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和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发生率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糖皮质激素最大用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住院天疱疮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首次住院患者中,82例(45.05%)出现感染,取77例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56.07%),58株对青霉素耐药(96.67%)。182例中,低蛋白血症患者14例,11例发生感染,无低蛋白血症患者168例中69例(41.07%)发生感染。轻度天疱疮患者27例中4例(4.81%)、中度90例中34例(37.7%)、重度65例中42例(67.69%)发生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低蛋白血症患者(OR = 5.559,95% CI 1.053 ~ 29.347,P = 0.043);与轻度天疱疮患者相比,中度(OR = 4.676,95% CI 1.276 ~ 17.123)、重度(OR = 16.529,95% CI 4.183 ~ 65.314)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或 < 0.001)。性别、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天疱疮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145例患者,完全治愈33例,临床治愈67例,好转23例,复发或加重10例,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3例因肺炎、2例因天疱疮加重伴皮肤感染、1例因败血症去世。结论 病情重、低蛋白血症是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细菌感染是天疱疮患者常见的合并症,重症感染是导致天疱疮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中,10例有口唇、口腔黏膜的糜烂或溃疡.11例患者在出现皮损后经CT检查均发现内脏单发肿瘤,其中8例为Castleman病.6例患者出现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所有患者术前曾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例患者肿瘤切除后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联合治疗2~7个月皮肤及黏膜损害治愈,肺部症状缓解.结论 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为副肿瘤性天疱疮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Castleman病是最常见的伴发肿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术后糖皮质激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中,26例(38.2%)发生了GDM。在发生和未发生糖尿病两组患者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起始量(P < 0.05;OR 1.023;95% CI 1.002 ~ 1.044)、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1;OR 1.037;95% CI 1.013 ~ 1.062)、激素治疗时间(P < 0.05;OR 1.143;95% CI 1.028 ~ 1.271)、BMI(P < 0.01;OR 1.265;95% CI 1.080 ~ 1.481)、地塞米松使用(P < 0.01;OR 6.0;95% CI 1.887 ~ 19.076)是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发生GDM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P < 0.05;OR 1.223;95% CI 1.017 ~ 1.471)和日激素最大剂量(P < 0.05;OR 1.037;95% CI 1.009 ~ 1.065)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38.2%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发生了GDM,BMI和日激素最大剂量可能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现状。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1例天疱疮患者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1例)和非骨质疏松组(80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及累积量、免疫抑制剂应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风险,同时分析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 = 0.001,OR = 1.08,95% CI:1.03~1.14)、糖皮质激素累积量(P<0.001,OR = 1.72,95% CI:1.18~2.52)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户外活动(P<0.001,OR = 0.04,95% CI:0.01~0.21)是保护因素。骨质疏松组中13例(61.9%)、非骨质疏松组16例(21.6%)接受了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联合治疗。结论 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易伴发骨质疏松,高龄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是保护因素。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存在不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天疱疮并发感染、影响感染的因素以及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提高天疱疮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51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57.6%发生感染,最常见的为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分型、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相关,其中低蛋白血症还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感染可影响天疱疮的预后,肺部感染为常见的死亡原因。结论积极有效的抗感染对天疱疮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需纠正低蛋白血症,尽可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必要时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本科58例住院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体,分析可能的易感因素。结果有39例发生感染,感染率67.24%;单因素分析显示寻常型天疱疮、口腔受累、病情重、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感染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院感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糖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感染率和院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口腔受累(OR=12.373)、病情重(OR=11.300)、合并糖尿病(OR=17.268)、低蛋白血症(OR=8.699)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情重(OR=8.390)、合并糖尿病(OR=4.109)也是院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天疱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口腔黏膜损害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环磷酰胺的应用没有增加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报告手术联合血浆置换成功治疗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女,16岁.口腔黏膜糜栏3个月,全身出现丘疹及丘疱疹20d,通过影像字、组织病理及免疫学检查,诊断为副肿瘤性天疱疮.给予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和血浆置换联合治疗,行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于术后再行血浆置换,皮损逐渐好转.治疗过程中免疫学指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8.
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男,31岁。因口腔黏膜疼痛性、难治性糜烂6个月,全身皮肤红斑、丘疹,伴脱发1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头部呈虫蚀状及斑片状脱发,口唇及外阴黏膜弥漫性肿胀、糜烂,全身皮肤散在多形性红斑、丘疹,偶见水疱,手、足部可见点状或片状水肿性红斑伴鳞屑。增强CT检查示右肾上腺区肿物,考虑Castleman瘤。外科手术切除一9cm×6cm大肿瘤,组织病理检查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伴局灶钙化;免疫组化CD3(+)、CD20(+)、CD21(+)、CD68(+)。诊断为副肿瘤性天疱疮。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优化天疱疮的处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的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入选患者176例,156例 (88.64%) 皮损分泌物培养出细菌和/或真菌,包括25种细菌和10种真菌,其中104例(66.67%)培养出1种病原体,52例(33.33%)培养出2种及以上病原体。134例(76.14%)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0例、溶血葡萄球菌21例、表皮葡萄球菌16例;66例(37.50%)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24例(13.64%)检出真菌。95例复发患者中89例(93.68%)分泌物培养阳性,81例初发患者中67例(82.72%)分泌物培养阳性,两组阳性率比较,χ2 = 5.22,P < 0.05。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7.26%对万古霉素敏感,97.18%对利奈唑胺敏感,87.14%对利福平敏感。结论 天疱疮患者并发皮肤感染常见,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副肿瘤性天疱疮的I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到2013年间收治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伴随的肿瘤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黏膜损害,以口腔黏膜损害为突出表现,皮损以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损和大疱最常见,最常见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为界面皮炎和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7例患者均为内脏单发肿瘤,其中以Castleman病最常见(n=6),胸腺瘤(n=1)。其中3例死亡,1例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1例因自行停药而死亡,1例手术前死于败血症和严重复杂的多部位感染。手术后存活4例,最长已达5年以上,出现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仍未完全缓解;1例于手术后2年痊愈停药;另2例仍在1:7服泼尼松治疗。结论Castleman病是该组患者最常见的伴发肿瘤,及早发现并切除肿瘤是关键措施,手术前后的正确处理可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检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采集38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同时收集14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采用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测定血清中YKL-40以及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浓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细胞因子差异;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的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采用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YKL-40预测天疱疮严重程度的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YKL-40水平[M(Q1,Q3)][15.22(14.19,15.93)比13.64(13.21,14.63) μg/L,z = -3.88]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2.05(1.49,4.21)比1.57(1.38,1.75) ng/L,z = -2.44]、IL-7[7.45(5.63,11.63)比3.77(2.21,5.97) ng/L,z = -3.26]、IL-8[6.59(3.60,14.73)比4.36(2.96,6.53) ng/L,z = -1.96]、IL-2R-α[509.08(386.36,757.67)比336.44(309.86,458.71) ng/L,z = -2.35]和C5a水平[100.35(78.31,140.84)比72.08(37.23,82.08) ng/L,z = -3.04]均显著升高(P < 0.05)。天疱疮患者YKL-40血清浓度随着皮损面积的减少而逐渐降低(r = 0.63,P < 0.001),且YKL-40与病情严重程度独立相关[P = 0.025,优势比:46.54(95% CI:1.61 ~ 1 347.19)]。YKL-40区分重度和极重度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的AUC为0.783(95% CI:0.613 ~ 0.953)]。结论 血清YKL-40水平与寻常型天疱疮严重程度相关性强,具有预测寻常型天疱疮病情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诊断时间(从患者首次出现皮肤表现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经过的时间)>1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共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373例,2021年的病例数是2019年的4.06倍;男女性别比为1∶1.49,年龄(54.24 ± 14.04)岁。211例(56.57%)有鱼虾等水产品刺伤史,其中,海鲈鱼刺伤占24.17%(51/211)。327例(87.67%)皮损累及单侧肢体,188例(50.40%)仅累及手或手腕部,258例(69.17%)为多发皮损。有治疗方案信息的341例患者中,105例(30.79%)使用1种抗生素治疗,214例(62.76%)使用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15例(4.40%)使用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8.77%(321/325),诊断时间[M(Q1,Q3)]为5.03(3.00,8.3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OR(95% CI) = 1.95(1.11 ~ 3.41),P = 0.020]、年龄>55岁[OR(95% CI) = 1.82(1.04 ~ 3.18),P = 0.040]、皮损仅累及手、手臂或下肢[OR(95% CI) = 3.48(1.83 ~ 6.61),P<0.001]患者诊断时间>12个月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鱼刺伤是主要的暴露原因;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估依奇珠单抗在真实世界中治疗银屑病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影响依奇珠单抗短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湘雅医院皮肤科收治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银屑病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短期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基线特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连续变量以M(Q1,Q3)描述,分类变量以百分比描述。依奇珠单抗治疗前后疾病严重程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配对McNemar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18例银屑病患者,男94例、女24例,年龄M(Q1,Q3)为43.4(32.5,53.0)岁,以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99/118,83.9%)和重度银屑病(72/105,68.6%)为主,皮损主要位于头皮(59/116,50.9%)。49例接受依奇珠单抗治疗2周后,27例(55.1%)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改善50%(PASI50);治疗4周后,分别有44例(89.8%)、30例(61.2%)、13例(26.5%)、10例(20.4%)达PASI50/75/90/100,且PASI评分[2.1(1.1,7.1)]、体表皮损面积[3.9%(0.5%,14.5%)]、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0(0.0,2.0)]和医生整体评估(PGA)评分[1.0(1.0,3.0)]均显著低于基线各项评分[12.4(8.8,23.2)、22.0%(11.3%,43.4%)、6.0(3.0,11.0)、4.0(3.0,5.0),均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显著影响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ASI75应答率(OR = 0.814,95% CI:0.659 ~ 0.958,P = 0.029)及PGA0/1的患者比例(OR = 0.743,95% CI: 0.562 ~ 0.917,P = 0.017),且基线BSA评分与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后PGA0/1的患者比例显著相关(OR = 0.924,95% CI:0.870 ~ 0.968,P = 0.003)。结论 依奇珠单抗治疗4周可显著改善银屑病严重程度,且在基线疾病严重程度较轻和体质指数较低的患者中依奇珠单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丹毒患者皮肤厚度的变化以评估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短期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单用抗生素治疗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 - 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为丹毒并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系统应用头孢硫脒7 d后加口服甲泼尼龙片(0.4 mg·kg-1·d-1)治疗, 对照组仅接受头孢硫脒治疗。采用高频超声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患侧病变最严重处及健侧对应部位表真皮厚度、皮下组织厚度, 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纳入23例丹毒患者, 研究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71.4 ± 11.4)岁;对照组11例, 男7例, 女4例, 年龄(67.4 ± 11.1)岁。治疗前, 研究组患侧表真皮厚度[(0.33 ± 0.12) cm]、皮下组织厚度[(1.08 ± 0.49) cm]与对照组[(0.25 ± 0.09) cm、(0.98 ± 0.46)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83、0.4...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比较微波和黄金微针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8 年 5月至 2019 年 3 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不同程度的腋臭患者116例,分别用miraDry微波仪(56例)和黄金微针(60例)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 经12个月随访,微波组有效率为94.64%(53例),复发率为5.36%(3例);黄金微针组有效率为93.33%(56例),复发率为6.67%(4例),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8,P = 0.767)。但是,微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黄金微针组为6.67%(2例皮肤烫伤和2例瘢痕形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67,P = 0.049)。结论 黄金微针与微波治疗腋臭临床疗效相当,但微波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臭氧、1∶8 000高锰酸钾和1∶5 000高锰酸钾浸浴方案对天疱疮患者皮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期间接受浸浴护理的天疱疮患者, 比较采用臭氧、1∶8 000高锰酸钾和1∶5 000高锰酸钾浸浴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候选变量与患者出院恢复情况是否良好的关系。结果纳入74例天疱疮患者, 年龄52(41, 60)岁[M(Q1, Q3)], 男45例(60.81%)、女29例(39.19%), 原发皮疹面积占体表面积百分比中位数为40%。接受臭氧浸浴32例、1∶8 000高锰酸钾浸浴25例和1∶5 000高锰酸钾浸浴17例, 3组的平均住院时长、平均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性别、皮疹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接受的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浆、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外用抗生素等, 3组间使用以上治疗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臭氧组系统使用抗生素比例低于两...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调查成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瘙痒的流行程度及临床特征,评估瘙痒对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20年1 - 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采用医师评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评估29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瘙痒特征、睡眠及生活质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瘙痒的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29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184例(63.23%),女107例(36.77%),年龄M(Q1,Q3)为37.00(28.00,50.00)岁。258例(88.64%)有瘙痒症状,瘙痒程度以中度多见。皮损严重程度(OR = 1.252,95% CI 1.114 ~ 1.407,P<0.001)是患者瘙痒的主要危险因素。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与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r = 0.65,P<0.001)、5-D′S评分(r = 0.65,P<0.00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r = 0.48,P<0.001)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r = 0.63,P<0.001)均存在正相关,瘙痒严重程度NRS评分与DLQI评分(r = 0.61,P<0.001)和PSQI评分(r = 0.55,P<0.001)存在正相关,5-D′S评分与DLQI评分(r = 0.62,P<0.001)和PSQI评分(r = 0.64,P<0.001)均存在正相关。结论 大部分成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瘙痒;疾病严重程度显著影响患者的瘙痒严重程度,瘙痒对睡眠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单药或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红斑型天疱疮(PE)和疱疹样天疱疮(PH)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初诊、初治方案为米诺环素单独或联合小剂量激素且随访至少6个月的PE和PH患者。收集基线及不同随访时间点患者病情、自身抗体水平变化,分析疾病严重程度、诊断、自身抗体变化趋势及与疗效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完全缓解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严重度和疗法下PF患者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24例汉族患者,包括15例PE和9例PH,男女比例为1.4∶1,中位年龄68.8岁,中位病程为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1.8个月。24例均获得疾病控制,疾病控制时间M(Q1,Q3)为15.9(12,20.1)周。完全缓解23例 (95.8%),完全缓解时间8.7(6.4, 10)个月。米诺环素单药治疗1年完全缓解率(11/13)与联合小剂量激素疗法(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P = 0.692)。随访期间复发2例(8.7%),皆处于疾病控制状态,1例调整剂量后于第38周达完全缓解,另1例换用利妥昔单抗,半年后达到完全缓解。轻中度患者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8,P = 0.599)。3例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例为背部体癣,2例为全身皮肤及牙龈部位色素沉着。结论 米诺环素单药或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轻中度PE或PH疗效显著,且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但该方案的长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患者预后需未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2016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798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三餐后血糖水平,t检验比较类固醇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结果 798例患者中,类固醇糖尿病患者38例,年龄(66.86 ± 13.30)岁,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患者[760例,(39.95 ± 17.01)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86,P < 0.01),但两组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1,P = 0.20)。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伴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类固醇糖尿病组(χ2 = 12.25、19.25、32.69、21.47、16.70,均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糖尿病家族史是类固醇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 < 0.05)。0.50 ~ 0.74、0.75 ~ 0.99、1.00 ~ 1.25 mg·kg?1·d?1激素用量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组之间空腹血糖及三餐后末梢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早餐、午餐及晚餐后末梢血糖分别为(11.50 ± 2.90)、(16.02 ± 5.81)、(16.81 ± 4.52) mmol/L。类固醇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间空腹血糖及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74、9.92,均P < 0.01)。结论 年龄、激素用量、激素使用时间及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肝功能异常等相关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类固醇糖尿病患者血糖主要于午餐后及晚餐后升高,空腹血糖及HbA1c升高不明显是类固醇糖尿病区别于2型糖尿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