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我科在应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进行皮下注射时发现残留药物较少,将其取代普通皮下注射器进行贵重药物皮下注射,取得很好效果。现将两种注射器对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药物剂量进行注射实验比较,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胰岛素专用皮下注射器(40 U=1 ml,BD公司)、普通皮下注射器(1 相似文献
3.
两种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胰岛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在局部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找出更适合糖尿病患儿的皮下注射方法.方法 选取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垂直皮下注射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斜刺皮下注射法.结果 实验组的局部疼痛程度和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垂直皮下注射法能减轻局部疼痛程度和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更适合糖尿病患儿的皮下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注射器用于皮下注射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50例皮下注射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体对照单盲法,将使用一次性1 ml注射器用于奇数次注射的病人设为A组,将使用胰岛素注射器用于偶数次注射的病人设为B组,注射后问卷调查痛觉差异,疼痛减轻为阴性,疼痛未减轻为阳性;两组注射器用后随机各取40支,用遗液测量仪进行残液测试.结果 A组阳性率89%,B组阳性率61%;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药液损耗率31.1%,胰岛素注射器药液损耗率1.01%.结论 胰岛索注射器用于皮下注射痛觉减轻,药液损耗少,用于微量药液皮下注射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7.
8.
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胰岛素对减轻疼痛的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法将6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垂直皮下注射)和对照组(斜刺皮下注射),每组各31例,每例注射6次,共注射372例次,2d后观察两种不同方式皮下注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皮肤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的血糖值。结果与斜刺皮下注射比较,垂直皮下注射患者重度疼痛发生率较低(P〈0.01),治疗后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血糖无影响(P〉0.05)。结论垂直皮下注射胰岛素既可保证疗效,又可减轻注射时患者疼痛的程度,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我们对 80例糖尿病患者就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局部产生不良反应及不同注射部位对血糖代谢和尿糖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比较不同注射部位对糖代谢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80例首次或再次住院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无急性并发症及重要器官病变 ,IDDM 2 8例 ,NIDDM 5 2例 ,男 39例 ,女 4 1例 ,16~ 6 7岁 ,病史 1~ 8年 ,均用徐州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中性普通胰岛素(RI)。1 2 方法 患者住院 2周内全面检查 ,固定饮食 ,每日测 4段尿糖 ,皮下注射胰岛素并…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逐年提高,且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应用胰岛素为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现将在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与交替注射法1.1.不同的注财部位与方法对跳岛素的吸收效果不同,发挥作用也不一样,同一部位长期注射,由于局部组织发生物理与化学性刺激.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肿胀硬结,皮下组织变性、萎缩,甚至坏死,功能障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1.2.可供注射范围大,在轮流注射各部位时有间歇,组织受到的机械刺激可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注射器不同位置放置时微量注射胰岛素(Regular Insulin,RI)稀释液过程中的浓度变化,以指导三升袋输注过程中合理使用RI.方法 20 ml注射器抽取RU稀释液20 ml,其中含19.5 ml的5%葡萄糖,0.5 ml的砌20 U.根据注射器水平和垂直放置以及乳头位置的不同将试验分为3组,泵速4 U/h,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 h、2 h、3 h、4 h分别取样1 ml,使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RI浓度.结果 微量注射泵在3种位置5个时间段注射RI溶液的浓度变化值为:33.3±2.7mU/L,35.0±3.5 mU/L,38.3±4.6 mU/L,38.4±3.6 mU/L,36.1±3.9 mU/L,5组之间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用微量注射泵注射RI稀释液的过程中浓度较稳定,配合3 L袋输液能够减少m浓度变化对于血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法和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法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糖尿病患者64例(1型糖尿病18例,2型糖尿病46例),随机分为CSII组和对照组,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短效诺和灵,对照组于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诺和灵和睡前注射中效诺和灵。结果两组达到相同的血糖水平时,CSII组所需的治疗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有效地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微信随访在离院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依从性中应用的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3-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经胰岛素系统化治疗后出院的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院前自愿加入微信随访群的73例患者设为微信随访组,将62例未加入微信随访群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出院前2组患者均给予系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及离院指导,离院后均定期予电话随访,微信随访组在患者离院后增加微信随访护理干预指导。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胰岛素注射依从性及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微信随访组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679,P=0.001)。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离院后给予微信随访指导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注射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不同胰岛素用药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云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14-15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种治疗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差异。方法对50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列为实验组;同期对5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糖达标情况,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实验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6.4±1.7)d,胰岛素用量(41.3±7.8)U,发生低血糖5例;对照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15.4±5.2)d,胰岛素用量(69.4±11.5)U,发生低血糖14例。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优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围术期2型糖尿病(DM2)住院患者应用胰岛素泵(CSII)餐前大剂量自动化输注的方便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围术期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4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动化输注组207例和人工输注组206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2组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化输注组调泵时间短于对照组,人力成本低于人工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餐前大剂量自动化输注方法与餐前大剂量人工输注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致,但前者使用更方便,操作性更强,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微课教育在应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微课教育。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注射知识及技能掌握水平及低血糖、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胰岛素的使用期限、注射部位的选取、注射部位的轮换、皮肤消毒方法比较,干预组患者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发生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增生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课教育能够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疾病管理能力。可使应用胰岛素治疗患者保持较高的技能水平及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流动注射协同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胰岛素的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新方法。方法 将流动注射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集为一体,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四苯硼钠与对苯苯酚协同增强的鲁米诺-过氧化氢发光混合液作为发光体系。根据固相夹心免疫分析原理,建立流动性注射协同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结果 在0.15-60.00μU范围内,胰岛素量与发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2(P<0.01),检测限为0.042μU;精密度为3.36%-11.88%,回收率为92.13%-97.87%;免疫柱可在1个月内反复使用200次以上;本法测定胰腺提取液试样的结果,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胰岛素测定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并且无放射性污染,可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