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PC)感染对大鼠脾脏中6种微量元素(Ca^ ,Mg^ ,Fe^ ,Cu^ ,Zn^ ,Mn^ )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松1mg/次,每周2次,诱导PC感染。10周后将大鼠处死,取脾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PC感染组脾脏中Zn^ +,Cu^ 的含量(23.82μg/g干重,18.31μg/g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45.49μg/g干重,26.35μg/g干重)(P<0.05),Ca^ ,Mg^ ,Fe^ ,Mn^ 的含量(218.55μg/g干重,234.78μg/g干重,217.96μg/g干重,0.96μg/g干重)变化不明显。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脏中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 (PC)感染对大鼠脾脏中 6种微量元素 (Ca+ + 、Mg+ + 、Fe+ + 、Cu+ + 、Zn+ + 、Mn+ + )的影响。 方法 将 3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1mg/次 ,每周 2次 ,诱导 PC感染。10周后将大鼠处死 ,取脾脏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微量元素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PC感染组脾脏中 Zn+ +、Cu+ +的含量 (2 3.82 μg/ g干重、18.31μg/ g干重 )明显低于对照组 (45 .4 9μg/ g干重、2 6 .35 μg/ g干重 )(P<0 .0 5 ) ,Ca+ + 、 Mg+ + 、Fe+ + 、Mn+ + 的含量 (2 18.5 5μg/ g干重、2 34.78μg/ g干重、2 17.96μg/ g干重、0 .96μg/ g干重 )变化不明显。 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脾脏中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卡氏肺孢子虫(Pc)感染对大鼠肺、肝、脾组织中6种微量元素(Ca2+、Mg2+、Fe2+、Cu2+、Zn2+、Mn2+)的影响。 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 mg/次,每周2次,诱导Pc感染。10 wk后处死大鼠,检查Pc包囊,实验组分为Pc感染组和Pc阴性组。取肝、肺、脾组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微量元素的变化。 结果 与Pc阴性组及对照组相比较,Pc感染组肺组织Zn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2+、Mg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e2+、Cu2+、Mn2+含量变化不明显;感染组肝组织Zn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g2+的含量增加(P<0.05),Ca2+、Fe2+、Cu2+、Mn2+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感染组脾脏中Zn2+、Cu2+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2+、Mg2+、Fe2+、Mn2+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结论 Pc感染大鼠肺、肝、脾组织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锌对大鼠感染卡氏肺孢子虫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A、B、C三组。A、B二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次,每周2次,诱导感染卡氏肺孢子虫。B组同时给予硫酸锌。C组为对照组。第8周将各组大鼠处死,取肺组织印片,检查包囊。结果锌对诱导产生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结论锌对大鼠感染卡氏肺孢子虫有一定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三个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我国大鼠源卡氏肺孢子虫的基因序列特征。方法:以Wistar大鼠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收集鼠肺,抽提DNA,以PCR方法扩增卡氏肺孢子虫的5SrRNA基因、线粒体rRNA大亚基基因(mtLSU rRNA)、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基因(TS)。纯化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索基因库(GenBank),进行序列比较。结果 三个基因的PCR扩增呈阳性。感染Wistar大鼠的卡氏肺孢子虫5S rRNA基因与gb|S78185|S78185、gb|M28193|PMCRAA两个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3%和91.7%;mtLSU rRNA基因与gb|U20173|PCU20173 、gb|U20169|PCU20169两个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2%和55.2%;TS基因与gb|M25415|PMCTHYSY、gb|S77510|S77510两个序列同源性均为90.9%。结论 Wistar大鼠感染的卡氏肺孢子虫的三个基因与GenBank内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7.
观察了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在实验感染大鼠不同5个肺叶的分布。在大鼠右肺副叶,左肺叶,右肺前叶,右肺中叶包囊数较多,右肺后叶包囊数最少,右肺后叶包囊数与其他4个肺叶相比,差异均具显著性。提示采用病原学方法检查大鼠肺组织时,从右肺副叶,左肺叶,右肺前叶,右肺中叶取材检出包囊的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建立低死亡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SD 大鼠动物模型. 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按体重定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免疫抑制的方法诱导建立PCP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与地塞米松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制作肺印片,经瑞-姬氏复合染色后,检查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制作感染大鼠肺组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Pc包囊和滋养体.
结果用地塞米松诱导后,实验组SD大鼠死亡率为0,肺印片阳性率为76.7%(23/30).肺组织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并可观察到Pc包囊.实验组SD大鼠体重下降明显,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可观察到Pc包囊和滋养体的形态结构.
结论采用按体重定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可建立低死亡率PCP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PCR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R技术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和Wistar大鼠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周两次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诱导产生卡氏肺孢子虫;8week后,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PCR技术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并与Giemsa染色法比较。结果实验组两种大鼠肺组织卡氏肺孢子虫DNA阳性率分别为9643%和100%,BALF阳性率亦分别为9643%和100%,它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ALF的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Giemsa病原染色法,肺组织的两种方法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CR是一种检出率较高的方法,可作为早期诊断PCP的常规方法,特别适用于BALF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34只雌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实验组采取每周2次每次每只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诱导的方法建立PCP动物模型;对照组则注射与地塞米松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的饮水中加入1g/L盐酸四环素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12周后解剖全部大鼠,并分别制作肺组织印片,姬氏染色,检查肺孢子虫包囊。同时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用地塞米松诱导大鼠5周,肺组织印片均查见肺孢子虫包囊,肺组织也出现典型的病理学改变。连续诱导12周,均未见实验鼠死亡。实验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免疫抑制诱导的方法可成功建立PCP的大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经双氢青蒿素治疗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的肺部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经双氢青蒿素治疗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大鼠肺部病理学变化。方法 以地塞米松磷酸钠皮下注射Wistar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 ,用 6 0mg/kg双氢青蒿素治疗实验大鼠 ,杀鼠取肺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部病理学变化 ,同时设有感染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 肺印片中卡氏肺孢子虫 (Pc)包囊数目显著减少 ,肺组织炎症明显减轻 ,Pc滋养体表膜和核膜破裂 ,胞质中出现大量空泡和高电子密度颗粒 ,Pc包囊中也出现空泡 ,囊内小体变性坏死。结论 双氢青蒿素可杀死Pc滋养体和包囊 ,从而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比较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模型的差异。 方法 选用SD大鼠和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免疫抑制诱导建立动物模型 ;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分别制成肺印片和BALF涂片 ,作Giemsa染色 ,镜检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结果 共收集实验组SD大鼠和Wistar大鼠的肺组织及BALF标本各 2 8份 ,经Giemsa染色后 ,在肺印片中查见Pneumocystiscarinii(Pc)虫体的阳性率分别为 89.2 9%和10 0 % ,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LF阳性率分别为 6 0 .71%和 78.5 7% ,两者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同种大鼠的肺印片与BALF涂片 ,其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肺印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BALF涂片。同种大鼠不同肺叶的肺印片 ,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D大鼠与Wistar大鼠作为PCP模型动物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卡氏肺孢子虫 (P.c )DNA的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方法 ,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实验组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SD大鼠和Wistar大鼠各 2 8只 ,采用PCR法扩增大鼠肺组织DNA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DNA ,用PCR ELISA检测其扩增产物。 2 8只患病大鼠分别制作肺组织印片及BALF涂片 ,姬姆萨 (Giemsa)染色镜检 10 0个视野中有无P .c包囊 (或滋养体 ) ,与PCR ELISA检测扩增产物结果比较。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DNA阳性率及BALFDNA阳性率 ,结果相同 ,均分别为 96.4% (27/28)和100% (28/28)。Giemsa染色镜检P.c包囊 (或滋养体 ) ,结果为阳性的大鼠 ,PCR ELISA检测扩增产物结果也均为阳性。阴性对照组 ,两种大鼠的肺组织和BALF各10份标本 ,均有1只大鼠阳性。 结论 PCR ELISA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DNA ,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较好 ,操作简便 ,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双氢青蒿素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检测双氢青蒿素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大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醋酸可的松皮下注射Wis tar大鼠建立PCP动物模型 ,用 60mg/kg双氢青蒿素治疗实验大鼠 ,杀鼠取肺 ,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其脾细胞 ,用PI和TUNEL染色法检测其凋亡 ,同时设有感染组和正常大鼠对照组。结果 感染组和治疗组大鼠脾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治疗组大鼠脾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感染组。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引起大鼠脾细胞发生凋亡 ,而双氢青蒿素治疗后PCP大鼠脾细胞凋亡降低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二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例SLE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31岁,SLE并狼疮肾炎病程分别为4年及7年,并曾使用大剂量泼尼松及环磷酰胺治疗,在诊断PCR时已分别停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6个月及12个月。2例患者均表现为干咳,静息时气促,急性发热及进行性低氧血症,胸部X线表现为弥漫性网状阴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E)均发现卡氏肺孢子虫。使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片(SMZ)治疗后,1例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好转,另1例死亡。结论:必须警惕SLE患者出现快速进行低氧血症及Ⅰ型呼吸衰竭时PCR发生的可能性;SLE并发PCP病死率很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PCP易复发,必须给以足够疗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治疗效果。 方法 地塞米松连续肌肉注射Wistar大鼠8周,建立大鼠PCP动物模型。用大蒜素治疗实验大鼠,同时设复方新诺明治疗对照组和PCP模型空白对照组。通过各组大鼠肺重、肺重/体重比值、肺印片中每100个油镜视野肺孢子虫包囊均数等指标考核疗效。 结果 大蒜素治疗组大鼠平均肺重为1.73±0.17、肺重/体重比值为0.84±0.12,显著低于PCP模型对照组的 2.31±0.35、1.25±0.35(P<0.01)。肺印片中包虫数较PCP模型对照组减少62.9% ,其与复方新诺明治疗对照组接近。 结论 大蒜素对实验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接近复方新诺明。 相似文献
18.
免疫感受态小鼠感染卡氏肺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成年感受态CB17小鼠对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的敏感性,探讨其在Pc传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机能正常的健康成年CB17小鼠,使其中一部分小鼠与Pc( )-SCID小鼠接触1周,另一部分持续接触至被处时为止,分别在第3、5、6周检查肺内Pc包囊或PcDNA。观察病原体和Pc DNA出现和持续时间。结果:接触传染源的动物,不论是接触1周,还是持续接触至被处死,肺内均查到Pc包囊或PcDNA。其中,3周时,PCR法查到PcDNA,第5周时,PCR法和病原学染色法均查到Pc,第6周时,虫体减少到可检出阈值以下。结论:免疫感受态宿主可通过接触方式感染Pc,接触传染源1周即可被感染,感染状态可持续5周以上。期间,这种病原携带状态的小鼠在Pc传播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此状态宿主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