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2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14年4月35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16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18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资料基本相似。OPCAB组在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方面均明显少于CABG组(P<0.05)。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术后心肌梗死、低心排出量、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新发房颤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早期疗效优于CABG,不增加术后心肌梗死、低心排、脑梗死、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arterialbypassgraft ,CABG)后并发心房纤维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CABG术后 91例并发AF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及效果。结果 术后并发AF 91例 ,发生率为15 .88% ,AF持续时间 ( 12 .8± 12 .7)h ,患者经药物静脉注射毛花苷C(西地兰 )和 ( /或 )胺碘酮 (可达龙 )治疗后 ,2 4h内恢复窦性心律 83例 ,复律率为 91.2 1%。结论 CABG术后应加强心律、心率的监护 ,及时纠正低血钾、低血镁是预防术后AF发生的有效措施 ,一旦出现AF应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确保患者术后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体外循环(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特别适合高危患者及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冠心病病人。我院2001年5月~2003年11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手术顺利,无一例死亡。  相似文献   

4.
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2年1月-2009年2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非体外循环组发生并发症1例,体外循环组6例;非体外循环组住院死亡1例,体外循环组死亡3例.结论 在多支病变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能取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650例冠心病患者术后抑郁障碍发生状况,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650例患者术后发生抑郁障碍273例,发生率为42.00%。单因素分析发现,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抑郁障碍在年龄、受教育时间、术前抑郁、≥2次心肌梗死、心功能、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65岁、术前抑郁、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分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较多,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予以针对性干预,减少抑郁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护理治疗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呼吸系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糖等方面的监测与护理。结果共行冠状动脉搭桥192支(3.2支/例)。经过术后监测与护理,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25例患者未输入库血。除1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外,其余59例痊愈出院。结论确保冠脉桥血管通畅、良好心肌保护及围术期精心护理,是OPCA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H—TE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BH-TECAB组(40例)和OPCAB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前疼痛情况、麻醉情况、手术及术后情况,并根据简明疼痛问卷对患者手术后早期疼痛情况进行记录。结果80例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BH—TECAB组中患者术后早期的1级、2级、3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2.5%(13/40)、7.5%(3/40)和2.5%(1/40),而OPCA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5.0%(18/40)、15.0%(6/40)和10.0%(4/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的不同是BH—TECAB和OPCAB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率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与OPCAB相比,BH—TECAB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切121美观及愈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病人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14例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8例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病人术前及术后的血液样本,观察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CABG组与OPCAB组病人术后血小板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血小板减少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会造成血小板减少,而体外循环并不是造成其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玉珍  孟蕾 《护理研究》2008,22(1):29-31
介绍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寒战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主要从病人本身、环境、麻醉、输液输血、气管插管、皮肤直接散热方面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寒战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PCAB)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加强术前心理指导,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毕进ICU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监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并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及术后康复知识的宣教等护理措施。结果3例OPCAB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认真的术后监护是促进搭桥患者痊愈并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并可有效的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手术配合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冠心病病人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尤其适合于那些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左主干病变以及不适合内科介入治疗或者内科介入治疗失败的病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作为微创CABG的先驱,以其明显的优越性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替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方法[1-4]。但OPCAB有着它特有的技术特点,对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在术中的配合要求也更加严格。我院2003年2月~2006年2月共完成187例OPCAB手术,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87例冠心病病人中,男性133例,女性54例;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危险因素。方法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100例,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术后2周发生AF 54例为AF组,未发生AF 46例为非AF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AF组年龄[(55.24±10.50)岁]较非AF组[(47.15±13.0)岁]大,体外循环时间[180.00(136.00,231.00)min]较非AF组[150.00(140.00,188.25)min]长,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3 975.00(1 655.00,6 345.00))ng/L]高于非AF组[800.00(600.00,1 025.00)ng/L](P0.05);合并高血压比率(17.39%)、冠状动脉狭窄比率(34.78%)、术前NYHA心功能Ⅲ~Ⅳ级比率(17.39%)、术前肺动脉收缩压≥40mm Hg比率(23.91%)、同期行其他手术比率(47.83%)、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d比率(13.04%)、术后发生肺炎比率(34.78%)均高于非AF组(37.04%、66.67%、57.41%、46.30%、79.63%、51.85%、62.9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5.55,95%CI:1.424~21.629,P=0.014)、同期行其他手术(OR=4.67,95%CI:1.293~16.885,P=0.019)、术后发生肺炎(OR=19.40,95%CI:4.840~77.753,P0.001)、术后血清脑钠肽水平1 580ng/L(OR=5.01,95%CI:1.518~16.514,P=0.008)为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2周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功能差(NYHA心功能Ⅲ~Ⅳ级)、同期行其他手术、术后发生肺炎及血清脑钠肽水平较高(1 580ng/L)是同期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窦性心律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全内镜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冠状动脉微创手术的发展激起了人们对冠状动脉吻合装置的兴趣[1-3]。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内镜等微创手术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早期结果,评价上述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9年1月~2003年4月收治的223例确诊为多支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OPAB组与CCABG组;两组病例中均不包括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室壁瘤切除术等合并手术者;OPCAB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CCABG组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将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移植桥血管数亦基本相同,OPCAB组在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液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日方面均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方法可应用于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CCABG方法相比,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6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支[(2.2±0.9)支]。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为2.0~5 h[(3.6±1.2)h];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死亡。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胸闷、气短等均有明显缓解,心肌缺血明显改善,随访6~60个月,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严格掌握手术指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汪慧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24-25
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12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OPCAB,术后做好循环、呼吸系统功能监护,密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中,痊愈出院119例,术后死亡1例,治愈率为99.2%;发生围术期并发症9例(7.5%)。结论:OPCAB术后给予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张蓉  熊卫萍  李莉  陈冬早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0):1212-12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血糖的影响,总结术后早期糖代谢紊乱的监护经验。方法:对113例行CABG术的非糖尿病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组)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PB-CABG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糖、术后即刻、术后4、8、24、48h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糖均有升高,但CPB-CABG组术后即刻、术后4、8h内血糖升高更明显(P<0.05),8h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趋于正常。结论:CPB对CABG术后患者血糖影响较大,糖代谢紊乱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加强术后护理和血糖控制,是减少并发症、提高CABG术治愈率、缩短病程、促进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该手术不使用体外循环,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冠状动脉移植,避免了常规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ABG)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造成的创伤,具有出血少、术后输血少、用药少、拔管早、进食早、并发症少等优点[1-3].OPCAB成功的关键是心肌完全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和术后监护[4].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它避免了常规心脏手术带来的体外循环损伤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尤其适合老年病人、低射血分数病人、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伤的病人和其他重症冠心病病人.虽然其技术成熟且疗效显著,但其术后高达14%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影响着远期预后.其原因与升主动脉硬化斑块松动或脱落相关[1].OPCAB传统术式的近端吻合口采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升主动脉进行吻合,缝合时需用侧壁钳钳夹部分升主动脉,因此可能引起钳夹部位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增加全身栓塞尤其脑栓塞的发生率,同时还可能引起大隐静脉桥阻塞导致围术期心肌梗死[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