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形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科完成。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空白对照组,4只/组。在各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时及术后第1天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分别于创面放置微量白色念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于创面放置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及增生性组织块发生情况,测定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胶原Ⅰ的表达。 结果:实验纳人12只兔,兔耳创面制作时因麻醉药物过量4只死亡,予以补充。①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愈合时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14.7&;#177;1.0),(15.3&;#177;1.1),(11.2&;#177;1.3)d,P〈0.01];增生组织块出现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5.4%,91.6%,62.5%,P〈0.05);术后28,49,60d增生组织块成纤维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各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胶原Ⅰ在术后28,49d均为强阳性表达,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最为显著,随时间的推移各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均易出现增生性组织块,其形成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创面愈合时间越长增生组织块的出现率越高,符合人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验证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及胶原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常见致病真菌对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和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科完成。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12只,随机分为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空白对照组,4只/组。在各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为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时及术后第1天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分别于创面放置微量白色念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于创面放置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扰因素。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及增生性组织块发生情况,测定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成纤维细胞数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胶原Ⅰ的表达。结果:实验纳入12只兔,兔耳创面制作时因麻醉药物过量4只死亡,予以补充。①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可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组织块,愈合时间均长于空白对照组[(14.7±1.0),(15.3±1.1),(11.2±1.3)d,P<0.01];增生组织块出现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85.4%,91.6%,62.5%,P<0.05);术后28,49,60d增生组织块成纤维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各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胶原Ⅰ在术后28,49d均为强阳性表达,白色念珠球菌污染组最为显著,随时间的推移各组表达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论:白色念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均易出现增生性组织块,其形成与创面愈合过程关系密切,创面愈合时间越长增生组织块的出现率越高,符合人增生性瘢痕变化规律,验证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及胶原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背景:增生性瘢痕的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类吲孵激素、抗代谢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疗法等,均易复发或有严重的不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提取成分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目的:通过组织染色及相关基因检测的方法,观察三七总甙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以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创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约术后4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耳白兔分为3组,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以曲安奈德为阳性对照,分组分次瘢痕基底局部给药,用药5次后取瘢痕组织,以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对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进行观察,应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成纤维细胞数量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结果示三七总甙组兔耳瘢痕中胶原纤维较空白对照组排列整齐,与曲安奈德组无明显差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三七总甙组、曲安奈德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提示三七总甙及曲安奈德均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降低转化生长因子G1在瘢痕组织中的含量,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进而降低胶原纤维合成,来达到有效抑制瘢痕组织过度增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反义TGF—β1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作用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反义TGF—β1脱氧寡核苷酸(ODN)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对比研究反义TGF—β1在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结果 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反义TGF—β1后,按时间段取材,HE和Masson染色显示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趋于一致。反义TGF—β1组的增生块的相对高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反义TGF—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通过改进的Morris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将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腺相关病毒颗粒转染于增生性瘢痕愈合创面处。②实验评估: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主胶原Ⅰ,Ⅲ型胶原含量;应用氯胺-T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评价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生物学效应。结果:①术后6个月,对照组瘢痕较前仍稍有增生,颜色淡红,质地硬。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愈合创面稍突出皮面,颜色接近肤色,质地接近周围皮肤。②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TGFβ3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两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始于稳定,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低于对照组(109.57±9.13,285.92±10.63)μg/g(t=2.98,P<0.05)。④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①腺相关病毒载体可介导目的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3高效转染增生性瘢痕创面并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提高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罗梅  姬永忠  汤晓琴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181-184,F0003
背景: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与瘢痕形成关系最密切,是关键的活性分子,可影响瘢痕形成的各个阶段。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物学作用.在理论上可减少瘢痕的形成。 目的:探讨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脱氧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观察使用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有效给药途径。 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整形科。 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7在兰州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0只。 方法:在每只兔耳腹侧面沿长轴避开可见血管,作两个1.0cm&;#215;2.5cm的长方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间隔1.5cm,深达软骨表面,共80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待兔耳创面上皮化后(平均20d),在每只白兔左耳每个创面的上皮下用微量注射器局部封闭注射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脱氧寡核苷酸5μL(1g/L),为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右耳每个创面下注射生理盐水5μL,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注药后3,7,11,20.30d5个时相点切取瘢痕组织,每个时相点4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Ⅰ、Ⅲ型胶原mRNA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各组中的右耳增生性瘢痕内均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明显的白细胞浸润带,而左耳的增生性瘢痕经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后虽也有炎性细胞浸润,但未见白细胞浸润带。②Masson染色见右侧耳的增生性瘢痕从伤后3周起均可见蓝染较深的胶原纤维,至第7周时仍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外形粗大(宽度约为8~10μm),排列杂乱无章。而左耳经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的兔耳增生性瘢痕在伤后3周时,虽然亦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但到第6,7周时胶原纤维蓝染变浅并且纤细(宽度为3~5μm),排列整齐有序。③原位杂交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 结论: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注射裸DNA治疗瘢痕的给药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85,8273±357,2475±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与瘢痕形成关系最密切,是关键的活性分子,可影响瘢痕形成的各个阶段。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物学作用,在理论上可减少瘢痕的形成。目的:探讨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脱氧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伤口愈合中瘢痕生成的抑制作用,观察使用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有效给药途径。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整形科。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7在兰州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选择日本大耳白兔20只。方法:在每只兔耳腹侧面沿长轴避开可见血管,作两个1.0cm×2.5cm的长方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间隔1.5cm,深达软骨表面,共80个,建立兔耳腹侧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待兔耳创面上皮化后(平均20d),在每只白兔左耳每个创面的上皮下用微量注射器局部封闭注射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脱氧寡核苷酸5μL(1g/L),为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右耳每个创面下注射生理盐水5μL,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注药后3,7,11,20,30d5个时相点切取瘢痕组织,每个时相点4只。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Ⅰ、Ⅲ型胶原mRNA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各组中的右耳增生性瘢痕内均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明显的白细胞浸润带,而左耳的增生性瘢痕经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后虽也有炎性细胞浸润,但未见白细胞浸润带。②Masson染色见右侧耳的增生性瘢痕从伤后3周起均可见蓝染较深的胶原纤维,至第7周时仍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外形粗大(宽度约为8~10μm),排列杂乱无章。而左耳经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的兔耳增生性瘢痕在伤后3周时,虽然亦可见蓝染的胶原纤维,但到第6,7周时胶原纤维蓝染变浅并且纤细(宽度为3~5μm),排列整齐有序。③原位杂交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结论: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殖过程,使瘢痕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局部注射裸DNA治疗瘢痕的给药途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 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 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 〈 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 〈 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 〈 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 〈 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