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茵陈蒿汤对急性胰腺炎胰腺泡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CA-Na,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 creatitis),探讨AP的发病机制;对比茵陈蒿汤及其组分对胰腺腺泡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按析因法设计实验。用差速离心技术,以25000g30分钟分离溶酶体。测上清及沉淀中溶酶体标记酶-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以总酶活化作为溶酶体膜稳定性的主要指标。结果显示:各中药治疗组沉淀溶酶体ACP活性较盐水组高,而总酶活比显著降低,接近正常组。  相似文献   

2.
挤压伤脊髓腹角神经元NT-3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探讨了脊髓挤压伤后不同时间腹角NT-3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可见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腹角的大神经元和少量小神经元,胞核、胞浆均染色。此外,亦见少量阳性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镜酶组织化学和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对家兔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内与糖代谢及分解代谢有关的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化酶和酸性磷酸酶(ACP)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眼压后7~15d磷酸化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ACP活性明显增强,色素上皮(RPE)溶酶体内容物有释放现象。提示急性高眼压后存在糖原代谢障碍;ACP参与了视网膜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吗啡对大鼠背根节和脊髓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递增性注射吗啡的大鼠,已对吗啡产生了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仪(MIAS),观察和测量了对吗啡依赖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及其传入纤维终末内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RAP)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虽然有FRAP阳性反应染色,但是比对照组大鼠明显减弱。实验组大鼠腰(L)3、L4、L5脊髓Ⅱ板层FRAP阳性反应区染色也明显减弱;两侧Ⅱ板层的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脊髓操作后脊髓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Allen改良法打击摸型致SD大鼠T8脊髓操作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0d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术后持续下降;ACP在术后第3天开始上升,第7天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用CNTF处理的大鼠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整个过程也比较平  相似文献   

6.
经过递增性注射吗啡的大鼠,已对吗啡产生了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仪(MIAS),观察和测量了对吗啡依赖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及其传入纤维终末内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luorid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FRAP)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虽然有FRAP阳性反应染色,但是比对照组大鼠明显减弱。实验组大鼠腰(L)3、L4、L5脊髓Ⅱ板层FRAP阳性反应区染色也明显减弱;两侧Ⅱ板层的阳性反应物的分布范围虽然对称,但其面积比对照组大显减少10%。本文结果表明:吗啡可能有抑制背根节神经元合成FRAP的作用,从而导致其胞体及其传入纤维终末的FRAP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前角原代培养细胞ACP酶的分布 ,确定溶酶体形态、整体分布及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Gomori′s铅法进行ACP酶组化反应 ,光、电镜观察溶酶体的整体分布和定位。结果 光镜下可见ACP反应阳性产物为棕色颗粒 ,散在分布于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内 ;电镜可见其阳性产物为电子密度高的黑色沉淀 ,分布于不同形状的溶酶体及高尔基体内 ,并常见线状溶酶体与一些细胞器相伴行。结论 脊髓前角原代培养细胞的ACP酶反应可较好的代表溶酶体的整体分布  相似文献   

8.
大白鼠脊髓后角内乙酰胆碱M受体与体感一级传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乙酰胆碱(ACh)与体感一级传入的关系,用大白鼠脊髓后角内乙酰胆碱毒蕈碱受体(M.AChR)放射自显影银粒的分布与数量变化为观察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①脊髓后角浅层有M.AChR(^3H-二苯羟乙酸奎宁酯;^3H-QNB结合位点),其分布与抗氟化钠酸性磷酸酶(FRA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致;②切断一侧后根5d,术侧后角浅层FRAP明显减少,同时^3H-QNB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对豚鼠耳蜗ACP的影响。方法以耳廓反射及酸性磷酸酶(ACP)为指标、观察正常及庆大霉素耳中毒豚鼠的耳蜗组织。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内ACP主要集中在耳蜗的毛细胞内,并显示出毛细胞的排列形式;庆大霉素耳中毒的豚鼠耳蜗毛细胞内ACP出现位移、显色变淡或消失。耳廓反射阈值增加越明显者,ACP变化越显著。结论实验表明庆大霉素引起的耳蜗毛细胞的损坏与耳蜗毛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ACP等水解酶的自溶性损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庆大霉素(GM)肾中毒大鼠模型,观察肾皮质线粒体、溶酶体膜流动性及其标志酶玻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变化以及形态学改变。GM组0.5h,线粒体、溶酶体膜流动性非常显著下降,并随时间进行性下降;SDH及ACP酶活性亦同时发生相应变化;电镜下,GM组0.5h,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异常,1h后线粒体及溶酶体出现明显损伤征象。结果提示,GM肾中毒时,肾皮质线粒体、溶酶体膜流动下降是其肾毒性发病机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对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及EGF在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18只成年恒河猴被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7 d、14 d、1月、2月和3月组,各损伤组于第11胸髓节段切断左侧半脊髓,在相应时间点取材,脊髓取损伤处近、远段5 mm两段,脑取损伤对侧皮质前运动区.制作冰冻切片,采用抗EG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脊髓腹角及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EGF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的变化.结论 恒河猴hSCI后3月内,损伤处脊髓近、远段损伤侧与未损伤侧腹角及对侧皮质前运动区EG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对照组减少(P<0.05),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晚期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部位EGF阳性神经元数波动不一致.结论 恒河猴hSCI后3月内脊髓损伤侧腹角EGF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hSCI也会影响未损伤侧EGF的表达;损伤早期,邻近损伤处脊髓腹角及对侧脑皮质前运动区EGF阳性神经元数急剧减少后均有自发回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BDNF)和低亲和力 75kD神经营养素受体 (LowAffinity 75kDNeurotrophinReceptor ,p75NTR)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 ,以探讨BDNF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方式。方法 :免疫组化ABC法观察BDNF和p75NTR在大鼠背根节和脊髓中的分布与表达。结果 :BDNF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存在于背根节中、小神经元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浆。p75NTR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大部分背根节神经元的胞核及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核。结论 :BDNF和p75NTR在脊髓和背根节中的不同表达与分布提示BDNF可能通过不同受体介导信号途径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 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组(对照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实验组)。先将C5~C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实验组把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侧C6脊髓前角,对照组则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在脊髓前角移植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存活,并可向二端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 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脊髓节段前角后不仅能存活。并能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依托咪酯(ET)对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影响。方法 选用19只7~12 d新生SD大鼠,麻醉后,将含有腰骶膨大的脊髓分离并切片,用木瓜蛋白酶(0.18 g/30 mL人工脑脊液)消化切片并孵育40 min,显微镜下选取腹角,用抛光的巴斯德吸管进行急性机械分离神经元,对贴壁的健康神经元结合药理学方法进行穿孔膜片钳记录实验。在电流钳模式下,先记录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AP),然后结合预处理给药方式,分别记录不同浓度的ET对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AP影响。在电压钳模式下,先应用尼古丁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诱导出内向电流,然后结合预处理给药方式,记录在不同浓度的ET、不同钳制电位以及不同使用时间的情况下,ET对尼古丁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诱导的内向电流的影响。结果 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状态良好,具有形状多样的胞体和完整的突起;共记录到21例脊髓腹角神经元有自发AP,经0.3、3.0、30.0 μmol/L(3.0 μmol/L相当于临床浓度)不同浓度的ET持续灌流2 min后,与给药前比较,结果12例神经元的AP幅度、锋电位幅度及超射分别被浓度依赖性抑制(P<0.01);自发放电频率降低(P<0.01)。另外9例神经元的AP被3.0或30.0 μmol/L的ET完全取消;在相同钳制电位下(VH=-70 mV),分别经0.3、3.0和30.0 μmol/L的ET预处理2 min后,对0.4 mmol/L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显示出浓度依赖性压抑作用(P<0.01, n=7)。将钳制电位分别设定为-30、-50、-70 mV,应用30.0 μmol/L的ET预处理2 min后,对0.4 mmol/L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呈电压依赖性压抑作用(P<0.01,每个钳制电位下n=6)。在30.0 μmol/L的ET预处理6 min过程中,分别于0、2、4、6 min时先后4次暴露于0.4 mmol/L的尼古丁(每次暴露时间为2 s),随着暴露次数增多,尼古丁电流幅度逐渐减小;但若在6 min的预处理过程中,仅在开始(0 min)和结束(6 min)时两次暴露于相同浓度尼古丁,则6 min时,电流幅度抑制率较4次暴露尼古丁时的抑制率明显降低(P<0.01, n=6)。结论 ET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且以浓度依赖、电压依赖和使用依赖的方式压抑nAChR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一侧脊髓背角或部分腹角注射HRP后,光镜下在大鼠对侧大脑皮质第4区第Ⅳ层可见3种细胞:①谷氨酸(Glu)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②HRP单标细胞;③HRP和谷氨酸样免疫反应双标细胞。在大鼠脊髓腹角可见大量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和纤维。电镜下,在脊髓腹角内谷氨酸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沉淀,分布于树突、轴突、核周质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此外,尚可见3种类型的突触:①Glu阴性轴突与Glu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②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③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轴突构成的轴轴突触。以上结果表明:大鼠皮质脊髓束至少有一部分纤维是谷氨酸能投射,这些纤维起自对侧大脑皮质,在脊髓内下行,主要终止于背角,部分终止于腹角,经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调控脊髓腹角细胞  相似文献   

16.
Li F  Hu W  Liu N 《中华医学杂志》1999,(3):217-220
目的 探讨神经元性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ncNOS)在强啡肽(Dyn)A(1-7)致瘫和镇痛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采用ncNOS免疫组织化学和^3H-左旋精氨酸转化技术,观测Dyn致瘫和镇痛过程中ncNoS活性和免疫活性(IR)变化,并探讨ncNOS选择性抑制剂7-硝基吲唑对Dyn致瘫和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 DynA(1-17)蛛网膜下腔注射引起的剂量相关性后肢和尾部瘫痪及甩尾甩足抑制;DynA(1-  相似文献   

17.
挤压伤后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不同时间腹角运动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变化,建立脊髓挤压伤模型,取挤压伤位点尾侧段T13节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运用NGF,BDNF兔抗血清以免疫组化ABC法染片,观察并计数腹角NGF和BNDF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NGF主要分布于正常大鼠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胞核及胞浆,损伤后21d,NGF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损伤1d及7d组均明显增多(P<0.01),与NGF比较,对照组脊髓腹角亦见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胞浆染色、胞核不着色,损伤后24h,BDNF阳性神经元数已较正常者有显著增加(P<0.05),此后维持该水平至21d,结论:脊髓挤压伤后腹角神经元NGF和BDNF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NGF和BDNF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的早期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脊髓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来源、分布特征及其与脊髓微血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研究大鼠脊髓组织中NOS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脊髓组织含有NOS的神经细胞主要位于脊髓灰质的中间外侧细胞柱、中央管周围及背角和腹侧角,许多含有NOS的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与脊髓微血管紧邻。结论 NOS的区域性分布可能与NO调节脊髓运动、感觉及内脏运动等多种不同的功能有关;其超微结构特征有利于半衰期极短的NO弥散至微血管,从而调节脊髓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神经元和轴突中神经丝高度磷酸化和异常积聚的特征,探讨其介导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5),实验组采用聚氨酯胶片建立脊髓背侧慢性压迫模型;BBB评分法和SEP评估造模前、后6个月脊髓功能变化;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脱髓鞘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SMI-31)和非磷酸化(SMI-32)神经丝在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轴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SEP变化的关系。【结果】 造模6个月后大鼠BBB评分均下降(p<0.001)、SEP潜伏期延长(p<0.05)、波幅下降(p<0.001);LFB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0.001);脊髓灰质前角SMI-3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增多、染色强度增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白质SMI-31染色强度升高(p<0.05)。【结论】 神经丝在脊髓前角神经元的过度表达与高度磷酸化以及在轴突中异常聚积是导致轴突变性、神经元损伤和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