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死亡老年患者临终疗护的选择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临终疗护选择及改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我院近3年来住院期间死亡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间45例死亡老年患者临终疗护首选症状控制与舒适,主要选择依次为"吸氧"40例(88.9%),"一般静脉补液"38例(84.4%),"特殊口腔护理"33例(74%).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养老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临终症状的可见性与其临终抢救选择无显著关系.结论症状控制与舒适是老年患者临终疗护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病房临终关怀中的应用。方法结合老年病房工作特点,对25例老年临终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结果临终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及心理的恐惧症状得到减轻,能平静的面对死亡,患者家属满意度98%以上。结论舒适护理在老年临终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研究对癌症末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照顾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癌症晚期病人50例为常规组,50例宁养疗护的患者为宁养疗护组。其中,常规组应用常规临终关怀;宁养疗护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临终照顾。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死亡时间以及家属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宁养疗护组患者经宁养疗护照顾后其死亡时间(5.1±1.2)个月显著多于常规组(2.3±2.1)个月(P <0.05)。宁养疗护组经过完善的临终关怀照顾后其对宁养服务非常满意及满意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一般及不满意人数少于常规组(P <0.05)。结论:临床对癌症终末期患者进行临终照顾可针对其特殊的身心状态提供完善、综合的临终关怀与照顾,提高其临终前生活质量,最大程度的减轻疾病病痛并减轻心理负担,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生活需求,给予其支持安抚,维护其生命尊严并帮助其安详、平静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终护理路径在安宁疗护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临终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并行常规护理;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临终患者107例作为路径组,遵循预先制定的临终护理路径行全程管理。采用医院自编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路径组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路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临终护理路径应用于安宁疗护临床实践中能够减轻临终患者躯体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41位临终老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人,研究组23人。对照组采用基本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临终护理方法:①提供最佳的居住环境;②注重舒适的护理;③注重心理护理;④家庭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老人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身心状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老人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老人(P〈0.01)。结论:为福利院临终老人实施临终护理,改善了临终者的身心状况,提高了临终者的生存质量,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实施临终护理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宁疗护提倡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情感、精神以及财务上的整体帮助,通过整体照护,帮助临终者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1]。调查表明,我国每年上百万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不高,需要安宁疗护[2]。研究发现,癌症患者临终辅以安宁疗护干预可改善患者心态,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本研究拟探讨安宁疗护在癌症临终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蔡招辉 《中外医疗》2014,(21):143-143
目的:研究分析舒适护理在肝癌晚期患者临终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2例肝癌晚期患者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肝癌晚期患者临终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临终生活质量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总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8例腹盆腔癌症患者终末期的安宁疗护护理,便于指导安宁疗护临床实践。 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28例腹盆腔癌症终末期患者,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多学科合作的安宁疗护共照团队护理,分别对患者实施症状管理、舒适护理、心理照护、死亡教育,对患者亲属实施哀伤辅导等。结果 总结安宁照护行为对其结局指标的影响,28例患者均制定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通过症状管理,25例(89.28%)患者腹胀症状明显缓解,28例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NRS评分维持在0~3分,水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5例双下肢水肿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护理后无一例出现皮肤破溃和感染。25例(89.28%)患者在家属陪伴及医护见证下对生命末期治疗及护理、死亡地点的选择、抢救与否、遗体处置等事宜作出安排。临终治疗抉择:仅3例(10.71%)选择心肺复苏;1例(3.57%)选择气管插管;0例选择电击除颤和入住ICU病房;其中1例在安宁疗护共照团队协助下完成眼角膜捐献。结论 通过构建以护士为主导的医护一体、多学科合作的安宁疗护共照团队模式,可以提高腹盆腔癌症终末期患者舒适感,缓解症状,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老年临终住院患者,对116例并发心律失常病例(观察组)与267例未并发心律失常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恶性肿瘤、低钾血症、年龄、血红蛋白与老年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1.095、1.065、1.042、1.020、0.934、0.111、-0.062(P均<0.05)。结论加强老年临终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78例内科疾病患者的临终心电图进行观察。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本院内科进行治疗的78例患者,对其临终心电图进行观察、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临终心电图检测情况分析中,30(38.46)例属于窦性心律患者,15(19.23)例窦缓,20(26.67)例窦速,2例窦房阻滞,所占的比例是2.56%,6例房室传导阻滞,占7.69%,5(6.41)例房。结论:通过对78例内科患者的临终心电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后发现,导致患者心脏停搏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临床中通过辨认、分析临终心电图的相关情况后,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病因进行了解,进而给临终患者实施抢救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患者(病种、年龄、性别)对疾病终末病情的知情要求,提出临终护的必要性。方法:采用Zung自评抑郁表为基础设定混合访问卷的方式总结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病人对知情权要求.结果:120例患者约有84%要求对自己的病情作真实的了解,包括终末病情.不同病种、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病人对知情权要求没有差别.结论:大部分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包括终末病情甚至死亡.正确掌握这种心态,对临终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Alexander  T  Cohen  Bruce  L  Davidson  Alexander  S  Gallus  Michael  R  Lassen  Martin  H  Prins  Witold  Tomkowski  Alexander  GG  Turpie  Jan  FM  Egberts  Anthonie  WA  Lensing  石汉平 《英国医学杂志》2006,9(5):282-285
目的:观察Fondaparinux对具有中高度静脉血栓发生危险的老年急性内科住院患者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设计: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背景:8个国家的35个中心。参与者:849例≥60岁内科患者,住院原因分别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病合并急性呼吸系统疾患、急性炎症性或感染性疾病,预期至少住院4天以上。干预:2.5mg Fondaparinux或安慰剂,每天1次皮下注射,持续6~14天。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为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后15天内采用双侧静脉造影检查)及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次要指标为死亡与出血。患者随访时间为1个月。结果:Fondaparinux治疗组425例患者和安慰剂组414例患者接受了安全性分析(10例未治疗)。644例患者(75.9%)可接受主要指标分析。静脉血栓检出率在Fondaparinux治疗组为5.6%(18/321),安慰剂组为10.5%(34/323),相对危险减少46.7%(95%CI 7.7%~69.3%)。安慰剂组5例患者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Fondaparinux治疗组无患者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P=0.029)。两组均有1例(0.2%)患者发生严重出血。随访结束时,安慰剂组、Fondaparinux治疗组分别死亡25(6.0%)、14(3.3%)例患者。结论:Fondaparinux可有效预防急性内科老年患者无症状性及有症状的静脉血栓。严重出血几率两组相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180-182
目的 观察安宁疗护对肿瘤病房临终癌症患者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 年5 月~2019 年8 月本院肿瘤病房中的64 例临终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7 年5 月~2018 年6 月收治)与观察组(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收治),每组32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安宁疗护,比较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疼痛(VA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肿瘤病房临终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安宁疗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并缓解患者的疼痛,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社区居家安宁疗护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服务中心及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为临终患者提供全方位照料与支持,减轻患者痛苦,满足患者居家临终与离世的意愿。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底建立“协和-蒲黄榆联动”的居家安宁疗护模式,至今该模式已经过一定的实践与完善,本文将介绍该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忠德 《广西医学》2009,31(3):401-40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76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治愈75例(98.7%),死亡1例(1.3%),术后并发症9例(11.8%)。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症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要点。方法:收集内科住院期间老年死亡病例作对照组(非痴呆症病例)、确诊老年痴呆症死亡病例组共136例,对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科老年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慢支肺部感染、脑血管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症主要死亡原因是全身衰竭、肺部感染和脑萎缩。结论:在临终护理中,普通老年病患者与痴呆症临终患者护理要点有异,在完成基础护理同时,预防及减少发生并发症、防治感染、全面加强营养管理,是老年痴呆症临终期的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癌症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医务人员与癌症患者因缺乏临终沟通容易引发医患矛盾。面对癌症患者这类特殊群体,通过引进临终沟通概念,对比国内外癌症患者临终沟通现状,发现国内医务人员与癌症患者进行临终沟通的不足之处。分析了癌症患者临终沟通中医护人员、癌症患者及社会文化背景三方面影响因素,总结临终沟通相关评估工具及注意事项,为国内医务人员与癌症患者进行临终沟通发展相关工具提供借鉴,有利于医务人员在安宁疗护背景下对癌症患者实施更有效的临终沟通。亦有利于从医务人员角度作为切入点帮助患者打开死亡话题,构建开放型临终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刘兰秋  赵越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25-2329
韩国于2016年制定了《关于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及临终期患者的延命医疗决定的法案》(简称《安宁疗护法》),该法明确了安宁疗护的含义与前提,规定了国家和政府在安宁疗护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搭建了韩国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框架,对推进韩国安宁疗护事业发展、保护终末期患者的善终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韩国《安宁疗护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后取得的成效,旨在为推进我国安宁疗护立法工作提供建议。我国宜明确安宁疗护的权利属性,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安宁疗护单行法,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安宁疗护体系,肯定"无效医疗"的理念,并规定安宁疗护服务利用的流程,以为安宁疗护事业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法治保障,进而助力实现终末期患者的健康临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临终患者将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接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关怀的宗旨是为临终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注重患者的安适,使临终者坦然地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去。  相似文献   

20.
杨红英  杨秋芬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73-2474
目的:护士要重视临终患者的整体化护理,使病人有尊严舒适满意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方法:对40例临终患者临床观察,与病人及家属面对面访谈。对50名老年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了解临终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护士临终关怀知识不足,轻视临终护理,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结论: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临终护理观,重视临终护理。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使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人生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