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GIST患者的肿瘤部位为:25例(34.7%)胃部,24例(33.3%)小肠,23例(31.9%)其他部位。镜下显示主型为梭形细胞68例(94.4%),主型为上皮样细胞1例(1.4%),混合细胞型3例(4.2%)。免疫组化检查显示,71例(98.6%)CD117阳性,52例(72.2%)CD34阳性,22例(30.6%)SMA阳性,1例(1.4%)Desmin阳性,6例(8.3%)S-100阳性。结论 GIST的发病部位较多,组织形态学表现复杂,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117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澳门仁伯爵医院及北京医院2002-01/2008-07资料完整GIST患者138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测得的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138例间质瘤位于胃90例(65.22%),小肠36例(26.09%),结直肠9例(6.52%),腹膜后3例(2.17%);最大直径1-14cm.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腊肠样或长梭形,大多数似平滑肌细胞,少许似神经鞘或神经纤维细胞;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核形多样与核分裂数成正比.梭形细胞型114例(82.61%),上皮样细胞型6例(4.35%),混合型18例(13.04%);核分裂小于或等于5个/50HPF99例,5-10个/50HPF24例,大于10个/50HPF15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为CD11797.38%,CD3473.91%,SMA6.52%,Desmin2.17%,S1002.17%;良性肿瘤24例(17.39%),低度恶性潜力39例(28.26%),中度恶性潜力33例(23.91%),高度恶性潜力21例(15.22%),恶性21例(15.22%).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CD117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与CD34、SMA、Desmin、S100等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相似文献   

5.
颅内转移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部分患者因脑部首发症状而就诊,与原发性肿瘤不易区别,手术切除后才病理证实为转移性瘤。因此,颅内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72例颅内转移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尖瓣瘤(MAV)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6例MVA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心动图资料。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63岁。临床表现胸闷4例,发热2例,体检可闻及不同程度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二尖瓣前叶囊袋状结构。二尖瓣瘤的病理特征,包括大体形态及光镜下囊壁结构以及相应瓣膜的病理改变。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囊袋状结构,囊壁厚薄不一。囊壁光滑5例,囊内可见赘生物1例,囊壁结构与相应的瓣膜组织结构相同,相应的瓣膜组织4例尚可见炎症反应。结论:二尖瓣瘤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瓣膜病变,其发生多与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原癌基因c-kit蛋白(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探讨CD117在GIST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GISTs病例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主要为CD117、CD34 SMA、S100、desmin。结果50例中49例(98%)CD 117阳性,39例(78%)CD34阳性,4例(8%)SMA阳性,2例(4%)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2例(12/12)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7例(7/8)阳性。恶性组30例(30/30)CD 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68例内镜及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染色.结果 光镜下全部病例组织形态均呈平滑肌瘤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程度不等的SMA阳性,64例CD 117阴性,4例局部阳性,MCT阳性细胞存在于平滑肌瘤中而间质瘤内缺乏.结论 食管梭形细胞肿瘤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缺乏典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CD 117、SMA和MCT的染色有助于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ESP)是一种在临床上和病理检查中较罕见的食管良性鳞状上皮息肉样肿瘤.由于内镜等检查手段的应用,目前有关ESP的报道有所增加.ESP是鳞状上皮细胞不规则增生形成的乳头状良性肿瘤.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以加深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GISTs的26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desmin及S-100等5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26例GISTs中,胃12例,占46.2%;小肠10例,占38.5%;食管1例,占3.8%;直肠2例,占7.7%;肠系膜1例,占3.8%。其中良性9例(9/26),低度恶性9例(9/26),恶性8例(8/26)。位于小肠者均为交界性及恶性,其恶性度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良、恶性间质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诊断GISTs仅3例,术前诊断率为11.5%,多误诊为胃癌、平滑肌瘤等。CD117、CD34、Vimentin、desmin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92%(24/26)、88%(23/26)、100%(26/26)、4%(1/26)、12%(3/26)。结论 GIST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GISTs可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发生部位和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密切相关。GISTs术前诊断较困难,CD117和CD34在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例K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KHE发病以婴幼儿为主(本组3例),病变均位于上肢皮肤及浅表软组织。肉眼观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肿物,亦可见不到明确的瘤体,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呈小叶状结构,见密集分布的梭形肿瘤细胞和筛状或裂隙样血管。4例有组织学或影像学证据显示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CD31、CD34、Fli-1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表达阳性,3例表达第Ⅷ因子,1例局灶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1例随访1.5 a后复发。结论 KHE发病以婴幼儿为主,以皮肤及相应浅表软组织最多见。"肾小球"样区是KHE特征性表现,肿瘤细胞来源于内皮细胞,应注意与不同分化程度的血管相关的肿瘤相鉴别,特别是组织形态与临床特征与KHE有交叉的肿瘤或病变。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国内单克隆抗体(单抗)种类的增多和抗体标记技术的推广,白血病免疫分型在儿科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儿童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AL的诊断、治疗、预后估价起重要作用。本院自1988年初至1991年5月收治初诊及复发未治AL 76例,均作单抗免疫表型检测,并结合其FAB分类、临床表现和近期疗效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中,发生干胃部22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腹膜后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11797.2%(35/36)、CD34,91.7%(33/36)、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8.9%(14/36),S-1000(0/36),波形蛋白(Vim)100%(36/36)。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或转移。结论仅凭HE形态,GIST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很难区分,需用CD117、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而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大多数病例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29—75(平均54.5±13.5),男16例,女8例,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直肠.并多以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进行积极外科治疗,肿瘤切除率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3%.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16 cm(平均6.6±3.9 cm).基本病理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较少.5例核分裂像>5/50HPF者其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4例核分裂像为2-5/50HPF者肿瘤直径在3-5 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1.7%,62.5%和66.7%.S-100阴性, SMA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手术仍是未转移的GIST的首要治疗方式,并且其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 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  相似文献   

18.
郭红丽 《山东医药》2011,51(15):52-53
目的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均行AB-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1例平均就诊年龄45.2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症状,占同期子宫肿物的3.72%,良性肿物的4.5%。单发17例,多发4例,74.07%位于肌壁间,25.93%位于浆膜下。病理检查肉眼示病灶均呈实性,灰红或灰白色,界限不清。镜下见腺样或脉管样结构,腔隙内面衬有扁平、立方状细胞,细胞内有黏液,AB-PAS染色示腺腔内黏液呈Alician blue阳性。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呈Calretinin、CK阳性;S-100、SMA阴性。20例(95%)呈MC阳性。5例CEA阴性,16例呈弥漫型染色,平滑肌组织及腔隙上皮细胞均着色。结论子宫腺瘤样瘤的病理特点为瘤体呈腺样或脉管样结构,腔隙内面衬有扁平、立方状细胞,细胞内有黏液。AB-PAS染色示腺腔内黏液Alician blue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Calretinin及CK抗体均呈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表现、生物学危险程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为术后病例,术前完善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间质瘤诊断,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31例(100%)、CD34^+ 28例(90.3%).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有无破裂确定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19.4%),低度侵袭危险性11例(35.5%),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4例(13%).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文献,分析15例肝转移性GISTs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本组15例肝转移性GISTs,原发灶分别位于小肠(6例)、胃(5例)及网膜(2例),余2例来源不明.发现肝转移灶与原发肿瘤手术相距时间为0 d-86 mo(平均25 mo±9 mo).肿瘤大小为1.5-30.0(平均7.1±1.2)cm.6例伴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组织学分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17(86.7%)、CD34(46.7%),灶性表达SMA(33.3%)、S-100(20%),Desmin均为阴性.结论:肝脏是GISTS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原发部位多为小肠和胃.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预后较差.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