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n=42)和对照(n=40)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控制心绞痛、调脂、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给予负荷量300 mg,之后75 mg,一日一次口服.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0.05),两组均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及并发症.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易引起心源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尽早有效地治疗对避免不稳定型心绞痛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意义[1].其病理基础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心肌血流灌注受损,而阿司匹林能够阻断血栓烷介导聚集通路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氯吡格雷通过ADP介导也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可同时抑制这两条通路从而增强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比单独用药作用更强[2].本文观察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U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利平 《山东医药》2003,43(25):34-34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一组可逆转稳定 ,亦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猝死的中间临床状态。因此 ,迅速有效地控制 UA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0 0 1年1 0月至 2 0 0 3年 3月 ,我院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 UA患者 5 4例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1 1 6例 UA患者 ,男 85例 ,女35例 ;年龄 38~ 72岁。均符合 2 0 0 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 ,半年内无颅内或胃肠道等部位活动性出血 ,无出血性疾患及严重肝损害。根据 2 0 0 0年中华医学会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0.1g,1次/d)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50mg,1次/d),观察用药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而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高龄老年UA患者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阶段,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溃、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若不及时处理可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早有效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细胞间的磷脂类信使,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具有激活血小板活化,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资料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共11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57例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57例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情况、临床症状及心绞痛发病次数.结果 治疗1 w后,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降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ST变化(2.12±0.51)mm,FIB水平(4.87±1.11)g/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3.09±1.24)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4±2.31)次,比较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具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志坚 《心脏杂志》2006,18(1):112-11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冠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或裂缝而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使冠脉发生不完全性阻塞[1],本研究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UAP,观察其临床疗效。1对象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UA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UAP患者55例,分别于服药前、服药1周后、服药1月后空腹抽血,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UAP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服药前与服药1周及1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CD63、CD62P、TS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而且还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这一作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梅  贾国良 《心脏杂志》2003,15(5):425-42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UAP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n=30 )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 (n=30 )及噻氯匹定治疗组 (n=2 5 )。所有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的基础上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 1次性给予氯吡格雷 (波立维 ) 30 0 mg,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给予波立维 75 mg/ d,噻氯匹定组给予噻氯匹定 (抵克力得 ) 2 5 0 mg/ d,观察 3组患者治疗前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给药 2 h后 ,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噻氯匹定组给药 3d后患者血浆 GMP- 14 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浆 GMP- 14 0含量及 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 .0 1) ,组间血浆GMP- 14 0含量及 MPAR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氯吡格雷起效迅速 ,首剂负荷剂量 30 0 mg服药后 2 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激活 ,可达到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连续 3d抑制血小板激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最大限度内科治疗对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最大限度内科治疗对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老年及老年前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8例,将这些患者分成药物难治组和药物治疗稳定组。结果经用4~5种药物最大限度内科治疗,81例胸痛缓解,7例(8.0%)最后被证实为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组胸痛时多伴有前壁心电图变化,ST段压低6例,需用肝素6例、β阻滞剂6例,均显著多于药物治疗稳定组,院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院内死亡1例以及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者3例,也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稳定组。结论应用最大限度内科治疗有利于降低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陈旭昌  何勇  张军  郑强荪 《心脏杂志》2003,15(5):423-424,427
目的 :评价在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合用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90例随机分成 3组 ,A组为常规治疗组 ,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每天 10 0 mg;B组为 A组加服噻氯匹啶。每天 2 5 0 m g;C组为在 B组治疗基础上 ,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每次 0 .4 m l(410 0 U AXa WHO单位 ) ,除第 1天 12 h1次外 ,每天 1次。疗程均为 7d。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结果 :A、B、C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 7%、6 3%、90 % ,C组总有效率与 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随访 30 d,C组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 ,与 B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不良反应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且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群让  李丽 《心脏杂志》2006,18(6):666-66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曲美他嗪治疗组,各37例。后者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余用药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患者的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曲美他嗪组总疗效率86.5%,对照组总有效率62.2%,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72.9%和48.6%,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均有显著减少(P<0.05),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安全、更有效地控制UAP。  相似文献   

15.
The prognosis during 1 year of follow-up in 715 patients admitted to one single hospital due to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ith a history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mmediately preceding hospitalization is described. AMI developed in 192 patients (27%) during the first three days and in 255 patients (38%) during the first year. The mortality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as 7% (50 patients) and during 1 year 19% (130 patients). Of the nonsurvivors, 54% died of AMI, 28%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20% of cardiogenic shock. Based on simple clinical parameters on admission to the emergency room, risk indicators for death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could be identified as follows, in the order of significance: high age (p < 0.001), ST-segment depression on admission (p < 0.001), and a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p < 0.05). At admission to the emergency room, risk indicators for development of AMI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were as follows: initial degree of suspicion of AMI (p < 0.001), electrocardiographic signs of acute ischemia on admission (p < 0.001), ST-segment elevation on admission (p < 0.01), age (p < 0.05), and lack of a previous history of chronic stable angina pectoris (p < 0.05). We conclude that,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due to suspected AMI with a history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mmediately preceding hospitalization, 38% developed a confirmed infarction and 19% died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血运重建老年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uA非血运重建老年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与40mg/d,每晚1次,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达标情况、动态心电图结果、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20mg/d组相比,40mg/d治疗1个月缺血性ST段下降的程度明显减少(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及因症状性心肌缺血再住院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非血运重建老年患者应用20mg/d及40mg/d的阿托伐他汀钙均能有效调脂,40mg/d的阿托伐他汀钙可提高疗效,能更有效地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4例,随机分为2组:(1)替格瑞洛组(n=212):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每天2次,口服);(2)氯吡格雷组(n=212):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每天1次,口服)。2组均成功接受PCI术,支架均选择国产Firebird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PCI术围手术期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PCI术后90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PCI术后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比例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PCI术后90天内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5.19%比16.04%,P0.05)。出血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并不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但较氯吡格雷能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老年不稳性心绞痛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不稳定性我痛患行调脂治疗的现况,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行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分析从1997-2000年36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老年患出院时血清胆固醇水平,抗心绞痛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从1997-2000年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比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7.3%-37%),血清胆固醇水平达到我制定的目标值的患比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7.2%-46%),但与使用抗心绞痛的基础药物的比率相比仍十分不足。结论:基于他汀类调脂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有益作用,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调脂治疗的应用力度和调脂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的现况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分析从 1997~ 2 0 0 0年 36 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老年患者出院时血清胆固醇水平 ,抗心绞痛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 从 1997~ 2 0 0 0年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比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7.3%~ 37% ) ,血清胆固醇水平达到我国制定的目标值的患者比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2 7.2 %~ 46 % ) ,但与使用抗心绞痛的基础药物的比率相比仍十分不足。结论 基于他汀类调脂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有益作用 ,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的应用力度和调脂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比较两药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劣及其安全性。方法  4 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其中国产氯吡格雷组 2 0例 ,进口氯吡格雷组 2 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 10例。两治疗组分别于服用氯吡格雷前、服用氯吡格雷 30 0mg 2h后及服用氯吡格雷 75mg1次 d 1周后抽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 UAP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前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小板的活化在U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两者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相似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