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GISTs的26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desmin及S-100等5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26例GISTs中,胃12例,占46.2%;小肠10例,占38.5%;食管1例,占3.8%;直肠2例,占7.7%;肠系膜1例,占3.8%。其中良性9例(9/26),低度恶性9例(9/26),恶性8例(8/26)。位于小肠者均为交界性及恶性,其恶性度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良、恶性间质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诊断GISTs仅3例,术前诊断率为11.5%,多误诊为胃癌、平滑肌瘤等。CD117、CD34、Vimentin、desmin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92%(24/26)、88%(23/26)、100%(26/26)、4%(1/26)、12%(3/26)。结论 GIST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GISTs可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发生部位和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密切相关。GISTs术前诊断较困难,CD117和CD34在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大多数病例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间叶细胞肿瘤,过去常被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目的: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其中131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43例GIST中,恶性占71.3%,交界性和良性分别占23.8%和4.9%。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ll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和85.3%。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74.0%和54.6%;恶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交界性和良性患者(44.0%对88.9%和100%,P〈0.01);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局部肿瘤切除者(67.9%对38.5%,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肿瘤大小、细胞核分裂像、肿瘤性质和手术方式是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加强对GIST的认识,正确诊断,合理采用手术治疗,对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对3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GIST患者发生部位以胃(19例,61.35%)和空肠(6例,19.3%)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20例,64.5%)和消化道出血(12例,38.7%)、腹部包块(8例,25.8%)为主要表现.病理报告良性1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 117阳性28例(90.3%),CD34阳性26例(83.9%).结论 (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易造成误诊.(2)CD 117和CD 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3)治疗应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的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Stathmin是否是GIS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技术检测96例GIST组织中Stathmin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Stathm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一般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tathmin在GIST组织中阳性率为45.8%(44/96),在GIST组织中高表达;Stathmin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危险度、CD34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浸润深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GIST患者中Stathmin高表达与肿瘤危险度分级、CD34(+)密切相关。Stathmin有可能成为判别该病的辅助诊断及患者病情恶化的指标,为今后GIST患者的诊断、临床治疗策略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GIST患者的肿瘤部位为:25例(34.7%)胃部,24例(33.3%)小肠,23例(31.9%)其他部位。镜下显示主型为梭形细胞68例(94.4%),主型为上皮样细胞1例(1.4%),混合细胞型3例(4.2%)。免疫组化检查显示,71例(98.6%)CD117阳性,52例(72.2%)CD34阳性,22例(30.6%)SMA阳性,1例(1.4%)Desmin阳性,6例(8.3%)S-100阳性。结论 GIST的发病部位较多,组织形态学表现复杂,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的一般情况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4月-2013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诊断的137例GIST的内镜、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GIST的发病年龄集中于45~65岁,男女比例为1.1∶1,就诊时表现腹痛52例(38.0%),腹部包块40例(29.2%),消化道出血27例(19.7%),其他症状18例(13.1%)。本组患者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67.2%。内镜检查的符合率为88.31%,CT检查的符合率为93.28%。结论 GIST好发于中年患者,男女无明显差异,以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GIST的诊断有赖于胃镜、CT、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GIST应采取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对其认识不断加深.传统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相结合对GIST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以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等药物为代表的多靶点和多激酶抑制剂在治疗不可切除及复发性GIST中更是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对该病的基因分析、病理组化特点、手术及辅助治疗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癌基因c-kit蛋白(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探讨CD117在GIST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0例GISTs病例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主要为CD117、CD34 SMA、S100、desmin。结果50例中49例(98%)CD 117阳性,39例(78%)CD34阳性,4例(8%)SMA阳性,2例(4%)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2例(12/12)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7例(7/8)阳性。恶性组30例(30/30)CD 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DOG1等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并评价DOG1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GIST、20例平滑肌肿瘤、34例神经鞘瘤及2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93.0%,CD117为88.9%,而CD34为72.2%;DOG1在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均为阴性表达,CD117在平滑肌肿瘤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阳性率为3.3%及3.6%。CD117阴性者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37.5%。且9例胃肠外GIST中DOG1、CD117及CD34的阳性率为100%、77.8%和44.4%。8例CD117阴性病例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37.5%(3/8)。结论 DOG1在诊断GIST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在GIS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筛查格列卫等靶向药物治中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抗体。DOG1和CD11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评价GIST复发可能性,还应结合肿瘤大小、核分裂数/50HPF及肿瘤原发部位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06~2014-06收治的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GIST病变部位为胃1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30例均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行联合脏器切除2例,内镜下切除3例。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率为96.7%(29/30),DOG-1阳性率为93.3%(28/30),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为73.3%(22/30)。有效随访25例,随访12个月~10年,8例死亡,8例复发转移,9例病情稳定。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提高对GIST的认识,减少误诊,积极的手术切除结合靶向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层,是一类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而成。以前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广泛应用,近来发现该病变衍生自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性和神经混合性、未分化性4种。  相似文献   

14.
CD117、CD34、Ki-6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观察53例间质瘤的病理形态特征,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 s o n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及Ki-67的表达.结果:CD117、CD34、SMA、S-100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7%(47/53)、81.1%(43/53)、50.9%(27/53)、18.9%(10/53)及67.9%(36/53).结论:联合检测CD117与CD34可以提高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 Ki-67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和危险程度相关, 可作为间质瘤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指一组起源于胃肠壁Cajal间质细胞或向其分化的干细胞,这一概念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先提出。近几年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Glivec)的出现,GISTs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3年连续收治 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2例病历复习和近些年来有关本病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6 5岁 ,因进行性进食困难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见贲门口一溃疡型肿物 ,约 3× 2× 1cm大小 ,周围粘膜红肿隆起 ,质地硬。胃镜所取组织病检示粘膜慢性炎症。诊为胃底贲门癌而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4× 4× 3cm大小 ,质韧 ,界清 ,活动度好 ,未侵浆膜 ,于周围无浸润 ,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 ,5× 7× 3.3cm ,淋巴结无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29—75(平均54.5±13.5),男16例,女8例,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直肠.并多以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进行积极外科治疗,肿瘤切除率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3%.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16 cm(平均6.6±3.9 cm).基本病理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较少.5例核分裂像>5/50HPF者其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4例核分裂像为2-5/50HPF者肿瘤直径在3-5 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1.7%,62.5%和66.7%.S-100阴性, SMA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手术仍是未转移的GIST的首要治疗方式,并且其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 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岗  郭琳  王强 《胃肠病学》2009,14(3):171-17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