并适当调整导管位置。治疗期间密切随访患者凝血功能状态,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11例患者中死亡2例,其余10例在溶栓24~120h后,门脉血流获得了完全或部分再通.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随访4~12个月10例患者中有2例因再次门脉血栓形成并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而入院,并成功地接受了二次溶栓治疗;其余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消失。结论:直接门脉血栓溶栓术治疗广泛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安全有效。选择合适的病例、术前全面影像学评估和溶栓过程中严密随访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皮穿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术对门静脉血栓的治疗价值。方法:21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术前经CT或磁共振(MR)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诊断,在入院12~36h内接受经皮穿肝门静脉血栓溶栓术,予尿激酶经导管持续灌注溶栓,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每8~24h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了解栓子情况,调整导管位置。治疗期间密切随访患者凝血功能状态,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结果:21例患者中死亡2例,另外19例中有4例患者在经皮穿肝途径进入门静脉后造影显示大量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丛,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途径穿肝内门静脉,放置支架分流后行溶栓治疗;有2例患者在选择行TIPS途径溶栓穿刺失败后改行经皮直接穿刺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19例患者溶栓24~120h后,腹痛、腹胀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门静脉血流均获得了部分性再通。19例患者中有2例因再次门静脉血栓形成并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而入院,成功地接受了2次溶栓治疗;其余患者未再有腹痛、腹胀等症状。DSA随访2例,CT或MR随访17例,门静脉血栓完全消失2例;血栓减少,门静脉血流复通9例;门静脉主干周围侧支循环形成8例。结论:经皮穿肝内门静脉途径溶栓术是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病例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路径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常孕妇的肝静脉和门静脉多普勒频谱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双功多普勒观测63名正常孕妇在妊娠各期肝静脉血流频谱、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与100名育龄期健康非孕妇女对比,根据多普勒频谱特点将肝静脉波形分为正常型、衰减型、平坦型。结果:孕妇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高于非孕妇(P<0.001);非孕妇肝静脉波形均为正常型;正常孕妇肝静脉血流频谱振幅降低以至消失,随着孕周增加频谱改变越明显(P<0.001),孕1~12周正常型占79%,衰减型占18%,平坦型占3%,孕12~28周正常型占37%,衰减型占22%,平坦型占41%,孕28~40周正常型占6%,衰减型占11%,平坦型占83%。因而,不能一概认为正常肝静脉频谱变化均由病理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脉癌栓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降低肝癌切除术后及肝移植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将VX2癌细胞注入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内,形成门脉癌栓。门脉癌栓动物模型建立后,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门静脉置入7FPTCD管,从PTCD管内置入特制微波辐射电极进行消融。在消融同时经PTCD针注入化疗药氟尿嘧啶及顺铂。通过超声造影、CT增强扫描、病理判断疗效。结果消融术后超声扫描观察癌栓回声、超声造影及CT增强扫描较消融前增强,表明癌细胞已凋亡;消融前后肝功能异常率均达100%,但消融后ALT、AST比消融前明显下降;同时,消融对门脉壁及周围肝组织的损伤较轻。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门静脉内癌栓进行微波消融联合注入化疗药物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逆流的原因。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组不同人群的门静脉血流状态。结果 肝炎肝癌组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及每分种逆流次数高于肝硬化组,肝硬化组明显高于非肝炎肝癌组,非肝炎肝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门静脉高压是门静脉逆流的基础,肝动脉-门静脉瘘可加重逆流。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对人肝血管餐前、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测正常成人入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餐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50例正常成人餐前、后入肝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门静脉主干的直径(D),最大血流速度(Vmax),血流量(Q),肝右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末期峰值速度(Vmin),时间平均速度(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餐前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主要血流参数分别为肝右动脉RI0.65±0.04,PI1.20±0.17,门静脉主干最高血流速度为(17.80±2.14)cm/s,血流量为(905.55±162.50)ml/min;餐后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主要血流参数分别为肝右动脉RI0.73±0.04,PI1.74±0.51,门静脉主干最高血流速度为(22.40±3.25)cm/s,血流量为(1279.24±239.84)ml/min。结论餐前、后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血流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存在彼消此长的关系,以维持入肝血流的相对衡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1月—2010年3月5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手术方式、术后临床化验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处理及预后。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0.4%(5/1269),均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为初发表现。除1例门静脉右支部分血栓形成予抗凝治疗后存活;其余4例门静脉主干血栓者经抗凝治疗及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溶栓治疗无效,均于血栓形成2周内死亡。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一种少见的,但却是致命的血管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需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随访 4 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病人 ,其中 2 1例病人术后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肿瘤复发时间和生存期。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因素。结果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单纯手术切除病人的肿瘤平均复发时间 6 .1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10 .3个月 ,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4 5 .9%、4 .2 %、0 %、0 %。术后行TACE的病人肿瘤平均复发时间 11.1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 2 0 .7个月 ,其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6 2 .2 %、5 6 .3%、35 .6 %、2 8.5 % ,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病人 (P <0 .0 5 )。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细胞分化、化疗栓塞次数影响术后TACE的疗效。结论 :TACE推迟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术后的肿瘤复发时间 ,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肿瘤细胞分化 ,化疗栓塞次数是影响术后TACE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超声多普勒对36例原发性肝癌,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瘤栓及20例正常人的肝总动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进行测定,结果示:肝总动脉内径:正常人0.387±0.07cm,原发性肝癌0.525±0.02cm,合并门脉瘤栓0.706±0.06cm。最大血流速度;正常人91.05±24.89cm/s,原发性肝癌159.25±42cm/s,合并门脉瘤栓者203.66±61.26cm/s。统计学处理,差别显著(P<0.01)。提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瘤栓时,由于门静脉血流受阻,肝动脉血流量明显代偿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一级分支和或门脉主干癌栓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一级分支和(或)门脉主干癌栓患者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部分患者同时接受门脉支架置放术。结果:25例患者分别接受TACE术1~4次,共46次,5例患者放置门脉支架。术后1周Child-Pugh分级11例次由术前A级升至B级,2例次由B级升至C级,1例次由A级升至C级。1例次术后第2天出现肝性脑病。1例患者未完成门脉支架随访、其余4例至患者死亡时支架仍保持通畅。1例患者于6个月失访,其余24例生存期3~15个月,平均6.4个月。结论:TACE和门脉支架置放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一级分支和(或)门脉主干癌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