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CRP的影响。方法96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加用辛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B组加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75mg,每日1次;C组加服同等剂量的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分别于入院后及6月时测定血浆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用药前后CRP浓度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A组和C组用药前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比较有显著降低,B组用药前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组(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组)用药后CRP的浓度和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与另外两组用药后CRP的浓度和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比较降低更为明显(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RP的降低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5例,随机分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5例(A组),血脂正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0例(B组),余30例为对照组(C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A组、B组每晚加用辛伐他汀20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 C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斑块检出率增加.A组、B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斑块检出率下降.结论 辛伐他汀能延缓和逆转血脂异常或血脂正常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红梅  程月珍  刘君 《河北医药》2010,32(24):3467-3468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糖尿病组)、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晨起行空腹血糖测定和血脂测定,并测量血压。彩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将糖尿病患者按单纯糖尿病(A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B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C组)分成3组,分组观察。结果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的血压、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增高(P〈0.05),IMT明显增厚(P〈0.05),2组比较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平均年龄段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P〈0.05),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A、B、C3组间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高龄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直观地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本院门诊及病房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年龄62~76岁。根据超声结果,将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的IMT≥1.0mm或/和颈动脉斑块者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将IMT〈1.0mm和未见斑块形成者定为颈动脉正常组。根据动态血压计算出24h平均脉压和脉压指数。研究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值为(69.32±12.51)mmHg,脉压指数(0.48±0.06);颈动脉正常组脉压值为(53.96±10.28)mmHg,脉压指数(0.37±0.04);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脉压及脉压指数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可以很好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辛伐他汀片,A组予西药常规治疗,B组在A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点。结果治疗后,B组在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P〈0.05);在降低LDL-C、hs-CRP方面,治疗组亦好于A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合用比单用辛伐他汀更能有效改善颈动脉IMT和斑块总积分,降低LDL-C、hs-CRP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汪程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87-8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对41例健康人及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IMT及四肢血压的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ABI〈0.90的患者的比例均明显增加。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ABI下降,ABI〈0.90的患者的比例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可导致颈动脉IMT增厚和ABI下降,ABI随IMT的增厚而下降;ABI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IMT及ABI的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 135例,根据高血压病程的不同,测量内 -中膜厚度,观察是否形成斑块,斑块的部位、数目及大小,对所发现斑块进行大小半定量积分.结果 高血压患者各亚组颈动脉 IMT值均高于对照组 ( P〈0.05).高血压各亚组比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比例高 ( P〈0.05),粥样斑块患者比例随病程增加而增高.结论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倒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并以52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梁姿国 《江西医药》2014,(10):1046-1047
目的:研究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113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检测,根据有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3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60例(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血压变异性(BPV),以血压读数标准差(SD)代表BPV值。比较两组颈动脉IMT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在观察组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其他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夜间收缩压标准差(S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SSD、日间SSD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降低血管变异性对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6例ACI患者及88课题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06-YB-214)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各项危险因素检测.结果 ACI组与Ns组比较,CRP(P<0.01)和LDL(P<0.05)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斑决组与无斑块组比,CRP水平增高(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内中膜厚度(IMT)增加(P<0.01),NS组颈动脉IM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CI组,IMT厚度差异明显(P<0.05).与NS组比较,ACI组中等程度狭窄更常见(P<0.0 5).结论 CRP增高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标志物,因此,CRP可以作为预测ACI发展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浆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ELISA法检测内脂素、L-PGDS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CRP、TNF-α、内脂素、L-PGDS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血压、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MT、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t=2.673、3.544,P<0.05);治疗后两组内脂素均显著降低(P<0.05),L-PGDS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脂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685,P<0.05),L-PGD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86,P<0.05);治疗后CRP、Hcy、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Hcy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83、2.633、2.144,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可能与下调内脂素及上调L-PGDS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35岁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年轻人血压(BP)及颈总动脉内中膜(IMT)的情况。方法对107例18~35岁年轻人测量BP,采用超声仪检测颈总动脉IMT,按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析三组间BP及IMT的情况。结果不同BMI的BP有显著性差异,以肥胖组最高(P〈0.05);不同BMI的颈总动脉IMT厚度及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肥胖组最高(P〈0.05)。结论18~35岁年轻人随BMI增加,血压升高、IMT厚度增加、异常检出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CAS)斑块及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检测468例ICYD患者与4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及大小和性状,同时检测HCY和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CVD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HCY和CRP水平ICV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VD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3)ICVD组颈动脉IMT与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0.32、0.30,P〈0.05)。结论ICVD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CAS斑块和高HCY血症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CRP水平是临床评价ICVD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马文学  方健  梁晶 《安徽医药》2010,14(3):331-33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血压、血脂及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78例,分为正常胆固醇组(NC)和高胆固醇组(HC)组,各39例。NC组和HC组再按随机数字表分别分为他汀治疗组(NCS,HCS)和对照组(NCC,HCC),他汀治疗组每天予氨氯地平5mg+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每天予氨氯地平5mg,均为12周。20例正常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患者于基线及治疗12周后检测血压、血脂及IMT。结果EH各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血压较前明显降低(P〈0.05),以他汀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P〈0.05);NCC、HCC组血脂改变不明显(P〉0.05),NCS和HCS组,TC、TG、LDL—C下降明显,HDL—C明显增高(P〈0.05);EH组内血压、IMT、IMT/D及颈动脉斑块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IMT及IMT/D均下降(P〈0.05),治疗后各亚组内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斑块较对照组斑块改善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中位数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氨氯地平等降压药物合用使降压效果更明显,有辅助降压作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以使IMT/D改善明显,但短期内颈动脉斑块未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探讨其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C-反应蛋白(CRP)各项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具有不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90例老年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按危险因素的多少分为高危组54例和低危组36例,另设正常老年人20例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清TC、LDL-C、CRP检测及头颅CT扫描。结果 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P<0.05、P<0.005、P<0.005,有显著性差异。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血清TC、LDL-C及CRP检测中,高危组与低危组相比,分别为P>0.2、P<0.05、P<0.05、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P>0.5、P<0.05、P<0.05,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多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加重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LDL-C及炎症因素促进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颈动脉B超、LDL-C及CRP对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口服,服药前后做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体积和性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 in,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明显减少,TC、TG、CRP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抗高血压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发病2周之内的脑梗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0.1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而HDL—C高于治疗前(P〈0.05);且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59±0.49)mm。治疗后为(1.63±0.43)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的颈动脉IMT平均值为(1.65±0.39)mm,治疗后为(1.09±0.29)mm,治疗后颈动脉IM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可延缓和阻断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赵东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66-1767
目的评价高频彩超在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检测40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以及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并与35例正常组对照。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颈总动脉的斑块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彩超能直观显示颈总动脉的病变程度以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栓塞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