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98例溶栓治疗的AMI患者RA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98例患者中71例冠状动脉再通,溶栓再通率为72.45%.前壁再通51例,再通率72.86%;下壁再通20例,再通率71.3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8,P>0.05).冠状动脉再通患者RA的发生率84.51%(60/71),快速型与缓慢型RA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5.92%(45/98)、15.31%(15/98),x2=11.644,P<0.05],其中前壁AMI和下壁AMI快速型和缓慢型RA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速型分别为61.43%(43/70)、7.14%(2/28),x2=10.828,P<0.05;缓慢型分别为7.14%(5/70)、32.14%(9/28),x2=8.4584,P<0.05],前壁AMI以快速型为主,下壁AMI以缓慢型为主.结论 AMI溶栓治疗后RA中各种快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但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比较少见,最常见的为一过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对此不必特殊处理.但应严密监测,作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以防严重、持续、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壁AMI)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脏起搏常是解决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1]。近年来,我院采取经左锁骨下静脉心脏临时起搏治疗7例下壁AMI并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取得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为下壁AMI并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符合以下两点之一者:①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而不能耐受;②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症状,如低血压、休克、晕厥或阿一斯综合征发作。本…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疾病~[1]。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是AMI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危险性心律失常~[2]。临床上常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进行治疗,术中应用小剂量阿托品来辅助治疗。临床上心内科使用小剂量阿托品发生中毒的案例并不  相似文献   

4.
我院2000-04~2006—06经右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采用普通电极起搏导管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抢救AMI合并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6例,效果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69例,分为2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36例作为CRBBB组,单纯AMI患者133例作为非CRBBB组,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CRBBB组梗死部位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梗死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CRBBB组CK和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平均分级和分级≥Ⅲ级发生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院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CRBBB组,但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CRBB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茹  刘彬玉 《护理研究》2004,18(9):1621-162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了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195例AMI病人,回顾性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195例AMI中发生心律失常125例,占发病总数的64.10%;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较多发生在04:00~16:00,其中08:00~12:00最多。[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间规律性,应在AMI后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段密切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43例合并有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312例术前进行Holter检查及心脏二维超声检查,207例术前安置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387例患者因心动过缓应用阿托品或氢溴酸山莨菪碱等得到纠正,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并非手术禁忌证,轻者围手术期可不必处理或用抗胆碱能/拟肾上腺素能药物纠正,严重者需安置心脏起搏器,以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1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静滴生脉饮、香丹注射液、654-2、甲氰咪胍和口服心宝丸);对照组50例,用常规治疗(口服阿托品和心宝丸)。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器为一电动机,它与心肌以直接相连的电极发起和控制心脏电刺激,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我院2002年至今已有40余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安置了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经过积极合理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磺脲类药物(SU)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住院死亡、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6年10月因AMI住院的24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不同SU均不是影响住院死亡率的独立因素(P>0.05);不同SU组间总心律失常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SU对2型糖尿病AMI的近期预后影响既无差异,也不增加心血管危险。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过缓型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过缓型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因心率过缓而头晕,甚至晕厥,重者心脏停搏危及生命.因此,加强监护、及时处理至关重要.1997年4月至2001年4月我们收治AMI过缓型心律失常16例,经精心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s)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及激动次序的异常,系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了解心律失常的种类、性质、发生率、预后等,给予系统的监测护理,对于降低AMI的病死率至关重要。1AMI的心律失常[1~4]随着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mpcareunit,CCU)的建立和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AMI后10天内可高达86%-100%,尤其AMI后3天内最为多见,其中40%为暂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人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年来收治老年性AMI与同期收治的中青年AMI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以探讨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人AMI发病特点与中青年AMI发病特点明显不同,老年人AMI多有明确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老年人AMI无痛型、不典型多见,并发症多,特别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感染等,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对AMI要提高认识,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81例AMI患者QTd,QTcd睾室性世箜失常竺苎至磊况:并写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的QTa、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已为常见急危重症。随着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流疗法的开展,其病死率有明显下降。但若AMI并发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如心室率极其缓慢的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常使患者在未得到再灌流治疗前即死亡。紧急临时起搏治疗能否提高此类患者的存活率,目前尚存争议^[1]。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张全发710032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以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仍具有兴奋性的心脏激动,按一定频率发生有效收缩的治疗方法,是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学的重要进展之一。自1952年...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Youth-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Y-AMI)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心律失常是Y-AMI常见并发症,Y-AMI心律失常对缓慢型与快速型与高血脂症是致病的危险因子,于1990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的实验中心标准化专家组(LSP),发表了总胆固醇(TC)测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研究性别、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是否行溶栓治疗、梗死范同、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25例和非糖尿病组70例,男性分别为76%、87.14%,女性分别为24%、12.86%;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60%、34.29%,吸烟发生率分别为40%、62.86%(均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21.43%,病死率分别为36%、12.86%(均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52%、24.29%(P〈0.01)。结论糖尿病组AMI女性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非糖尿病组AM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组AMI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icardial infarction,AMI)常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而在短期内直接致死。对无并发症的AMI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可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提高AMI病人的存活率意义重大。本文针对AMI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探讨康复治疗在AMI治疗中的积极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WHO1979年诊断标准。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92例中,选Killip心功能Ⅰ~Ⅱ级76例,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常规治疗组37例,男31例、女6例,平均年龄(55.4±12.6)岁,其中,前壁AMI19例,下壁AMI1…  相似文献   

20.
临时起搏器已广泛用于临床,尤以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多见。我院心血管病房近几年用临时起搏器抢救了12例AMI患者,简述体会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12例患者均为AMI,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7岁(39~67岁)。下壁心梗7例,下后壁梗塞3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