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肠系膜上动脉(SMA)的MSCTA表现。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全腹MSCT双期增强扫描、且SMA及其分布区域未见明显异常者266例。在动脉期图像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重组出SMA的二维、三维图象,观察其起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走行,并测量统计以下数据:SMA起始位置;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示率;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空、回肠动脉显示数目;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后缘与腹主动脉前缘间的距离。结果:SMA走行及分布正常者259例,正常变异7例。241例(241/259,93.1%)SMA起源于L1椎体水平;SMA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1°±14.0°;中结肠动脉显示率31.7%(82/259),右结肠动脉显示率52.5%(136/25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直接起自SMA主干68.4%(177/259);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平均值为77.7°±28.7°;空肠动脉显示3~8支、回肠动脉1~6支;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6.2±7.2)和(17.5±7.4)mm。结论:MSCTA可直观显示SMA走行、分布及其与腹主动脉间夹角。  相似文献   

2.
动眼神经及相关动脉MRI与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动眼神经及其相关动脉的正常表现和相互关系,获得正常MR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测量动眼神经的最佳显示角度及脑池段长度,并在该图像、塑化切片、源图像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图像上观察动眼神经与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PCA)及后交通动脉(PCoA)的关系。结果薄片断面上动眼神经和动脉节段性显示,与MRI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动眼神经脑池段长(14.07±2.15)mm,与脑干背侧连线夹角(69.68±7.15)°,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右分别为(24.44±4.64)°、(24.44±5.06)°。年龄越大BA发生偏移例数越多,多数PCA和SCA与动眼神经紧贴,少数使神经受压,PCoA仅胚胎型与神经紧贴或使之受压。结论MRI能够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的走行、形态及动脉与神经的关系,是评价动眼神经与毗邻动脉的准确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主动脉弓凸侧分支血管的显示,观察主动脉弓分支的相关变异。方法搜集颈胸结合部CTA患者237例,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获得主动脉弓部重组图像。多角度、多平面、多方位立体观察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结构,分析主动脉弓分支的相关变异情况。结果主动脉弓分为两种类型,即:标准型和变异型,以标准型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89.03%;变异型占总病例数的10.97%,其中可见4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左侧椎动脉自主动脉弓发出并位于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之间者占变异型患者的50%,为总病例数的5.49%;LCCA自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BT)发出者占变异型的38.46%,为总病例数的4.22%;LCCA发自于BT并存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并位于LCCA和LSA之间者占变异型的7.69%,为总病例数的0.84%;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者占变异型的3.85%,为总病例数的0.42%。结论多层螺旋CTA能为临床提供主动脉弓变异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测量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以及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距离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利用 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 41例正常检查者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41例正常SMA夹角的平均值为 47. 4°±18. 3°,其中≤15°者 3例,占 7. 3%,≥70°者 10例,占 24. 4%。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的距离分别为(1. 3±0. 4)cm和(1. 4±0. 4)cm。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对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常成人胰腺钩突的CT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和测量正常成人CT胰腺钩突,确定钩突的正常范围.方法观察200例正常成人胰腺钩突CT表现,测量胰腺钩突横断面最大面积以及与同层主动脉横断面面积之比,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矢状切线间距离,及肠系膜上动脉及上静脉断面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结果胰腺钩突最大横断面积在371±71mm2,与同层主动脉面积比为1.6±0.4GA9551,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矢状切线间距为21.4±5.6mm.肠系膜上动脉、静脉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平均为16±8°.结论正常成人钩突最大横断面积小于500mm2,与主动脉横断面面积之比小于3GA9551,钩突右缘至椎体右缘间距小于30mm,肠系膜上动静脉中心连线与冠状面夹角小于33°.  相似文献   

6.
根据经鼻腔穿刺施行翼管神经封闭的需要,对8个尸体头颅及50个颅骨进行了解剖和观测.结果表明:穿刺针经过的途径为鼻孔内侧缘下端、中鼻道、中鼻甲后端、中鼻道粘膜、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前口).穿刺深度为58.6±3.9mm.穿刺针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为22°18′±3°24′.穿刺针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3°48′±2°42′.鼻腔底面与法兰克福平面的夹角为2°±3°48′.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展神经进行MRI与塑化切片对照研究 ,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展神经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各 1例的薄层切片 ,同时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 (FLASH 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 6 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 ,对展神经脑池段及Dorello管的形态、走行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展神经及Dorello管的行程、解剖结构能够准确显示 ,塑化切片与MRI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展神经在桥前池内向前上外侧走行 ,与脑干背侧连线夹角 12 7 2 0°± 8 16°,5 0岁以上年龄组夹角较小 ,与 30岁以下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1 80 0 ,P <0 0 5 ) ;展神经与脑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左右分别为 32 6 7°± 9 17°、31 87°± 11 18° ,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 =1 990 ,P >0 0 5 )。结论 薄层MRI能够准确显示神经脑池段及Dorello管的解剖结构 ,是评价展神经与相关结构的准确的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胫骨平台与半月板后倾角MRI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比较分析中国人胫骨后倾角与半月板后倾角,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侧截骨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MRI工作平台上进行操作,取冠状位内侧胫骨平台中间为测量平面,在该平面的矢状位对半月板及胫骨后倾角进行测量。结果:胫骨平台后倾角平均为9.87°±1.56°,半月板后倾角平均为0.96°±0.09°,半月板后倾角与胫骨平台后倾角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中国人半月板的后倾角几乎为0°,并不随胫骨平台骨性结构的后倾而变化。膝关节胫、股骨关节面的最高接触面是股骨髁与半月板的接触。人工膝关节置换时进行胫骨侧切骨时可水平切骨,胫骨假体的安装亦可水平安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SCT测量骨性半规管的径线、相互间的角度,椭圆囊的径线及体积,并估算健康成年人前庭器官参考值。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行颞骨MSCT靶扫描及双斜位MPR,以显示各骨性半规管的全程和椭圆囊的全貌,并测量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半规管间夹角以及椭圆囊的长径、短径和体积。用SPSS v16软件进行差异性t检验和参考值估算。结果:①前骨性半规管的内径、高度、跨度的测量值分别为(1.82±0.16)mm、(5.34±0.32)mm、(4.90±0.62)mm;后骨性半规管分别为:(1.57±0.14)mm、(4.89±0.50)mm、(3.06±0.47)mm;外骨性半规管分别为:(2.32±0.31)mm、(2.11±0.46)mm、(3.74±0.44)mm;椭圆囊的长径、短径分别为:(5.01±0.34)mm、(3.51±0.43)mm,体积为(56.7±7.71)mm3。②相应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及椭圆囊的体积比较在性别及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半规管间的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性半规管间夹角测量值:前骨性半规管和后骨性半规管间91.80°±7.18°,前骨性半规管和外骨性半规管间89.71°±4.95°,后骨性半规管和外骨性半规管间91.19°±1.46°。④骨性半规管间夹角比较在性别及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利用MSCT靶扫描结合双斜位MPR可以很好地显示骨性半规管的全程和椭圆囊的全貌。②本组骨性半规管的径线和椭圆囊的测量值处于95%的置信区间内,可以作为正常参考值。③外骨性半规管的内径最大,前骨半规管最小;前骨半规管的高度和跨度最大,外骨半规管最小。骨性半规管间的相互夹角并非严格相互垂直。  相似文献   

10.
盆腔动脉造影正位与斜位对子宫动脉开口显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开口显示的最佳位置 ,指导医生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髂动脉血管造影的结果 ,采用正位、同侧斜位和对侧斜位血管造影 ,以及采用不同角度的同侧斜位造影 (将斜位造影分为 16°~ 30°,31°~ 4 5° ,4 6°~ 6 0°三组 ) ,对子宫动脉开口显示结果进行对比 ,选择出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最佳位置与角度。结果  (1)正位、同侧斜位和对侧斜位对子宫动脉开口的显示率分别为 6 %、6 5 .4 %和 12 .5 %(χ2 =2 8.12 ,P <0 .0 1)。 (2 )同侧斜位 16°~ 30°、31°~ 4 5°和 4 6°~ 6 0°对子宫动脉开口的显示率分别为 2 5 %、85 .7%和75 %。结论 髂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开口的最佳位置为同侧斜位 ;最佳倾斜角度为 31°~ 4 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对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8年间60例先天性血管环患儿的MSCT的表现,记录其组成、形态及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9例双主动脉弓;1例右弓合并左动脉导管未闭或动脉韧带;2例左弓合并右位、中位降主动脉;18例左位主动脉弓伴迷走的右锁骨下动脉;1例无名动脉后位;21例右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7例肺动脉吊带;1例无名静脉形成静脉环。结论:MSCT能明确血管环的组成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外科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桃夹征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胡桃夹征在CT图像的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诊断胡桃夹征的CT资料。结果:7例轴位均清晰显示左肾静脉(LRV)通过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夹角处受压变窄,狭窄处前后径(a)与近肾侧左肾静脉前后径(b)的比值为2.67≤b/a≤4.6;矢状位重建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θ,10°≤θ≤35°;1例清晰显示侧枝循环。结论:胡桃夹征在CT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SCT血管成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肠系膜上动脉距离,确定其正常值范围。方法腹部CT增强检查结果正常的95例患者,做矢状面的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测量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95例受检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为:(62. 09±17. 51)°;左肾静脉处距离:(25. 85±4. 86)mm;十二指肠水平处距离(27. 22±4. 78) mm。结论通过对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肠系膜上动脉距离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十二肠淤滞症、胡桃夹综合症提供一定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爱银  李群  庞涛  于洪存  王新怡   《放射学实践》2010,25(4):400-403
目的:探讨椭圆中心时间决定对比剂动态成像法(EC TRICKS)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83例患者资料,分别应用GE Signa HD1.5T磁共振仪及GE Advantx LC DSA机器,对全部患者主动脉弓分支血管行EC TRICKS及DSA成像,EC TRICKS后处理利用多平面重组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血管重现。结果:EC TRICKS扫描,83例中有8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1例检查失败,DSA全部病例显影良好。依是否存在狭窄为标准,82例EC TRICKS诊断结果与DSA保持良好一致性。其中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5例,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14例;左、右侧椎动脉狭窄各17例;颈总动脉狭窄左侧31例,右侧24例;颈内动脉狭窄左侧32例,右侧20例;无名动脉狭窄11例。结论:ECTRICKS能无创性的清晰显示主动脉弓分支血管走行及管腔狭窄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定位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解剖与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改进膝关节后外侧结构MRI定位方法,提高后外侧结构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解剖膝关节标本,辨认后外侧各结构起止点及走行,明确它们之间的解剖关系。以注水的输液器缝合标记各结构进行MRI扫描,测量各结构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与腓骨颈长轴之间的夹角。按照这些角度定位扫描正常膝关节,观察各结构在MRI中完整显示的情况。结果 (1)测得矢状面上腓侧副韧带和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与腓骨颈长轴的夹角分别为(11.5±1.7)°和(39.5±6,4)°冠状面上胴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和胴腓韧带与腓骨颈长轴夹角为(39.5±3.9)°和(31.9±3.9)°。(2)腓侧副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胴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在40°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80%,胭肌腱关节囊外部分在内斜4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胭腓韧带在外斜30°矢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占90%。此外,胴腓韧带在11°后斜冠状位1个层面上完整显示的占75%,股二头肌腱和髂胫束在常规冠状面均能够很好显示.结论 选择完整显示腓骨茎突和腓骨颈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为基准面,按照后外侧各结构与腓骨颈长轴所呈角度进行定位,层厚2mm的MR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膝关节后外侧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茎突CT三维重建检查技术及测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茎突CT扫描 3维重建对测量茎突长度的价值和与冠、矢状面夹角的价值。方法 :任选 10例患者 ,CT扫描后再 3D重建。结果 :全部病例的三维立体显示良好 ,病变整体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 ,方便测量。茎突左右侧平均长度分别为 2 4.7mm ,2 6 .7mm ;与冠、矢状面的夹角右侧分别为 18° ,19.7° ,左侧分别为 17.2° ,2 0 .2°。结论 :茎突的CT 3D重建方法 ,优于其它检查方法 ,但茎突的 3D图像质量依赖于正确的体位及合理的参数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MSCT重组技术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重组技术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诊断中的方法与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LRVES)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 结果 MSCT通过MPR及VR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征象.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在下降之前从腹主动脉呈近似直角分出,其平均角度为(85.6±10.5)°,经过左肾静脉中点垂直腹主动脉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相邻边缘的直线距离为(15.4±4.2)mm,而病变组则分别为(35.6±9.5)°和(5.7±3.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左肾静脉受阻远端前后径的最大值与夹角段前后径的最小值之比平均为3.6±1.5. 结论 MSCT重组技术能直观显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MS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附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MSCT血管成像及其重组影像资料。结果:VR、MPR重组图像均清晰显示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外动脉以及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主要分支的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血管边缘无阶梯状改变;8例患者中有5例表现为壁内血肿,3例为无回腔性沟通。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显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