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肠内营养是通过胃肠道经口服或管饲来提供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手术后实施肠内营养补充,能及时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促进肠功能恢复,可减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且空肠喂养适应于各种癌症患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人们认识到肠粘膜屏障、肠道内细菌易位概念的确立,肠内营养支持逐渐被重视。食道癌手术患者由于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致代谢增高,使术后出现早期营养不良。因此,食道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体力恢复,避免减少医源性感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总结我院近2年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验,探讨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普及和提高肠外肠内营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水平,进一步促进北京及全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学术交流,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将于2010年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2010年北京肠外肠内营养学术年会。届时国内外临床营养学界著名专家将对我国临床营养发展及进步、肠外肠内营养治疗理念、肥胖及糖尿病患者手术及综合治疗、老年患者营养支持、肿瘤患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患者手术后如何有效恢复胃肠功能及营养支持.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胃肠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调理的患者,对照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对两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试验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1h和14h,无不良反应.试验组营养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胃肠手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可及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在胃肠手术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切除术后早期,由于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使机体处于高分解、负氮平衡状态。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不但可给机体提供营养素;肠内营养还可以增加应激状态下胃肠道的血流量,给肠粘膜提供营养素,保护肠粘膜,减少应激反应的程度[1,2]。本科2001年5月~2001年10月选择19例胃切除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2001年5月~2001年10月,本科对19例胃切除患者于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19例患者中,男14例,女5…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践证实,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肠内营养代替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已成为外科医师进行营养支持的有效手段。1984—2002年笔者对210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以肠内营养为主的营养支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述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作用.方法 146例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患者人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前给予肠内营养,术后进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围绕术后营养指标变化、临床部分结局指标,就诊治过程中的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46例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者91例,<3分者55例;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者118例,平均肠内营养支持时间9.6 d,平均肠外营养支持时间5.4d;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70.7±17.1)h;死亡3例,术后感染15例次,其他并发症13例,中位住院习25.5 d.结论 肝切除患者人院后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主,术后需要联合肠外营养,强化护理作用是实施营养支持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颅内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颅内感染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120例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3组,即肠外组、肠内组、联合组,各40例;肠外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组给予肠外与肠内联合营养支持方式,观察3组的应用效果及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IgA、IgG、IgM、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具有明显的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肠内组和肠外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感染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肠内组和肠外组,3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感染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显著,较单纯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缩短感染持续时间,值得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结肠癌手术患者开展肠内高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影响分析。方法:研究收治笔者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结肠癌患者,共计64例,模拟随机抽签方式均分小组,32例分一组,设为参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32例分一组,设为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各指标均显著异于参照组指标,经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手术患者实施肠内高营养支持,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促使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老年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在老年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31例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16)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15),在营养支持前一天及营养支持后测血清白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比,早期肠内营养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GPT和血糖减低,并发症少。结论:老年颅脑损伤病人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韩云凤  李杨 《现代保健》2010,(18):117-118
目的探讨食道癌贲门癌手术后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滴注营养液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30例食道癌贲门癌手术患者,术中均常规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使用营养管肠内营养。结果全组病例都完成了肠内营养计划,均能很好耐受营养管的留置。肠功能较使用肠外营养提前恢复,住院费用大为下降。结论肠内营养在目前是食道癌贲门癌手术后经济、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在使用营养管肠内营养时,对营养管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可以见到许多癌症患者最终死于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科学合理的膳食,是获得足够营养素的源泉。患了癌症后,患者一旦食欲不振,营养摄入不足,体质就会每况愈下,所以肿瘤患者的饮食调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饮食调养可使患者的机体状态改善,从而提高患者对手术、化疗和放疗的耐受性,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当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尚可时,首选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的优点是符合生理、保护胃肠道屏障功能、价廉、使用方便。肠外营养支持适用于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肠梗阻的患者。营养支持应早期使用,且遵循科学的饮食营养原则,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增加患者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旨在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以代替肠外营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胃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以及肠内、肠外营养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34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两组,每组17例。围手术期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术前进行7 ̄10天的营养支持,术后3 ̄10天经不同途径进行营养支持。结果:术后10天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术后10天PN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肠外营养组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呕吐、腹泻、肺炎、导管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肠内营养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老年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机体营养状态,而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刘云 《现代保健》2008,(35):69-71
目的 介绍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进展。方法 系统地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护理要点。结果 肠外营养治疗会加重肠道屏障功能的衰竭,而早期肠内营养将避免对胰腺的刺激,使其充分休息。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治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富含中链脂肪酸和蛋白的肠内营养(Nutrison MCT)和普通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2例需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MCT组(40例)和MF组(42例)。病人入院后予口服营养制剂。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自空肠营养管逐步使用肠内营养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 d,5 d后根据个体情况逐步停止肠内营养。测定入院后第2天、术前1天、全量用药5 d后两组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尿液乳果糖与甘露醇(L/M)比值。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后2天和手术前1天相比,血浆内毒素水平、DAO活性和尿L/M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全量用药5天后内毒素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尿L/M比值均较术前降低,且MCT组较MF组降低更明显。结论 :Nutrison MCT相比Nutrison MF可以更早的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粘膜屏障及移植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和评价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术后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显著缩短和缩小,但在第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38天完全脱离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80%,D-木糖吸收率基本达正常水平,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促进移植肠的运动,而且能显著改善移植肠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有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稳深 《现代医院》2009,9(11):29-30
目的总结老年肠梗阻病人围手术期营养给予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2004~2008年老年肠梗阻病人术前肠外营养、术后肠外序贯肠内营养支持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营养支持后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淋巴细胞较营养支持前增高,血钾血钠在正常水平,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围手术期给予老年肠梗阻病人合适的营养支持有利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和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危重症患者,分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状况相比差异很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改善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危重症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