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能竞争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克隆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1,尝试构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实验,于2006-10/2007-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MD-18T载体及pcDNA3载体。 方法: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总RNA,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扩增获得到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cDNA,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经酶切及测序证实。然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从pMD-18T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重组载体中克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再将其定向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情况及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真核重组体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体pcDNA3-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经过双酶切及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证实其中含有目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测序结果经比对分析,证实与预期设计的编码区cDNA一致。 结论: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成功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成功构建出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2.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表达可起到一定的防止肌腱术后粘连作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天然抑制剂6-磷酸果糖对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影响。 方法:取兔屈趾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3种细胞分别加入6-磷酸果糖(实验组)或不加6-磷酸果糖(对照组)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观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实验组3种细胞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率及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免疫组化显示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后,3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 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 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很多研究发现,在脑缺氧损伤区域核因子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因此,作者大胆假设,核因子κB是否处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目的:以低氧诱导因子1α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为载体,观察核因子κB 在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通路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生24 h内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 方法:扩增腺病毒载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及空载体Ad-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分别提取基因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空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正常神经干细胞蛋白。然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按50,150,300 μmol/L浓度梯度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 的表达;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基因表达强弱与MOI及转染时间有关;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抑制剂浓度依赖性下调,各浓度组之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 结论:核因子κB位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信号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单纯应用差速贴壁法获得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数量少,生长速度较慢,不利于获取满足实验及将来临床所需的细胞数量。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体外对体外培养肌源性干细胞增殖的作用,探索体外大量培养肌源性干细胞的方法和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9/2008-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2周龄体质量50~80 g的SD大鼠20只。 方法:采用改良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取新生大鼠肌肉标本分离细胞;维持总的贴壁时间基本不变,减少贴壁次数,取第2代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成肌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以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鉴定肌源性干细胞。以MTT 比色实验检测5,10,20,40,80 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肌源性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70 h后开始贴壁,呈规则的圆形。1周后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展开呈纺锤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显示肌源性干细胞呈结蛋白、干细胞抗原1和CD34阳性。传代细胞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后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两种细胞因子作用强度相近,随着两种细胞因子浓度的提高促细胞增殖作用逐渐提高,在达到有效浓度后作用趋于饱和。两种细胞因子作用机制不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主要是增加G2M期的细胞比例,通过缩短细胞周期达到增殖作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则主要增加S期细胞的比例,通过活化由G0期到G1期转化的进入有丝分裂细胞来达到增殖作用。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都具有刺激肌源性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两者联合作用既可以增加早期由G0期进入G1期的数量,又可以减短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从而达使促增殖效果更快、更强。  相似文献   

6.
背景:生长因子可调整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代谢,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既往的研究偏重于成骨性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对纤维环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 材料: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纤维环组织。 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单层培养人退变纤维环原代细胞。传代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对传3代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生长因子干预,分为 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以不加生长因子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传3代细胞。干预3,6 d后,采用MTT法测定传3代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质量浓度。 结果:传3代细胞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退变纤维环细胞增殖,轻度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促进合成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促Ⅱ型胶原合成作用轻度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其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轻度促进合成Ⅱ型胶原,无促合成聚集蛋白聚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合成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促聚集蛋白聚糖合成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多种因子联合作用较单种未见明显优势,未能呈现协同效应。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改变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对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通过Smads信号通路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分化是心肌纤维化最重要的发生机制之一。 前期研究证实丹参酮ⅡA能有效抑制心肌纤维化,但是否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起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转导的影响。 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取新生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应用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及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 (10-6,10-5和10-4 mol/L)。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6,12和24 h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15,30,60和120 min的Smads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纤维连接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6 h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至作用24 h时分别增加1.3倍和1.8倍(P < 0.01);磷酸化Smad2/3 蛋白表达量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15 min后开始上升,1 h达到高峰,2 h后虽有所下降,但仍较刺激前增加3.9倍(P < 0.01)。丹参酮ⅡA(10-5和10-4 mol/L)预处理可下调纤维连接蛋白和磷酸化Smad2/3表达(P < 0.05或P < 0.01),而且效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知,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一定范围内以时间依赖方式诱导纤维连接蛋白及其mRNA 和磷酸化Smad2/3表达。丹参酮ⅡA抗心肌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2/3磷酸化,阻断心脏成纤维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发病48h内(第1次)、7d~8d(第2次)和12d~14d(第3次)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固相酶联化学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48h内(急诊首诊时)及发病后12d~14d进行两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1和CSS2),通过两次评分的差值(CSS1-CSS2)判断预后。结果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第1、2次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13,2.032;P<0.05或P<0.01)。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之间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的变化显示,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最低,与中、小梗死面积组相应时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预后组之间,以病情加重组患者第1次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水平最低,与其他各组(明显改善、改善、无变化及对照组)相同时限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两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与3次不同时限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均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2)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根据发病48h内其水平变化的情况能够及早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心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可以促进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和代谢。 目的:综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生物学效应,以期明确其对运动性心肌肥大的发生机制。更好地利用运动对IGF1的影响来实现心脏适应性肥大。 方法:以“exercise-induced cardiac hypertrophy,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exercis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9-04);以运动性心肌肥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运动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0-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系紧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排除内容陈旧的文献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41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1篇文献进行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其他生长因子一起协同促进多种细胞的分化成熟。现有资料表明血清及心脏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对心肌肥大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循环和心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探讨了心脏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功能以及运动对其的影响;得出了运动能改变循环和心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心脏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运动性心肌肥大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下游效应因子,是最重要的致纤维化生长因子,在多种纤维化疾病中高表达。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硬皮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其上、下游效应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硬皮病组织中的促纤维化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5/11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 材料:组织标本均来源于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正常皮肤来自整形手术中切除的多余皮肤。 方法:收集硬皮病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硬皮病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②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相对表达量。③比较增生性瘢痕、硬皮病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的情况。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基底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亦有阳性表达。硬皮病皮肤组织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过表达,而正常皮肤组织无或仅有极弱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硬皮病皮肤组织有明显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带。 结论:在硬皮病纤维化过程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协同作用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  相似文献   

11.
背景:皮肤成纤维细胞注射移植为颜面部皱纹及微小凹陷等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然而成纤维细胞的获取及体外快速扩增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以至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两者协同作用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种入96孔板,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用于细胞,分别作用3,6,9 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法设4个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最佳效应浓度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最佳效应浓度组、两者最佳效应浓度联用组,作用3,6,9 d采用MTT法检测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作用6 d和9 d,10.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5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促细胞增殖效应(P < 0.05),此即为各生长因子最佳效应浓度。作用6 d和9 d,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各浓度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0.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与5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联合作用9 d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可体外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最佳效应浓度联用促增殖效果优于各自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2.
脑膜的合成及分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是覆盖于脑表面的膜性结构,具有合成及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胰岛素相关蛋白-2、前列腺素D 合成酶、转移生长因子、Beta-2微球蛋白、载脂蛋白 E、转铁蛋白、酸性富含半胱氨酸等多种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差,软骨组织工程能利用较少的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对缺损进行修复。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转化生长因子β2联合应用对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影响。 方法:用酶消化法获取人软骨细胞,将培养的细胞以4×109 L-1的细胞浓度接种在藻酸钙凝珠支架上,分别加入2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或)1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2进行立体培养。于培养的第3,5,7,9,11,13天,进行细胞计数,观察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培养2周后,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和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氏染色 (AB-PAS)及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细胞计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2均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软骨相关基质黏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分泌,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细胞增殖方面,而转化生长因子β2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软骨相关基质形成方面,二者联合应用具有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众多的血管生长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最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它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细胞质钙化聚集并能诱导血管生成等作用,且对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活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成骨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新生48 h大鼠颅盖骨,酶解消化得到成骨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RT-PCR法测定10-10,10-8,10-6,10-4 mol/L 17β-雌二醇作用成骨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T-PCR检测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原代成骨细胞内稳定表达;半定量分析证实,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组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量呈现一定规律,随着17β-雌二醇浓度的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10-6 mol/L左右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量最高,超过此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提示雌激素促进成骨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调,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生长因子参与应力作用下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生长过程中与成熟后的骨骼在应力的作用下可以不断地重新塑造其形状、重建其骨质。不同的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应力下骨重建过程。 目的:了解生长因子在应力影响骨重建中的产生与表达的作用。 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1970-01/2009-12、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90-01/2009-12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09-12收录的骨重建应力作用生长因子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其生长因子对于骨重建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生长因子对于骨重建相关文献28篇。应力可在骨骼局部产生剪应力,骨细胞等可感受剪应力并做出反应,生成骨形态发生蛋白、前列腺素E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信号分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以及其他信号传导效应,实现骨骼的重建。但是目前人们对应力作用细胞的传递机制还不太清楚,对应力与骨生长重建关系的力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都是与骨关节炎关系比较密切的合成及分解类细胞因子家族,在骨关节炎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报道多限于软骨细胞及基质方面,且报道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滑膜组织研究尚不深入。 目的:进一步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分子生物学体外实验,2003-01/2004-09在滨州医学院附属淄博市中心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对象:选取符合骨关节炎诊断标准并经辅检证实的患者的滑膜病理标本30例;非正常死亡及创伤性截肢的健康国人滑膜标本8例为正常对照。 方法:所有滑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脱蜡至水,先后加入过氧化酶阻断溶液及正常羊血清孵育,并依次加一抗、生物素标记二抗、链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溶液及DAB溶液,其间均充分水洗,苏木精复染封固观察。对照实验采用替代实验,用PBS替代一抗,余步骤同上述实验方法。 主要观察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 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和13.3%,与正常组织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率降低(P < 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率增高(P < 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rs=0.373,0.01 < P < 0.05)。 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改变是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介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众多的研究已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基质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参与调节骨改建及修复的一系列过程。 目的:观察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骨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3/2005-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体外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通过反转录病毒转入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与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脱钙骨基质材料复合。 方法:BalB/C裸鼠15只制备颅骨8 mm缺损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和空载体细胞组将两种不同植入物脱钙骨基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和脱钙骨基质/空载体细胞分别植入颅骨缺损部位,空白对照组仅造模,不进行任何干预。造模后4周处死动物,取出颅骨进行组织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的表达。同时收集转染后细胞上清,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基质材料复合物共培养3,6 d后的生长情况。③颅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④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4周各组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①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mRNA及蛋白的表达。②扫描电镜观察转染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共培养3 d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脱钙骨基质材料表面已有大量细胞黏附并向深部空隙长入;6 d时脱钙骨基质表面黏附的细胞处已分泌出大量胶原纤维;而空载体细胞组各时间点黏附细胞数和胶原纤维产生量则均较少。③造模后4周各组植入物周围均无明显炎症反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而空载体细胞组植入物可推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新骨形成。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细胞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结合紧密,骨折缺损区有新骨及血管形成;空载体细胞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较少;空白对照组缺损未见修复。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具有较好的骨缺损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神经系统的生长、分化、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IGF-1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实验证明,Rho/ROCK信号通路在转分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视紫红质蛋白激酶抑制剂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2007-03/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为德国 Calbiochem公司产品。转化生长因子β1为美国 R&D公司产品。 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第2代细胞静止24 h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用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用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 10 μg/L;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组:用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加入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10 μmol/L。转化生长因子β1+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组:其中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10 μmol/L)提前孵育2 h进行干预处理后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48 h后收集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用RT-PCR方法检测E-钙黏素、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素、α-SMA和波形蛋白表达。 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钙黏素明显下调,波形蛋白和α-SMA 的表达明显上调;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能显著下调α-SMA 和波形蛋白的表达(P < 0.05),但不能上调E-钙黏素的表达。 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够诱导腹膜间皮细胞的转分化;4-氨基吡啶类化合物能够改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实验报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形状、促进其分裂和趋化,刺激活体和体外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2005-01/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家猫购买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 方法:猫角膜内皮细胞原代培养,行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类型、纯度及生理特性。传1代后,分别在培养液中加1,10,100 μ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继续卵化1~5 d。 主要观察指标:加药后第1,3,5天分别利用MTT法测定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组加药后1,3,5 d,MTT法测定猫角膜内皮细胞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10 μg/L作用组差别最显著。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能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相对有效浓度为10 μ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