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双任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10-8211
目的探讨早期贲门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的原因。方法对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的18例早期贲门癌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被误诊贲门炎5例,贲门痉挛2例,胃底静脉曲张3例,良性溃疡4例,漏诊4例。结论对正常贲门口X线表现及生理特殊性缺乏认识,对早期贲门癌的X线特殊征象认识不足,检查前准备不当及检查方法不规范、全面是早期贲门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误漏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贲门癌的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分析近三年来35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29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类圆形充盈缺损,表面租糙,凹凸不平;贲门区龛影(6例):表现为贲门区龛影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多数为浅溃疡。食管下段浸润(32例):表现为食管下端出现钡剂分流、喷射现象,或呈虫蚀样环状、鸟嘴样狭窄,或食管下端可见细颗粒样,息肉样增生。胃体小弯侧僵硬(12例):贲门癌侵犯胃体小弯使胃体上1/3小弯侧轮廓高低不平,胃壁僵硬,浸润区黏膜破坏变平、消失,与周围正常胃黏膜分界清楚。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可以多体位、不同角度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周围黏膜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钡餐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贲门癌的影像学资料,51例钡餐造影,其中39例加作了CT检查。结果贲门癌钡餐造影征象包括贲门部肿块41例,贲门形态的变异和钡流走向改变45例,病变不同程度侵犯食管下端42例,伴胃底黏膜破坏和胃壁僵硬29例,病变侵及胃体部15例。CT征象包括贲门区肿块39例、胃壁增厚6例、食管壁增厚32例、贲门周围淋巴结肿大8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5例、肝脏转移灶3例。结论钡餐造影是检出贲门癌的首选方法之一。CT对贲门癌的诊断、术前分期、预后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由2017年9月—2019年3月以来,前来门诊问诊的50例胃癌患者。按照其诊断方式的不同,将这50例胃癌患者按照平行对照的方式以1:1的形式随机分配成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取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均能得到详细的各项指标数据,但观察组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确诊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均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对比显示出螺旋CT的确诊率要高于气钡双重造影,更利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徐秀杰  陈宏平  马强 《临床医学》2004,24(10):25-26
目的:通过对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对比,进一步明确这两种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疣状胃炎经气钡双重造影及胃镜检查的诊断结果,并经病理证实。结果:疣状胃炎呈多种形态改变,气钡双重造影多显示出黏膜表面多发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中心呈点状龛影,表面呈痘疮样糜烂,胃襞柔软,随充气量不同形态可改变。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与胃镜检查各有利弊,综合两种技术,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地研究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得以确诊的50例小肠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本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观察组)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是92.0%,对照组的检出率是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与传统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检出率更高,可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了解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镜在诊断胃溃疡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自 1996年以来 ,行钡餐及内镜检查的胃溃疡病人 6 4例 ,所有病例均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结果 :气钡双对比造影阳性率 87 5 % ,内镜诊断阳性率96 8% ,两种诊断的阳性率经X2 检验 ,P <0 0 5 ,结论 :双重对比造影法仍然是一种胃溃疡较好的诊断方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胃溃疡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与胃炎患者120例,均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检查与诊断,观察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效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癌符合114例,胃炎符合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2.5%;而256排CT诊断胃癌符合119例,胃炎符合118例,诊断符合率为98.8%;256排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气钡双重造影均能清楚显示胃癌大小、形态与病变范围;胃炎患者多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而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腔与胃壁正常,胃体不明显隆起。胃胃癌患者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胃炎患者,而达峰时间明显低于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256排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而CT灌注的应用能通过血供状况判定胃癌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对气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检查200例患者检查前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包括充分的胃肠道准备、药物及使用器具准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少心理压力等。结果通过在检查前对患者护理方法的改进,欲行气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检查的20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精心的检查前准备、完善的操作技巧及心理护理是气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检查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重要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对成人幽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成人幽门梗阻病例的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资料,男19例,女17例.所有病例均由手术病理证实或胃镜取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36例幽门梗阻均明确梗阻程度(不完全梗阻32例,4例完全梗阻),其中28例作出病因诊断,3例不能做出病因诊断,3例误诊.结论 对梗阻程度较严重的病例,气钡双重造影对病因的诊断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食管癌综合影像检查作用的认识。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5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 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61.82%,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24例,下段6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81.82%食管上段癌7例,中段癌27例,下段癌11例。30例癌肿块局限于食管腔内全部手术治疗;肿块向管腔外生长15例,8例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提示肿瘤外侵,但未侵及邻近结构,行手术治疗,7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行放疗。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于早期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可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选择合适治疗方式。二者结合可为食管癌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本院食管癌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50例食管癌患者接受CT检查确诊的有41例,包括6例上段癌,25例中段癌以及10例下段癌,诊断准确率为82%;接受X线气钡双重造影确诊的有31例,确诊率为62%。包括3例食管上段癌,24例食管中段癌,4例患者为食管下段癌。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均有各自优势,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能够更明显提升诊断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结肠双对比造影及CT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影像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006年至2010年经我院放射科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CT扫描检查患者。结果:双重造影293例。查出结肠癌21例,其中,CT扫描8例。均已病理证实。结论:结肠双对比造影结合CT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胃镜或病理证实的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气钡双对比造影图像及40例正常志愿者,分析其影像征象的特征。结果:评价在征象中,胃黏膜增粗、紊乱、稀少或消失、胃蠕动情况、胃小沟增宽、胃小区增大均具有相对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而对于胃黏膜的充血及水肿则无法显示。结论: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慢性胃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批患者分别采用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进行疾病诊断,并将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最终手术证实结果做比较,包括诊断特点、结果、疾病诊断准确率以及肿瘤位置诊断符合率。结果: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对于黏膜、黏膜下的病变可做出较好的诊断,而层螺旋CT扫描则更倾向于诊断肿瘤基本特征以及内部结构;多层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率为88.64%,显著高于气钡双重造影的77.27%;多层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漏诊率为11.36%,显著低于气钡双重造影的22.73%;与最终病理证实相比,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所处部位的诊断符合率为87.50%,显著高于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的69.32%,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极高,确诊率高,可准确诊断肿瘤部位,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将33例结肠镜直视下活检、19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43例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结果:诊断符合率内窥镜为90.9%,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为84.2%,螺旋CT扫描癌肿检出率为44.2%,淋巴转移符合率28.2%,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87.5%,原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诊断符合率66.7%。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及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不能完成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可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螺旋CT检查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X线造影及16排螺旋CT在食管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4例食管癌患者,均经手术病例证实,采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16排螺旋CT检查,比较分析两中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及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气钡双重造影和CT检查的准确性分别为90.91%和95.45%,灵敏度均为1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X线气钡双重造影主要表现为食管壁僵硬,食管充盈度缺损,食管中断等;CT检查主要表现为食管壁增厚,出现周围器官受累或淋巴结转移等。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和CT检查均对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单一方法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联合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并可为患者的顺利治疗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结肠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气钡双重造影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由于缺血性结肠炎-过型多见,因此我们对10例患者在短期内作了多次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观察其变化。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①指压痕;②管腔狭窄;③多发龛影;④囊袋状改变。结论:钡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数日到数周内动态观察可发现明显的变化,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在结肠息肉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采用低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264例患者,并与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并进行诊断符合率和诊断漏诊率比对。结果本组采用低张气钡双重造影264例患者,检查结肠息肉X线征象阳性135例,阳性率51.13%;单发结肠息肉95例,多发40例,息肉直径大小5—35mm。〈2cm结肠息肉41例,〉2cm结肠息肉94例。乙状结肠71例,降结肠39例,横结肠25例。纤维结肠镜检查阳性132例,低张气钡双重造影阳性135例,诊断符合率97.77%;纤维结肠镜检查阴性121例,低张气钡双重造影阳性129例,诊断漏诊率5.94%。结论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痛苦小,能全而了解整个结肠和阑尾的情况,对结肠的解剖和各段结肠的位置显示较真实,同时也能观察到结肠外病变对肠壁的影响。与纤维结肠镜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97.77%,诊断漏诊率5.94%。可以做为对结肠息肉诊断首选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将肠道 X 线双重造影、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CT、超声及核素扫描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介绍如下。一:X 线双重对比灌肠造影:小肠双重对比灌肠造影(简称 SBE)目前这种检查已广泛开展,国内也已有很多报告,更可喜的是已有部分基层医院利用国产设备开展这一检查,并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更清晰地显示结肠粘膜的微细结构。对用常规检查不易诊断的病变如小息肉、早期癌等均可作出诊断。王恭宪等报告500例这种造影,可以查出直径在2cm 以下的小结肠癌(17例)张覃泉等指出结肠息肉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显示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