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IHC)对二期梅毒皮损中梅毒螺旋体(TP)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特异性兔抗人TP多克隆抗体标记的IHC和W-S镀银染色法分别检测25例二期梅毒皮损及对照组15例非TP感染性皮损中的TP。 结果 IHC和W-S法检测二期梅毒皮损中TP的阳性率分别是80.00 %和4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Test,P = 0.046)。IHC检测阳性的20例均可在表皮内查见TP,11例可在真皮中查到TP。TP数量与皮损类型有关,扁平湿疣 > 丘疹 > 斑丘疹 > 斑疹(χ2 = 15.694,P = 0.011)。对照组皮损中均未检出TP。结论 IHC对二期梅毒皮损中TP的检测优于传统W-S镀银染色法,对二期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对TP的准确定位还有助于梅毒皮损形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期梅毒疹形态多种多样,又称万能的模仿者。本文报道1例蛎壳状二期梅毒疹,经皮损活检病理提示梅毒可能,行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给予驱梅治疗后很快痊愈。  相似文献   

3.
一例18岁男性在右侧扁桃体有溃疡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在面部、胸部、腹部及上肢有丘疹。但生殖器则无皮损。梅毒血清常规检查为阳性。颈淋巴结活检显示为典型的梅毒性淋巴结炎。在组织切片中可见螺旋体。故诊断为扁桃体二期梅毒并发颈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4.
梅毒患者及其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目前多用类脂质抗原试验作为筛选试验,而将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作为证实试验。我们于1993年5月~1994年11月通过12例梅毒患者及性伴共24份血清RPR和TPHA的检测,对其在梅毒实验诊断中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病例12对被检者中夫妻11对,男性同性恋1对。首诊12例患者中二期显性梅毒10例,硬下沉1例(梅毒螺旋体阳性),另1树无临床症状因“USR(+)”转入会诊而确诊(RPR+、TPHAI:256O)。性伴12例仅1例有二期梅毒疹,余均无皮损。性伴均在首诊病例确诊后1周内进行血清学检测。试剂RPR试剂为武汉生物…  相似文献   

5.
早期梅毒皮损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形成早期梅毒皮损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用常规病理、银染及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早期梅毒皮损组织中的病理变化、梅毒螺旋体和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一期梅毒硬下疳和二期梅毒的结节、斑块、丘疹、脓疱等皮损中有典型的梅毒组织学结构和梅毒螺旋体,而斑疹损害中无典型的梅毒组织学结构和梅毒螺旋体。硬下疳中Th1型细胞因子表达占优势,二期梅毒患者的结节、斑块、丘疹、脓疱等皮损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视梅毒螺旋体感染时间长短而不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主要见于感染时间较长的皮损,而斑疹中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与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时间无关。结论 二期梅毒斑疹损害可能因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Tp0751蛋白在早期梅毒兔模型中转录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3只新西兰白兔背部剔毛,皮下注入107/ml Tp Nichols Seattle株0.1 ml,共10处,建立早期兔梅毒感染模型。同时于未注射部位行皮肤活检术,切取0.4 cm × 0.4 cm皮肤作为阴性对照。每天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变化情况,测量并记录皮疹大小。每隔3天切取1处注射部位0.4 cm × 0.4 cm皮肤用于Tp0751和Tp0574 mRNA检测。整个实验过程30 d,共行11次皮肤活检。荧光定量PCR连续动态观察兔硬下疳皮损形成过程中Tp0751 mRNA表达的差异。 结果新西兰白兔皮下注入Tp后,背部在第6天出现红色丘疹,到第19天皮疹达最大并出现溃疡,形成硬下疳。第25天,全身陆续出现播散性二期梅毒疹。Tp0574和Tp0751 mRNA水平在早期呈现上升趋势,到第15天达最高峰(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均P < 0.05),其后迅速下降,在第27天有少许上升。标准化的Tp0751 mRNA从第15天起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到第24天达最高峰(P < 0.05)。 结论 标准化Tp0751转录水平在Tp被清除后期出现全身播散性二期梅毒疹前高表达。表明Tp0751蛋白可能参与Tp全身播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6、12、24 h,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梅毒螺旋体刺激后HBMEC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趋化作用。结果 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P<0.05),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脂多糖组相比,梅毒螺旋体组的CXCL6和CXCL8 mRNA表达降低(P<0.05),CXC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培养上清液中CXCL6和CXCL8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均P<0.05),而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CXCL10含量在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梅毒螺旋体组Transwell小室下室中迁移的HL-60细胞数量(A570)均高于另2组(均P<0.05)。结论 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可上调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表达水平,增加CXCL6和CXCL8的分泌,增强HBMEC对HL-60细胞的趋化作用,这可能在神经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期梅毒非生殖器部位少见皮损误诊六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性病患者日趋增多,其中梅毒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而易误诊。我们近来在门诊发现 6例以非生殖器部位少见皮疹为特征的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19~ 55岁;病程 45 d至 6个月; 1例确诊为二期显发梅毒, 5例确诊为二期复发梅毒; 6例患者皮损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均阳性,血清 RPR、 TPHA检查均阳性;除 1例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外,其余 5例患者均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例 1上唇内侧左右排列 4个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浅表溃疡,软骨样硬度,境界清晰,边缘轻度潮红、浸润,溃疡边缘高起,皮损基底平坦…  相似文献   

9.
检索1979-2008年国内有关二期梅毒皮疹的文献;以1994年为界分为两组进行各种疹型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的分析比较.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二期梅毒各种类型皮疹中斑疹、丘疹、斑丘疹、黏膜疹、掌跖梅毒疹及扁平湿疣的发生率前者较后者高,而脓疱疹前者的发生率较后者低,两者间脱发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979-1993年与1994-2008年皮疹类型构成比不同,但两者皮疹类型构成比由大到小的顺序相同,依次为丘疹、斑疹、扁平湿疣、斑丘疹、黏膜疹、脱发、脓疱疹. 近30年来国内二期显性梅毒各种类型皮疹的发生率和总的构成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南苍白螺旋体感染所致的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近年来随着梅毒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以及二期梅毒皮疹形态的多样性和少见皮疹的增多,二期梅毒误诊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诊断时间(从患者首次出现皮肤表现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经过的时间)>1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共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373例,2021年的病例数是2019年的4.06倍;男女性别比为1∶1.49,年龄(54.24 ± 14.04)岁。211例(56.57%)有鱼虾等水产品刺伤史,其中,海鲈鱼刺伤占24.17%(51/211)。327例(87.67%)皮损累及单侧肢体,188例(50.40%)仅累及手或手腕部,258例(69.17%)为多发皮损。有治疗方案信息的341例患者中,105例(30.79%)使用1种抗生素治疗,214例(62.76%)使用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15例(4.40%)使用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8.77%(321/325),诊断时间[M(Q1,Q3)]为5.03(3.00,8.3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OR(95% CI) = 1.95(1.11 ~ 3.41),P = 0.020]、年龄>55岁[OR(95% CI) = 1.82(1.04 ~ 3.18),P = 0.040]、皮损仅累及手、手臂或下肢[OR(95% CI) = 3.48(1.83 ~ 6.61),P<0.001]患者诊断时间>12个月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鱼刺伤是主要的暴露原因;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 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OR = 3.70,95% CI(2.71,5.06),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OR = 3.68,95% CI(2.26,5.98),P < 0.001]、6个月[OR = 3.11,95% CI(2.26,4.27),P < 0.001]及12个月时[OR = 4.35,95% CI(2.81,6.73),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结论 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镇江市不同方式招募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SM)的HIV感染高危性行为差异,为艾滋病的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0年4 - 6月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和社区组织(CBO)两种方式在镇江范围内招募MSM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问卷收集目标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药物滥用、HIV检测史和高危性行为等信息。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不同途径招募的MSM人群之间相关特征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式共招募641例MSM,其中CBO招募442例占68.95%,CDC招募199例占31.05%;CBO招募的MSM中,20岁以下占比(6.56%)显著高于CDC招募方式(1.01%,χ2 = 9.20,P = 0.002);CDC 招募的MSM人群使用卫生专业机构和新型网络媒体接受毒品潜在危害信息宣教的比例分别为7.54% (15例)和16.58%(33例),均显著高于CBO组[3.39%(15例),χ2 = 5.28,P = 0.022;9.50%(42例),χ2 = 6.66,P = 0.010]。CBO招募的MSM群交性行为发生率为25.21%(30例),与女性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47.51%(210例),均显著高于CDC招募组[7.50%(6例),χ2 = 10.13,P = 0.001;27.64%(55例),χ2 = 22.35,P < 0.001],而CBO招募者中异性恋的比例(2.04%,9例)、不清楚性伴HIV感染状态的比例(22.40%,99例)、无保护肛交性行为发生率(39.82%,176例)均显著低于CDC招募的MSM人群[6.53%(13例),χ2 = 8.37,P = 0.004; 39.70%(79例),χ2 = 20.48,P < 0.001;57.29%(114例),χ2 = 16.90,P < 0.001]。 CBO招募的MSM曾经做过HIV检测的比例为74.43%(329例),最近1次HIV检测途径为CDC的比例为23.10%(76例),HIV感染率为5.20%(23例),均显著低于CDC组[80.90%(161例),χ2 = 3.19,P = 0.074;57.14%(92例),χ2 = 99.41,P < 0.001;13.07%(26例),χ2 = 21.85,P < 0.001]。结论 通过CBO和CDC两种方式招募的MSM人群在人口学、行为学上互补,具有一般MSM人群的代表性,应根据人群的不同特点制定艾滋病具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估依奇珠单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银屑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影响依奇珠单抗短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湘雅医院皮肤科收治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银屑病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短期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基线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连续变量以M(Q1,Q3)描述,分类变量以百分比描述。依奇珠单抗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配对McNemar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18例银屑病患者,男94例、女24例,年龄M(Q1,Q3)为43.4(32.5,53.0)岁,以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99/118,83.9%)和重度银屑病(72/105,68.6%)为主,皮损主要位于头皮(59/116,50.9%)。49例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2周后,27例(55.1%)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改善50%(PASI50);治疗4周后,分别有44例(89.8%)、30例(61.2%)、13例(26.5%)、10例(20.4%)达PASI50/75/90/100,且PASI评分[2.1(1.1,7.1)]、体表皮损面积[3.9%(0.5%,14.5%)]、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0(0.0,2.0)]和医生整体评估(PGA)评分[1.0(1.0,3.0)]均显著低于基线各项评分[12.4(8.8,23.2)、22.0%(11.3%,43.4%)、6.0(3.0,11.0)、4.0(3.0,5.0),均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显著影响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ASI75应答率(OR = 0.814,95% CI:0.659 ~ 0.958,P = 0.029)及PGA0/1的患者比例(OR = 0.743,95% CI: 0.562 ~ 0.917,P = 0.017),且基线BSA评分与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GA0/1的患者比例显著相关(OR = 0.924,95% CI:0.870 ~ 0.968,P = 0.003)。结论 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可显著改善银屑病严重程度,且在基线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和体质指数较低的患者中依奇珠单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08 nm准分子激光与高能紫外线治疗进展期局限型白癜风的疗效与安全性,皮肤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区改变。方法 进展期局限型白癜风患者60例203片皮损,每例均有相同解剖部位皮损 ≥ 3片,其中1片作为空白对照,另外 ≥ 2片皮损随机接受308 nm准分子激光(激光组)与高能紫外线(紫外线组)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25次。结果 48例患者169片皮损完成试验。激光组显效率[66.15%(43/65)]高于紫外线组[44.64%(25/56)],χ2 = 8.28,P < 0.01。白癜风活动度2分组显效率[67.69%(44/65)]高于3分组[44.64%(25/56)],χ2 = 6.80,P < 0.01。随访 3个月,未见复发。皮肤共聚焦显微镜下发现,部分皮损边界线内外真表皮交界处炎症细胞增多,治疗后,炎症细胞数量显著减少,部分皮损炎症细胞数量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308 nm准分子激光与高能紫外线治疗进展期局限型白癜风疗效显著,308 nm准分子激光见效更快,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丹毒患者皮肤厚度的变化以评估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抗生素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 - 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丹毒并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系统应用头孢硫脒7 d后加口服甲泼尼龙片(0.4 mg·kg-1·d-1)治疗, 对照组仅接受头孢硫脒治疗。采用高频超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患侧病变最严重处及健侧对应部位表真皮厚度、皮下组织厚度, 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纳入23例丹毒患者, 研究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71.4 ± 11.4)岁;对照组11例, 男7例, 女4例, 年龄(67.4 ± 11.1)岁。治疗前, 研究组患侧表真皮厚度[(0.33 ± 0.12) cm]、皮下组织厚度[(1.08 ± 0.49) cm]与对照组[(0.25 ± 0.09) cm、(0.98 ± 0.46)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83、0.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诱导的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样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2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分别使用卵清蛋白(OVA)、SEB、OVA + SEB联合组及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建立经皮诱导的AD样模型。对模型小鼠AD样皮损进行临床观察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组织病理切片并行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数目、分布及形态,计算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比。结果 分别单独使用OVA、SEB及OVA + SEB联合组经皮诱导模型小鼠AD样局部炎症反应临床表现、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及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均较对照组严重,且OVA + SEB组较OVA及SEB组更为严重(P<0.05)。AD样皮损真皮的肥大细胞数目分别为10.625(3.675)/高倍视野、11.000(4.163)/高倍视野和13.875(8.813)/高倍视野,均较对照组的5.925(2.088)/高倍视野明显增多(P<0.05);SEB组和OVA + SEB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百分比达(71.083 ± 14.519)%和(58.767 ± 16.978)%,高于OVA组(24.050 ± 11.161)%和对照组(23.617 ± 8.132)%(P<0.05)。二元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各组皮损肥大细胞总数与临床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 SEB经皮刺激可诱导小鼠产生AD样皮损,并可加重OVA诱导的小鼠AD样皮损严重程度。肥大细胞增殖、活化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等参与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分析78例婴儿疥疮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儿童医院、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最后确诊的婴儿(年龄 < 6个月)疥疮,分析婴儿疥疮的流行病学特点、皮损特征、治疗情况和误诊原因。结果 共收集78例婴儿疥疮,发病年龄和发病至确诊时间[M(P25,P75)]分别为8.5(7,12)周和4(3.5,5)周。确诊时,45例(57.7%)患儿体重低于正常同性别、同龄儿平均体重的第25百分位水平,40例(47.4%)出现易激怒、急躁变化,68例(87.2%)夜间哭闹及易醒次数增多。秋、冬季发病患儿最多,分别为30例(38.5%)、22例(28.2%),夏季最少[8例(10.3%)]。58例患儿家庭内同时有长期居住人员感染疥疮;12例是既往临时居住成员曾患有疥疮。皮损分布以胸腹部(80.8%)和四肢(76.9%)最常见;皮疹呈多形性,不同时期皮疹同时存在,表现为水肿性红色和非水肿性棕褐色丘疹、水疱、丘疱疹和结节,隧道可呈特征性卵圆形、逗点、线状、匍形和J形。患儿平均诊疗2.48次,48例(61.5%)患儿首诊医疗机构为非皮肤科专科门诊,30例(38.5%)为皮肤专科门诊,曾被误诊为婴儿湿疹、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疮、痱、痒疹、色素性荨麻疹、婴儿肢端脓疱病、单纯疱疹和水痘。给予患儿外用5%硫磺软膏治疗,9例(11.5%)出现皮疹突然加重,20例(25.6%)需要多次治疗。20例(25.6%)需要治疗2 ~ 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4、8周随访,所有患儿无复发。结论 婴儿疥疮皮疹呈多形性,分布广泛,容易误诊;诊断时需要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同时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筛选鉴定并评价梅毒螺旋体(Tp)体内诱生抗原Tp0462的临床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提取Tp Nichols株全基因组,PCR扩增Tp0462,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ET30a(+)?Tp0462,转化至E.coli Rosetta(DE3)菌,大量诱导表达重组蛋白Tp0462并纯化、鉴定。18只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活Tp接种组、紫外线照射灭活Tp接种组和未接种对照组,接种后不同时间点抽血分离血清,用ELISA鉴定Tp0462蛋白的体内诱生性特点。ELISA法(Tp0462?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初筛ELISA试验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试验检测336份临床梅毒患者血清样本,初步评价该蛋白的诊断价值。结果 重组质粒Tp0462?pET30a(+)在E.coli Rosetta(DE3)中最适的表达条件为0.5 mmol/L IPTG,20 ℃,180 rpm摇床诱导培养4 h。活Tp接种组血清Tp0462特异性抗体水平从第2周起呈急剧上升趋势,至5周后趋于平稳,而灭活Tp接种组及未接种对照组血清Tp0462特异性抗体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活Tp接种组Tp0462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灭活Tp接种组及未处理组(P < 0.05),而灭活Tp接种组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56)。活Tp接种组、灭活Tp接种组Tp92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 < 0.05),而活Tp接种组与灭活Tp接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27)。与TPPA相比,Tp0462?ELIS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98.8%,符合率为95.2%,曲线下面积为0.997。Tp0462?ELISA与梅毒初筛ELISA试验的符合率为92.3%,Kappa值为0.846;与RPR试剂盒的符合率为83.9%,Kappa值为0.293。结论 Tp0462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潜在的梅毒诊断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