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Summary

Objective: To obtain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the intramural and extramural extent of lesions visualized dur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Subjects and methods: Eight patients, four male and four female aged 50 to 77 years (mean 65.6 years), were studied using an endoscope that was specially constructed for use in an MR scanner using non-ferromagnetic components. A 5cm long saddle geometry receiver coil mounted on a DelrinTM former and equal in diameter to the endoscope was reverse threaded through the biopsy channel. The coil and endoscope were then inserted under direct vision into the oesophagus. After routine visual inspection the coil was placed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pathology. T1-weighted spin-echo images and radiofrequency spoiled gradient-echo images with a segmented k-space acquisition were obtained with ECG gating. Results: In one patient with an oesophageal tumour extensive mediastinal involvement was seen. One patient with reflux oesophagitis showed some mural thickening whilst another did not. Following fundoplication, the position and extent of the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one patient. After banding of oesophageal varices in another patient the absence of varices around the lower oesophagus was confirmed. Extensive varices were seen around the splenic hilum. Conclusion: This pilo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MR imaging using a surface coil placed with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uring an endoscopy is feasible and the mural and extramural extent of lesions can be visualized thus providing a useful adjunct to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相似文献   

2.
内耳系统磁共振解剖及仿真内窥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VE与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对内耳系统解剖学研究的可行性及其正常解剖学表现。材料和方法:将53例健康志愿者106只内耳行3D FASE重T2WI横断面成像扫描。原始图像传至在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工作站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及透视容积再现(PVR)成像,采用立体多方位观察内耳结构,并利用仿真内窥镜对内耳结构进行腔内观察。结果:MRI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内耳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半规管显示的更完善、更直观,MRVE可详细、明确显示内耳结构的腔内解剖,而且检查过程可以制做录像反复多方位观察。两者的有力结合,为医师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灵活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结论:MR三维成像与MRVE结合可用于内耳膜迷路的腔内外解剖结构联合研究,为MRI发现内耳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窄波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与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5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先应用WLE然后切换到NBI模式,观察鳞柱状上皮结合处附近黏膜破损情况。结果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率NBI(54.72%)低于WLE(71.70%)(P〈0.05);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NBI(33.33%)高于WLE(20.13%)(P〈0.05);LA-B、LA-C、LA-D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在NBI分别为9.43%、1.87%、0.63%,在WLE分别为5.66%、1.87%、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用于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优于WL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对咽喉部位肿瘤患者活检中的应用价值,为咽喉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100例怀疑咽喉部位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普通白光及NBI内镜条件下进行活检,并以最终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100例怀疑咽喉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病理确诊恶性56例,占56.0%,良性病变44例,占44.0%。普通白光活检正确率60.0%明显低于NBI内镜活检正确率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内镜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63.6%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4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56,P=0.048,0.033)。结论 NBI内镜下咽喉部肿瘤为边界清晰的棕色斑点或条索状,活检中选取上述部位可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对结直肠小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肠镜检查发现的264个结直肠小息肉进行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观察病灶表面的颜色、血管以及腺管开口,根据NICE分型预测息肉的性质,与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02/109)、96.1%(149/155)、95.1%(251/264)、94.4%(102/108)和95.5%(149/156)。结论 NBI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可较好的区分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和非肿瘤性小息肉,对于"切除丢弃"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双重造影和超声内镜在进展期胃癌(AGC)新辅助治疗后再分期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治疗的63例AGC患者病历资料,在进行新辅助治疗后,均接受超声双重踪影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这两种检查方式对新辅助治疗后患者T分期、病灶大小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结果:63例AGC患者中,超声双重造影诊断显示,T2期12例,T3期34例,T4期17例;超声内镜诊断显示,T2期11例,T3期32例,T4期20例。超声双重造影与超声内镜对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诊断的一致率为84.13%,且一致性较强(Kappa=0.738)。超声双重造影与超声内镜对新辅助治疗后病灶左右径、纵轴径、前后径的评估价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双重造影与超声内镜对新辅助治疗后是否侵犯横结肠及其系膜的诊断一致率为79.37%,且一致性中等(Kappa=0.471)。超声双重造影与超声内镜对新辅助治疗后肝、脾侵犯诊断的一致率为71.43%,且一致性中等(Kappa=0.581)。超声双重造影与超声内镜对新辅助治疗后十二指肠、胰腺侵犯诊断的一致率为73.02%,且一致性中等(Kappa=0.613)。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和超声内镜在AGC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病灶大小一致性较高,但对组织侵犯情况评估的一致性中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下活检术在扁桃体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9年2月该科就诊的220例扁桃体病变患者。其中,手术治疗扁桃体肥大患者120例(Ⅱ度肥大患者80例,Ⅲ度肥大患者40例,均为单侧病变):60例行NBI下活检术,60例行常规活检术;扁桃体癌早期患者100例(均为单侧病变):50例行NBI下活检术,另50例行常规活检术。220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NBI下活检和常规活检的灵敏度分别为98.00%和84.00%、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10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09%和92.73%、约登指数分别为98.00%和84.00%。NBI下活检和常规活检阳性预测值为100.00%和100.00%;NBI下活检和常规活检阴性预测值为98.36%和88.24%,两种检测方法的早期扁桃体癌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8,P=0.016)。结论 NBI下活检术对扁桃体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可用于扁桃体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orrow-band imaging,NBI)下行黏膜下层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aterally sreading tumor,LS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解放军第155医院收治的在NBI下行ESD治疗的21例大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大肠LST患者均安全、成功完成手术,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并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是NBI下行ESD治疗大肠LST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作用。明确NBI在实际操作中的学习曲线,为开展该技术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该院内镜中心4位医师行NBI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并发现结直肠病变的28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变经活检、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佐野分型对照。根据NBI结合放大内镜分为3组,这3组包括可以通过内镜治疗(目标病变)的病变和不能通过内镜治疗(非目标病变)的病变。每位医师检查的目标或非目标病变均达到15例为1组。通过评估4名医师对每组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绘制NBI结合放大内镜检查技术的相关学习曲线。结果在289例患者的结肠镜检查中共发现372处病变,NBI结合放大内镜使用佐野分型在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5.1%、敏感性为98.0%、特异性为92.0%。对于目标及非目标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第2组相比第1组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为81.7%vs 95.1%(P=0.010)和71.7%vs 93.4%(P=0.000)];第2组与第3组病变之间的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及P=0.117)。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是诊断结直肠病变的有效工具。对于无NBI经验的医师在完成较短的训练计划和一定(对目标及非目标病变各15例)的临床实践后基本掌握其诊断方法,并获得有效、稳定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全面检索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年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利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4篇文献,包括7 255例胃癌患者和7 711处病灶。Meta分析结果显示:ME-NBI诊断胃癌准确性的合并灵敏度(SE)为0.87(95%CI:0.85~0.89);特异度(SP)为0.96(95%CI:0.96~0.97);约登指数(YI)为0.83;阳性似然比(LR+)为10.91(95%CI:7.16~16.61);阴性似然比(LR-)为0.15(95%CI:0.11~0.20);诊断优势比(DOR)为82.61(95%CI:46.64~146.31);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为0.95(95%CI:0.93~0.97)。结论 ME-NBI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6年2月,全面收集有关ME-NBI评估食管癌浸润深度相关的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按诊断试验评价标准(QUADAS)系统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提取出7组数据,包括319例患者的366例病变进行合并分析。ME-NBI评估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Se)为93.8%[95%可信区间(95%CI):0.886~0.967)],特异度(Sp)为75.2%(95%CI:0.658~0.827),阳性似然比(LR+)3.779(95%CI:2.685~5.318),阴性似然比(LR-)0.083(95%CI:0.044~0.155),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0.80(95%CI:0.770~0.840),诊断比值比(DOR)45.658(95%CI:21.006~99.240)。结论 ME-NBI对评估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术前诊断黏膜内癌的有效工具,对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联合使用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怀疑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24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加用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出癌69例,癌检出率为32.55%;对照组检出癌72例,癌检出率为33.96%。两组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02%、82.84%、84.91%,对照组分别为82.86%、75.71%、76.89%。观察组检测方法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用于筛查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但对可疑病变患者可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染色法联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以提高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观察下食道病变上皮乳头内血管袢(IPCL)分型对早期食管癌(EEC)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该院内镜诊治中心2013年7月-2016年12月发现的食管黏膜表面异常的102例(共132处病变)患者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IPCL分型对食道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作用。结果 IPCL为A型的病变中95.0%(38/40)病理诊断为食管炎,IPCL为B型的病变中96.7%(89/92)病理诊断为EEC及癌前病变;NBI-ME观察后,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完整病理一致性尚可(Kappa=0.4850.4,P 0.01);B1、B2、B3型IPCL预判食道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68.0%(34/50)、73.3%(11/15)及100.0%(4/4)。结论 NBI-ME观察下对食道病变的IPCL进行AB分型,有助于对食管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同时结合病理结果及超声内镜(EUS)等技术,可实现对病变病情的综合评估,从而可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66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用PTED治疗脱出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动力位片和核磁共振检查。记录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术后随访期间记录症状缓解、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低于术前,KPS及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椎间盘突出程度相关(P<0.05);复发型LDH患者术后更易复发(P<0.05)。结论PTED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脱出型LDH的安全、有效方法。重度LDH患者应更加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复发型LDH患者在选择PTED治疗时应注意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膀胱白斑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白光和NBI模式下观察膀胱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l分型.对可疑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进行对照.结果 在3 542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白斑者有171人,回顾171例患者检查资料,在白光模式下诊断率为80.12%(137/171),NBI模式下诊断率为94.73%(162/171),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 与白光模式相比,NBI模式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内镜可提高对膀胱黏膜病变诊断的符合率.NBI在膀胱白斑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ME-NBI)在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于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的151例可疑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然后行ME-NBI检查和靶向活检,重点测量腺管间质距离(以下简称腺间距),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早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黏膜内癌、黏膜下癌,n=72]和非早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n=79]。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ME-NBI征象,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其对胃早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早癌组的边界线、不规则的黏膜微血管、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和腺间距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早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对胃早癌的AUC为0.947,高于WLE的0.83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7.2%、84.8%、85.4%、97.1%和0.820。腺间距对胃早癌的AUC为0.907,高于传统微血管纹理与表面结构(VS)分型的0.889,且VS分型与腺间距进行联合诊断的AUC达到0.933,其Se、Sp、PPV、NPV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5.8%、83.5%、84.1%、95.7%和0.794。结论 ME-NBI是胃早癌的重要诊断方法,腺间距具有客观性强、简便易行和可重复性好的优点,能辅助传统VS分型来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及高频超声微探头对首次胃镜提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再次胃镜精检的价值。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7月,对该科首次胃镜病理发现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患者进行电话召回,应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NBI等进行胃镜精检,发现有可疑病灶时进行高频超声微探头检查以判断浸润深度。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但未合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共65例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入选,初次胃镜提示LGIN 56例、HGIN 9例。结果 65例患者最终证实胃癌14例,首诊为LGIN 7例,HGIN 7例。14例胃癌患者中9例于该院治疗[5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手术],其中早期胃癌8例(6例黏膜内癌、2例浸润黏膜下层),1例进展期癌(浸润至浅肌层),另5例均呈早癌内镜表现,但因拒绝于该院治疗,无法确诊分期。结论胃镜检查发现上皮内瘤变时,往往提示存在早期癌变的可能,对该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胃镜精检有助于发现之前遗漏的早癌病灶,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在喉部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6例患者行喉部轴位薄层螺旋CT扫描,范围由会厌至环状软骨,层厚2~3mm,螺距1.0~1.5,1~1.5mm厚度进行三维重建,再把重建后的图像数据下载到CT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结果 36例CTVE成像操作一次成功,获得满意的CTVE图像,声门及声门上、下区显示清楚。喉CT仿真内镜获得类似于纤维内镜显示喉内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有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36例中,CTVE发现异常者32例,正常者4例。结论 CTVE为一种无痛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从头端及足端进行观察,对声门下区的观察明显优于喉镜,特别适于隆起性病变的显示,可提高喉癌等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黏膜血管联合表面结构分型(VS分型)对诊断早期胃癌(EGC)的价值。方法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 4个数据库,对根据VS分型运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诊断EGC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包括949患者的1 090例标本进行合并分析,合并敏感度0.85[95%可信区间(CI):0.79~0.89]、特异度0.97(95%CI:0.96~0.98)、阳性似然比16.38(95%CI:4.94~54.26)及阴性似然比0.16(95%CI:0.09~0.32),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403。结论根据VS分型,运用NBI-ME对诊断EGC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下浅表型鼻咽癌(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内窥镜室行鼻咽镜常规检查或NPC放疗后复查鼻咽镜时白光镜下观察未发现明确病灶或仅为浅表型病灶的182例患者行NBI模式鼻咽镜检查,观察鼻咽部黏膜及病灶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特点及分布情况,结合病理结果,分析NBI下鼻咽部不同性质浅表型病变黏膜表面微血管的形态改变特点。结果 NBI下NPC组黏膜表面微血管多为密集增粗棕色窦点状(CBS)血管,占38.24%,不规则增粗树枝状血管(IDBV)占41.18%,病灶多有清晰边界(DL)占52.94%。其中,首诊NPC组多为IDBV(57.89%,P=0.000),放疗后NPC组多为CBS血管(60.00%,P=0.000)。NBI对NP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41%、95.95%、81.82%、95.30%和92.86%。结论 NBI下可观察到浅表型NPC黏膜表面微血管形态有特异性改变,对该类NPC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从而有助于提高内镜对NPC早期病灶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