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编辑技术在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作用。方法对316例接受双源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因在扫描过程中出现心律不齐而导致伪影并进行心电编辑。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5级,Ⅰ~Ⅲ级为合格图像,Ⅳ和Ⅴ级为不合格图像。结果进行心电编辑者包括窦性心律不齐11例,室性早搏6例,心电起搏心率2例,房颤1例;其中Ⅲ级图像3例,Ⅲ级以下图像17例。经心电编辑处理后,17例Ⅲ级以下图像中16例达到Ⅲ级(94%)。结论心电编辑技术为改善心律不齐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提供了一项有效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功能对于改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信号不明原因故障中冠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搜集30例在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检查过程中出现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部分缺失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对于低心率(<70次/分)的房性早搏(扫描过程中出现一次),心电编辑软件可以有效改善其冠脉图像质量,编辑前后可评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心电信号缺失冠脉图像质量可以有限度地改善,对房颤改善不明显。对于高心率(≥70次/分)的房性早搏(扫描过程中出现一次)、房室传导阻滞,心电编辑软件均可有限度地改善,对房颤改善不明显,编辑前后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率不同的两组心律失常,低心率组图像质量可评估率(74.74%)高于高心率组(66.07%),心电编辑软件均可改善两组图像质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窦性心律不齐,心率波动幅度越大,冠脉图像不可评估率越大,两组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查前或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电门控记录的心电信号出现异常的50例患者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前后的后处理图像,并进行对照。结果: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后图像质量Ⅰ级和Ⅱ级所占比高于编辑前,Ⅲ级所占比低于编辑前,χ2分别为6.36、6.73、6.14,P值分别为0.042、0.034、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回旋支编辑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3,P=0.085),并不具备可比性。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明显提高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后处理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时相检索与心电编辑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控制中的合理应用,评价两种处理方法的优越性与互补性.方法 选取我院48例因各种因素致心律异常的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利用时相检索与心电编辑功能进行原始数据处理.结果 28例因心率波动较大,在浏览原始图像、搜索最佳重建时间窗后,重建出满意的图像.余20例使用心电编辑功能剔除异位触发点,或手动编辑改变重建时间窗后,18例获得较满意的图像,仅1例图像质量较差,另1例失败.5分法图像质量分析显示,28例共计224个血管节段经时相检索重组后的冠状动脉图像中,能满足诊断要求者(3~5分为优良)达92.9%(208/224),图像质量勉强满足诊断要求者(2分为较差)占7.1%(16/224).其余20例共计160个血管节段经心电编辑的冠状动脉图像中,能满足诊断要求者(3~5分为优良)达90.0%(144/160),勉强满足诊断要求者(2分为较差)占5.0%(8/160),仅1例失败,无法满足诊断要求.最后将两种方法处理后的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优良91.7%(352/384),较差6.2%(24/384),失败2.1%(8/384).结论 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对心律不齐的患者,合理选择时相检索与心电编辑功能进行原始数据重建是获得冠状动脉CTA高质量图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的各种因素,提高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方法:255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13例检查失败,分析失败原因。结果:失败因素包括:心律不齐、心率过快6例,屏气不佳3例,没有把冠状动脉完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2例,其它原因2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主要因素有心律不齐、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等,合理控制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方法:452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70例,其中增强扫描过程中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56例,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beat)6例,室性早搏(ventricular oremature beat)5例,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3例。双源CT自动重建最佳收缩期(best diast)、最佳舒张期(best syst)图像,若图像欠佳者编辑心电图,然后重建图像,把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曲面(CPR)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70例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心电图编辑后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561个节段冠状动脉,其中图像质量1级者占87.9%(493/561),图像质量2级者占7.5%(42/561),图像质量3级者占4.6%(26/561)。结论:双源CT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DSCT-CA的心律失常患者共73例(室性期前收缩29例,房性期前收缩25例,心房纤颤19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图像及心电编辑技术,对各段血管图像质量分级,比较无需编辑组与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需编辑组各段冠状动脉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结果:73例中14例为无需编辑组,59例为需编辑组。无需编辑组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均明显低于需编辑组(P<0.05)。心电编辑后各段冠状动脉图像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11段(11/823)未达诊断要求。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但是控制心率和心率变化仍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影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选择7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心率及屏气等方面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估率良好,然而受到患者或扫描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伪影,分析伪影成因不仅可改善图像质量,还有利于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编辑在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8例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的心律失常或心电信号异常消失患者的冠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与进行心电图编辑后图像质量进行对照。结果:38例中检查前发现心律失常6例,4例房性早搏,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在扫描过程中突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搏5例,房性早搏18例,房顫2例,1例为扫描过程中突然出现心电信号脱失。心电编辑前可评价冠脉节段占84.01%,心电编辑后可评价冠脉节段占93.08%,对心电图编辑前后可评价、不可评价冠脉节段运用2检验,得出P<0.05。结论:心电图编辑软件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增加检查成功率,扩大无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运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心电图(ECG)编辑等技术的价值。方法:353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75%R-R间期重建图像上存在伪影的202例,进行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根据心率及心率变化分组,评价不同心率、不同心率波动时和采用3种重建方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本组中心率≤65bpm组图像合格率为98.3%,66~70bpm组为94.2%,>70bpm组为69.2%。心率>70bpm组和/或心率变化大于10%时图像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59.3%(35/59)不可评价图像经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后成为可评价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低于70bpm且波动小于10%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心率>70bpm和/或波动>10%者,应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和ECG编辑再重建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编辑软件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DSCTCA检查过程中出现心电图信号异常的患者74例,男37例,女37例,年龄33~90岁,平均(59.9±12.1)岁,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TA)后,使用Insert Sync;Disable Sync;Delete Syne;Shift R-peak四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电编辑.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心电编辑前后冠状动脉各段成像质量进行分别评分(1~4分).并利用SPSS 11.5版本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74名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编辑前为2.34±0.79;编辑之后为3.55 4±0.35;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仅第5段无统计学意义,其余14段心电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电编辑可明显地减轻或消除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导致的冠状动脉CTA伪影,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61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按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分组,Ⅰ组30例,心率70次/min;Ⅱ组31例,心率≥70次/min。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40%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时相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重组相位窗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8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将其扫描原始数据分别按45%、55%、65%、70%、75%、85%R-R间期的不同相位的横断面进行重组。结果:左主干在6个R-R时相均显示良好;左前降支在70%R-R时相的重组图像质量最佳;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在75%R-R时相的重组图像质量最佳,整体图像在75%R-R时相的重组图像质量最佳。结论:重组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对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心电编辑在PV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6例实施冠状动脉DSCTA过程中出现PV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39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冠状动脉图像采用4分法进行分段图像质量评分.PVC组患者按早搏发作频次分为单发、2个、3个及3个以上4组.比较PVC组与对照组,对室性早搏频次分组及其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分析.分析室性早搏频次与平均图像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VC组患者总体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x2=265.444,P<0.001).图像质量评分与室性早搏发作频次呈负相关(r=-0.700,P<0.01).PVC患者编辑后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编辑前.结论 PVC对冠状动脉DSCTA有影响.心电编辑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对低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随访中低年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估分析. 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12例随访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男性儿童(平均年龄5.1岁,随访时间1.1~5.1年)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平均心率(74±12)次/min;采用"去条带状伪影"的心脏重组算法进行血管分析处理.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对成像重组时相、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13个节段进行直径测量和图像质量评估,并观察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 结果 共有114/156个节段能满足图像评价并进行直径测量,符合诊断要求率达到73%;两侧冠状动脉最佳显示相位窗集中在45%和75%~85%两个相位区间.MSCT共观察到30个冠状动脉瘤,其中8个较小或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发现. 结论 在较高心率、无屏气扫描模式下,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准确的扫描时间、合适的重组相位和有效心脏重组算法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成为低年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随访和诊断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改善双源CT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以冠脉分支为单位,回顾性分析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结不同类型的心电编辑方法。结果: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心率范围为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冠脉图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评分分别为2.26±1.03、3.5±0.61(t=-17.85,P=0.001);表明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不宜或不能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过快、心律不齐、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新代电子束CT(EBCT)行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 患者36例,其中心率过快(/〉90次/min)20例、心律不齐11例、起搏器置入术后16层MSCT不能触发扫描4例、扫描中心率骤升16层MSCT检查失败1例。以EB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静脉法增强扫描、前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电影方式(cine)重组,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各主支总显示率80.0%,其中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显示率100%,回旋支94.3%。结论 新代EBCT能够完成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的无创冠状动脉检查,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80次/min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按心率快慢分5组,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节段性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心电编辑的绝对值均在收缩期,其中以280ms及230ms(或240ms)应用较多;心电编辑前后各段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快心率患者中,利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可以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