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9例,均作MRI平扫和增强检查. 结果 9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I平扫,T1WI呈低等不均匀信号6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1例,7例显示血管流空.增强后扫描9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显示"脑膜尾征". 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HPC)磁共振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提高对HPC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PC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8±13.8)岁,术前24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19例行水抑制T2WI,20例行扩散加权成像,8例行MR波谱成像,6例行灌注成像.3例行MRA,2例行MRV.分析其在不同序列上的影像特征并和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PC好发部位依次为旁矢状窦面、蝶骨翼区、天幕周、鞍区及大脑凸面.92.3%(24/26例)呈窄基底与脑膜相连.易侵犯硬膜及静脉窦.HPC实质呈T1WI等低、T2WI等高信号,强化不均.瘤内出血、囊变多见.部分囊变区强化明显,亦可见壁强化.肿瘤实质在ADC上呈等高信号,灌注成像上示肿瘤灌注高于皮质区.MR波谱成像上75%(6/8例)出现Cho增高,100%(8/8例)NAA及Cr峰降低,25%(2/8例)在3.56 ppm处出现一个较高的肌醇峰.33%(1/3例)可显示来自于左大脑前动脉的供血动脉.2例行MRV均可显示瘤周迂曲血管,以及静脉窦侵犯范围.结论 HPC少见,但在磁共振成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rADC值、MR波谱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有助于诊断,术前MRA及MRV对其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同级别颅内HPC的MRI征象。结果:9例患者中,8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侧脑室内。WHOⅡ级HPC 5例,呈类圆形,边界清,瘤周水肿不明显,无相邻骨质破坏,2例与硬脑膜以窄基底相连,2例见"脑膜尾征";WHOⅢ级间变型HPC 4例,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边界不清,瘤周水肿明显,有囊变、坏死,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2例相邻骨质破坏。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DWI图像呈略高信号,内部囊变坏死呈长T1长T2信号,DWI图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瘤周或瘤内见流空血管影。结论:术前磁共振检查可为颅内HPC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颅内HPC的MRI表现。结果 11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9例(81.82%)肿块呈多分叶状,MR T1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等或稍高信号;7例(63.64%)于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10例(90.91%)肿瘤内部或边缘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11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仅2例(18.18%)示"脑膜尾征"。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HPC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影像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12例颅内HPC均为单发病变。11例位于颅内脑实质外,7例位于天幕上(2例跨大脑镰成长,3例位于大脑镰旁,2例位于外侧裂区),2例跨小脑天幕成长,1例位于鞍内并伸向鞍上,1例位于后颅窝小脑外。1例HPC位于中央旁小叶。12例的边缘均呈深分叶状改变。8例病变周边及内部有多发囊变,9例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11例与硬膜囊相邻,9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邻,2例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邻。肿瘤质地柔软,为红色或灰红色,血供丰富,部分肿瘤有包膜;肿瘤内多有薄壁血管,VIM染色阳性,VEM阴性。结论:对于与硬脑膜相邻的颅内脑外肿瘤,当肿瘤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邻,边缘呈深分叶状,肿瘤内部有多条流空血管,有囊变等征象时,要考虑到颅内HPC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s,HPC)及脑膜瘤的MRI表现,以获得对颅内HP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颅内HPC患者11例及脑膜瘤患者107例.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颅内HPC的MRI 表现:肿瘤呈分叶状9例(81.8%),7例(63.6%)肿瘤以窄基底附着硬膜上,7例(63.6%)肿瘤内部呈迂曲的血管信号,8例(72.7%)肿瘤内囊变、坏死,7例(63.6%) T2WI呈等高信号,8例(72.7%)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11例(100%),5例(45.5%)可见瘤周水肿.肿瘤形态(P<0.01)、肿瘤内部迁曲的血管信号(P<0.01),T2WI信号强度(P<0.05)及DWI信号强度(P<0.01)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形态、T2WI及DWI信号、肿瘤内部迂曲的血管信号是鉴别颅内HPC及脑膜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8.
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非常少见,因其具有侵袭性,术前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本组6例仅1例术前考虑本病,5例诊断为脑膜瘤,其中待排除脑原发性淋巴瘤和神经鞘瘤各1例。笔者总结手术证实的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MRI表现报道如下。主要临床症状为:头... 相似文献
10.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2 7例 ,男 1 6例 ,女 1 1例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MR检查 ,回顾分析其MR影像表现。结果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MR影像表现上有如下特点 :(1 )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T1 、等长T2 混杂信号影 ,偶可见短T1 或短T2 信号影 ,注药后 ,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 ;(2 )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 ;(3)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 ;(4)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 ;(5)肿瘤附近骨质可见破坏而见不到增生硬化。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MR影像特点 ,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0例,男6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结果: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表现有如下特点,CT:①肿瘤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或等低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瘤通常为明显不均匀强化;②肿瘤临近骨质可有破坏,但无增生硬化;③半数以上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MR:①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混杂T1、等长混杂T2信号影,偶可见短T1或短T2信号影,注药后,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②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③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及MR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眶血管内皮瘤(hemangioendothelioma,HE)及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眼眶HE及HPC的MRI表现,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8例发生于眶隔后肌锥外间隙,2例发生于眶隔前;9例表现为形态规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1例可见分叶;平扫8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7例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均匀,内部可见囊变区。结论眼眶HE及HPC为富血供脉管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其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3例行MRA、MRV检查。结果:16例肿瘤均明显强化;15例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14例外形波浪状分叶,2例呈类圆形;13例瘤内有囊变、坏死;10例可见瘤内血管流空信号。12例肿瘤T1WI上呈等低信号,4例呈高或略高信号;13例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11例DWI上呈等低信号,5例为高信号。7例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9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邻近颅骨有破坏,4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HP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HPC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CT及MRI对HPC定性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内HPC的CT、MRI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9例HPC全部发生于颅内脑外,8例进行CT扫描,其中平扫呈均匀略高密度3例,呈低等混杂密度3例,呈高等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扫描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1例。9例HPC均行MRI扫描,平扫T1WI呈等T1等T2信号3例,呈等长T1等长T2不均匀混杂信号6例,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结论:HPC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MRS表现特征.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MRS表现,其中MRI检查7例,MRS检查4例. 结果:7例中,肿块呈多分叶状6例,MRI平扫中3例T1WI呈等信号,3例呈等、低信号,1例合并出血肿块内夹杂高信号灶,T2WI上2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高混杂信号,1例呈混杂高信号,5个肿块内及周边均可见多发迂曲扩张的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3例)或不均匀(4例)增强.4例MRS均表现为Cho明显升高及明显高耸Lip峰,NAA明显降低或消失,2例MI峰明显增高,未见Ala峰和Glx峰.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RS表现有助于与脑膜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MRI表现,均行MRI平扫及增强,其中女2例,男1例,年龄44~62岁,平均52.7岁。结果 3例HPC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均位于硬膜。2例边界清晰,1例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混杂。3例均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2例病理表现为WHOⅡ级,1例为WHOⅢ级。结论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多位于硬膜,总结其影像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5-69岁。11例均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7例行DSA检查。结果:CT平扫,6例为高密度,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增强后,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7例MRI检查,在T1WI上,3例为等信号,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T2WI上,4例为混杂信号,3例为等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并在静脉 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在CT、MRI、DSA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征象、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及波谱成像结果。结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39例,其中35例位于颅脑,4例在脊髓。大多数呈分叶状且病灶大,有血管流空信号,易发生囊变坏死,水肿及占位征象明显;MRI显示不均匀稍长、等或混杂T1WI,均匀等或稍长和T2WI信号,累及静脉窦及硬脑膜常见,典型病例显示增强明显且极不均匀或中度不均一增强。弥散加权成像表现混杂或略低信号,其实性部分信号略高,病灶内ADC值为(12.68±4.01)10-4mm2/s,病灶侧ADC值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13例行灌注成像的病变显示病灶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呈不均质高灌注。时间-信号曲线显示负性增强显著,下降支与上升支分别显示不对称。7例行MRS检查的病变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与灌注成像及MRS检查有助于对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经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PC的5例患者进行分析。5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CT行平扫,3例增强。结果:5例CT平扫为等高密度肿块,占位效应明显,无明显瘤周水肿。MRI扫描T1WI呈等低不均匀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显示血管流空,增强后病灶均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1例均匀强化,2例示脑膜尾征。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表现:呈分叶状与脑膜相连,丰富的血管流空,血管周围围管性浓染,肿瘤内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匀,无明显肿瘤内钙化,可见颅骨局限性骨吸收。HPC首选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