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对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及其对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碳酸钙D3片,疗程12个月,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的疼痛评分,相关部位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治疗1年后,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治疗组骨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L2~L4、Neck区骨密度(B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骨形成标志物BALP显著下降(P<0.05),骨吸收标志物β-CTX、DPD/Cr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 C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钙(Ca)、血磷(P)、血清BG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RACP-5b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则升高(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能够有效改善骨痛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降低骨吸收,提高骨密度,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刘福志  张殿尧  吴香萍 《安徽医药》2019,23(6):1230-1233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治疗2型糖尿病(T2DM)骨质疏松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T2DM骨质疏松病人,其中研究组60例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钙尔奇D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的L2、L3、L4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L2、L3、L4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病人的L2、L3、L4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清骨钙素(BGP)、碱性膦酸酶(BAP)、人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5b(TRAP-5b)、血清钙、血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血清BGP、血清钙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病人的BAP、TRAP-5b、NTX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的血清BGP、血清钙分别为(7.82±1.69) ng/mL,(2.40±0.20)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BAP、TRAP-5b、NTX分别为(26.62±3.77) ng/mL、(2.71±0.43)ng/mL、(23.04±1.67)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治疗T2DM骨质疏松病人能有效调节其骨代谢水平、提升病人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江西省全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18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3例。试验组应用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治疗,对照组应用碳酸钙D3联合鲑降钙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标记物水平。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39%,高于对照组的85.54%(χ2=5.936,P=0.015);治疗后,2组腰椎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N骨钙素和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血降钙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股骨颈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1次/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8丸/次,3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腰椎1~4骨质密度(BMD)、全髋关节骨BMD、左侧股骨颈BMD、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07%、9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血清PINP、β-CTX、ALP及BGP水平显著降低,SF-36评分、腰椎1~4 BMD值、全髋关节骨BMD值、左侧股骨颈BMD值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血清PINP、β-CTX、ALP及BGP水平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腰椎1~4 BMD值、全髋关节骨BMD值、左侧股骨颈BMD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增加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腰椎L2-L4和单侧髋部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β-胶原片段(β-CTX)、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D/Cr)、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降钙素(hCT)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BALP、β-CTX、DPD/Cr、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可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疼痛程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仑膦酸组、唑来膦酸组,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仑膦酸组予以阿仑膦酸持续治疗3个月,唑来膦酸组则予以唑来膦酸。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L2~4侧位及右股骨颈骨密度、骨代谢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 唑来膦酸组总有效率高于阿仑膦酸组(95.56%vs. 80.00%,χ2=5.075,P=0.024)。治疗3个月后,2组L2~4侧位及右股骨颈骨密度高于治疗前,且唑来膦酸组高于阿仑膦酸组(P<0.05或P<0.01);2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低于治疗前,骨钙素(OC)、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高于治疗前,且唑来膦酸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阿仑膦酸组(P<0.05或P<0.01);2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唑来膦酸对高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和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TMs)的影响。方法纳入年龄≥80岁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30例,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嚼服,bid;骨化三醇胶丸0.25μg,po,bid。12个月后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1次,并维持原补钙和活性维生素D方案。检测入组时、唑来膦酸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患者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和骨钙素(OC)的水平,同时测量股骨颈、总髋部和腰椎1-4处的BMD。观察应用唑来膦酸72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入组时比较,唑来膦酸治疗前患者血清CTX、PINP和OC水平有所升高,股骨颈、总髋部和腰椎1-4处的BMD有所降低,但大部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唑来膦酸治疗后12个月,患者血清CTX、PINP和OC水平均明显低于入组时和唑来膦酸治疗前(P<0.05或P<0.01),而股骨颈、总髋部和腰椎1-4处的BMD则显著高于入组时和唑来膦酸治疗前(P<0.05或P<0.01)。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能降低高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BTMs水平,并提高BMD。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80例原发性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每日予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外,加用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6、12个月末检测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骨钙素水平,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12个月末,对照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腰椎正位L2-L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BALP、TRACP-5b、CTx和骨钙素水平均下降(P<0.05),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8例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痛、头痛等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发生肾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5 mg每年1次用药能显著增加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代谢指标,疗效优于单纯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9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片,1片/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以100 m L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滴注时间大于15 min,1次/年。两组均连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值,VAS评分,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KP)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0%、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L1~4 BMD、血钙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AKP、VAS评分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碳酸钙D3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和维持BMD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注射用唑来膦酸5 mg对新疆哈萨克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住院期间哈萨克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初次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排除其他骨代谢性疾病或药物影响,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30 min,同时口服碳酸钙D3(钙尔奇)600 mg/d及1α-羟基维生素D3 0.25μg/d;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碳酸钙D3600 mg/d及1α-羟基维生素D3 0.25μg/d,治疗时间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腰椎1-4、股骨颈、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结果排除治疗组中2例患者脱失外,治疗组骨密度增幅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例患者在注射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头痛及流感样症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症治疗后6例患者均在3 d内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5mg可明显提高新疆哈萨克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可耐受,是治疗新疆哈萨克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高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S: first to establish a local normal range for hip and spine bone density in the teenage years. Secondly to determine what factors might affect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this age. METHODS: bone mineral density (DPX absorptiometer) at the hip and spine in a cohort of 138 high school girls; mean age 16.4 yr (SD 0.34). Anthropometric factors, calcium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 and other lifestyle and medical data were documented in each subject. RESULTS: in this group of 16 year old schoolgirls mean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the hip, 1.01 (0.13)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20-25 year old New Zealand females, but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lumbar spine, 1.17 (0.1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ositive correlation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 weight, height,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lcium intake were demonstrated. Weight was clearly the best predictor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variability. Calcium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showed no predictive value at the spine but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at all regions of the femur and particularly at the trochanter. CONCLUSIONS: it appears that peak bone mass can be modified by nutrition and exercise. Adolesc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into regular exercise programmes and to maintain adequate body mass and calcium intak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通过检测血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骨钙素(BGP)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来探讨二磷酸盐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钙剂组40例(仅给予钙剂治疗)、阿仑膦酸钠组40例(在给予钙剂治疗的同时每周口服阿仑磷酸钠1片)。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都用D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值,同时测定空腹血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BGP及IGF-1、IGFBP-3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阿仑膦酸钠组BMD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腰椎为3.08%,左股骨近端5.05%(P〈0.01),其NTX水平下降(P〈0.05),BGP水平升高,而IGF-1、IGFBP-3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钙剂组BMD有下降(P〉0.05),且NTX水平升高,BGP水平下降(P〈0.05),而IGF-1、IGFBP-3均下降(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可明显升高BMD值,降低NTX,增加BGP的水平,并且可能通过提高IGF-1的活性达到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淀素对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法建立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随机将3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胰淀素治疗组、维生素D组,每组8只。12周后行骨密度及血尿生化检查。结果①骨密度:与模型组相比,胰淀素治疗组腰椎骨密度增加35%,股骨骨密度增加17%,其效果优于维生素D;②生化指标:胰淀素治疗组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同时尿羟脯氨酸/肌酐、尿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肌酐、尿钙/肌酐、尿磷/肌酐均普遍降低。结论胰淀素可以有效地阻止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量丢失,不仅可以促进骨形成,同时还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仑膦酸钠(ALN)普通片和肠溶片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的作用。方法:计划入组240例绝经后女性患者,1∶1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ALN普通片和肠溶片联合钙剂治疗6个月,用DEXA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总骨密度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骨钙素(OC)和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的浓度,考察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的变化率和骨代谢标志物OC和血清CTX-Ⅰ的水平变化,评价两制剂的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异。结果:ALN普通片组和肠溶片组骨密度的变化率分别增长(4.03±8.21)%和(4.90±7.41)%,OC分别下降(3.42±7.20)和(4.33±5.54)ng.mL-1,血清CTX-Ⅰ分别下降(0.24±0.33)和(0.26±0.28)ng.mL-1。结论:两种制剂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均有较好效果,同期比较两种制剂对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密度变化率的增长作用及对骨代谢标志物OC和血清CTX-Ⅰ的降低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联合鲑降钙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绝经后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口服维D钙咀嚼片,皮下注射鲑降钙素注射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腰锥的骨密度(BMD)测定,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监测,用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来评价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BMD、VAS评分、ODI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MD增加,ODI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与鲑降钙素联合用药具有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BMD,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阿法骨化醇、碳酸钙联合或不联合阿仑膦酸钠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来我院就诊的32例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口服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碳酸钙)及对照组(口服阿法骨化醇+碳酸钙)。两组共用药治疗1年。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年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如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空腹尿钙/尿肌酐比值(尿Ca/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治疗6个月和1年后,腰椎及髋部BMD改变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BALP、尿Ca/Cr均有下降,BGP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ALP下降、BGP升高更为明显,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阿法骨化醇和钙剂能更好地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降低骨折风险,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阿法骨化醇和钙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raves眼病(GO)患者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收治的60例GO患者为GO组,其中分为轻度GO组18例,重度GO组42例.另设同期于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40例).测定3组骨代谢指标[钙离子(Ca2+)、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及第2~4腰椎(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结果 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度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较轻度GO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组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重度GO组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较轻度GO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与BMD具有负相关性(P<0.05).GO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度GO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轻度GO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O能够导致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积极筛查骨代谢指标和BMD对于防治GO、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EM组)、青霉胺联合甲氨蝶呤(PM组)、青霉胺、甲氨蝶呤联合阿仑膦酸钠(PMA组)治疗方案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放射学、骨密度(BMD)变化的疗效,并评估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对RA患者骨丢失评价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配对、开放性研究,90例活动性RA患者配对进入3个治疗组。在治疗第0,12,24周收集临床指标并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第0,24周进行双手、腕X线摄片及BMD检测。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24周后,EM组Sharp评分进展显著小于PM和PMA组(P<0.01);PMA组腰椎BMD值增加(P<0.05);EM组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ⅠCTP)下降值大于PM和PMA组(P<0.05),EM组和PMA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的下降值大于PM组(P<0.05),PMA组的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区)β降解产物(β-CTX)下降值大于EM和PM组(P<0.01),EM组骨钙素(BGP)上升,较PM、PMA组BG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基线ⅠCTP值与健康评估问卷(HAQ)、疾病活动指数(DAS)28、Sharp评分呈正相关,TRACP-5b、β-CTX值与腰椎BMD值呈负相关。治疗后ⅠCTP、TRACP-5b的变化值与Sharp评分变化值呈正相关,BGP变化值与Sharp评分变化值呈负相关,β-CTX变化值与BMD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 rhTNFR:Fc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可延缓RA患者关节放射学进展。阿仑膦酸钠可增加腰椎BMD,但不能阻止关节放射学进展。血清骨代谢标志物与Sharp评分、BMD相关,可反映RA患者局部或全身骨丢失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对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本院诊治的12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入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化三醇、钙剂治疗,唑来膦酸组患者同时接受唑来膦酸5 mg/年静脉注射,替勃龙组患者接受替勃龙2.5 mg/d,口服。用药后2年比较两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变化、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2年腰椎L1-L4和髋部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均显著增加(P〈0.05),唑来膦酸组L1-L4骨密度增加显著优于替勃龙组(P〈0.05);治疗后两组CTX及BALP均显著下降,唑来膦酸组CTX显著低于替勃龙组(P〈0.05);唑来膦酸组与替勃龙组新发骨折发生率分别为4.5%和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替勃龙组为11.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与替勃龙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唑来膦酸组腰椎骨质密度增加更为显著,患者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