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外用凯普斯泰冷敷凝胶治疗成人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集80例成人轻中度AD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外涂凯普斯泰冷敷凝胶,对照组外涂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3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4周随访,根据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视觉模拟标尺法(VAS)、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等评价疗效,记录不良事件。主要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结果 AD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52.71 ± 16.7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EASI评分、VAS评分、IG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4/40)、57.50%(23/4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5.00%(6/40)、52.50%(21/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4周,试验组有效率82.50%(33/4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0%(23/40, P < 0.05)。治疗1、2、4周时,试验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U = 1 253.00、1 121.00、1 091.50,均P < 0.05)。两组均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凯普斯泰冷敷凝胶治疗成人轻中度AD安全、有效,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外用凯普斯泰冷敷凝胶治疗成人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集80例成人轻中度AD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外涂凯普斯泰冷敷凝胶,对照组外涂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3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4周随访,根据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视觉模拟标尺法(VAS)、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等评价疗效,记录不良事件。主要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 AD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52.71 ± 16.71)岁。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EASI评分、VAS评分、IG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1、2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4/40)、57.50%(23/4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5.00%(6/40)、52.50%(21/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4周,试验组有效率82.50%(33/4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0%(23/40,P < 0.05)。治疗1、2、4周时,试验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U = 1 253.00、1 121.00、1 091.50,均P < 0.05)。两组均无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凯普斯泰冷敷凝胶治疗成人轻中度AD安全、有效,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曲尼司特和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第1~3周访视1次,连续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SCORAD,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炎症性皮损范围指数、瘙痒的视觉模拟评分及影响睡眠评分等。结果共14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曲尼司特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72例)参加本研究,其中139例(曲尼司特治疗组70例,安慰剂对照组69例)纳入疗效可评估分析集(FAS)。研究结束根据SCORAD下降进行评价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43%和24.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用药2、3、4周后,SCORAD评分、瘙痒的视觉模拟评分及影响睡眠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少数患者出现胸闷、嗜睡等现象。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45%和1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联合重庆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以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为阳性对照,入组特应性皮炎患儿120例,试验组61例,对照组59例。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后1周、2周及3周时有效率、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婴儿生活质量调查量表(IDQOL)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有效率比较采用可信区间法进行非劣效检验,比较试验组是否非劣效于对照组;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与入组时基础值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若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无序分类资料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治疗第1周、2周及3周时(全分析集),试验组分别为有效46例(86.79%)、49例(92.45%)及51例(96.23%),对照组分别为36例(83.72%)、35例(81.40%)及41例(95.35%),经非劣效分析(非劣效界值为-0.15),试验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试验组基线、1周、2周及3周时EASI评分分别为4.57 ± 3.19、0.72 ± 0.89、0.45 ± 0.87、0.18 ± 0.40,对照组分别为4.50 ± 3.29、1.03 ± 1.81、0.62 ± 0.85及0.28 ± 0.82,经配对秩和检验,两组组内治疗后EASI值均低于基线,试验组 T值分别为-715.5、-9.4、-715.5,对照组分别为-437.5、-473.0、-472.0,均 P < 0.001;经秩和检验,各观察点两组间EAS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经配对秩和检验,治疗后试验组IDQOL评分与基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两组间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12例(19.7%)、对照组10例(1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 0.029, P > 0.05)。 结论 0.05%地奈德乳膏治疗轻中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疗效相当,可为轻中度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患儿治疗选择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赋形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或赋形剂,每日2次,疗程4周,于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第1、2、4周各访视1次。主要疗效指标为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湿疹面积与严重度指数(EASI)、瘙痒程度评分及受试者胪理者主观评分等。结果7个中心共有336例儿童和成人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纳入意向治疗分析(ITT)。治疗结束时,1%吡美莫司乳膏组总体评估的治疗成功率为31.55%,明显高于赋形剂组的18.45%(P=0.0046)。其他疗效指标在治疗后第1、2.4周1%吡美莫司乳膏组均明显优于赋形剂组(P〈0.05)。1%吡美莫司乳膏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赋形剂组为24.40%,主要表现为红斑,红斑加重、疼痛、瘙痒,瘙痒加重、烧灼感和毛囊炎等。结论1%吡美莫司乳膏对治疗儿童和成人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基础上单用地奈德乳膏或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108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接受地奈德乳膏治疗,早晚各1次,晚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4.4~8.8)mg;治疗组56例应用地奈德乳膏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早晚...  相似文献   

7.
儿童特应性皮炎3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皮肤疾病。因反复发作、剧烈瘙痒而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笔者对312例儿童AD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段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了156例儿童AD临床资料,并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79%AD患儿于出生后1年内发病。1岁以内组和1~2岁组皮损主要表现为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样损害,好发于头面部及四肢伸侧;3~6岁组和7岁以上组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苔藓样斑块样皮损,好发于四肢屈侧,并常累及肘窝和窝。AD患儿中寻常型鱼鳞病、白色糠疹和毛周角化症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干皮症、面部苍白、耳下裂纹和弥漫性头皮屑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AD的皮损形态及好发部位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明显变化。干皮症、面部苍白、耳下裂纹和弥漫性头皮屑在儿童AD的诊断中可能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卤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7月-2004年2月我们采用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用于治疗轻、中度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方法,共入组AD患儿8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周)+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4周);对照组40例,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周)+不含类人胶原蛋白的敷料基质(4周),评估基线、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时两组患儿皮肤干燥程度、皮肤屏障功能改善情况、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全分析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患儿经治疗后皮肤干燥程度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基线(38例)及治疗第4周(37例)时皮肤干燥程度值分别为1.29±0.46和0.27±0.45,对照组基线(39例)及治疗第4周(37例)时皮肤干燥程度值分别为1.28±0.46和0.81±0.46;两组间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2)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皮肤屏障功能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在基线(28例)及治疗第4周(27例)时,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分别为19.13±3....  相似文献   

11.
大约1/3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存在食物过敏,但食物过敏是否会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患儿的湿疹样皮损仍存在争议.食物过敏可以诱发特应性皮炎患儿的两种反应,非湿疹样反应和湿疹样反应.前者为IgE介导,诊断相对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下借助病史、皮肤点刺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等即可明确诊断.后者为细胞介导,诊断必须借助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如果没有条件做食物激发试验时,也可以借助诊断性的饮食回避来明确可疑过敏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标准诊断结果差异.方法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采用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深圳市1~7岁儿童AD的患病情况.结果 共纳入1 504名儿童,其中男716例、女788例.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为标准,AD总患病率为11.84%(178例),男性患病率为11.73%(84例),女性为11.93% (94例).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基于Williams诊断标准,AD总患病率为3.92%(59例),男性患病率为4.05%(29例),女性为3.81%(30例).早产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x2=5.43,P< 0.05).结论 深圳市1~7岁儿童AD患病率明显上升,早产是AD的危险因素;以有经验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断作为标准可以减少AD漏诊.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Atopic dermatitis is the most common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in childhood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especially severe cases or those that are recalcitrant to treatments. Sensitization to allergen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s a factor associated with cases of recalcitrant atopic dermatiti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llergens,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s essential. In Brazil, there are no studies on sensitization to allergens found in patch tests with pediatric batteries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ObjectivesTo verify the main sensitizing agents, the prevalence of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nd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MethodsCross-sec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in patients between 4 and 18 years of age, with recalcitrant atopic dermatitis, treated at the Sanitary Derm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 (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atch tests with a battery of pediatric allergens.ResultsThe prevalence of sensitization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n the evaluated patients was 37.07% (20/54) and 27.7% (15/54), respectively. The most frequent allergens were: nickel sulfate (16.7%), disperse blue (5.6%), and fragrance mix I (5.6%). Nickel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emale sex (p = 0.019).Study limitationsSample size and selection, absence of a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A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recalcitrant atopic dermatitis may be sensitized to different allergens and may even have develope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Recognizing this context is important in the preventi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临床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近10余年来,成人期(≥15岁)特应性皮炎(AD)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90年代中期(A组)和80年代初期(B组)成人期AD共323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的皮疹形态均以湿疹型和苔藓样型为主的皮损较多见,痒疹型较少(A组4.9%,B组2.5%).A组湿疹型(49.4%)比苔藓样型(45.7%)稍多;B组湿疹型(39.1%)少于苔藓样型(58.4%).两组的皮疹分布较多表现在四肢,且皮疹范围<体表面积25%者为多.两组在皮损形态、分布和范围等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近10余年中,成人期AD的临床表现虽无显著改变,病情大多较轻,但对湿疹型患者的增加趋势需引起注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防止AD病情加重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湿包裹治疗13例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湿包裹疗法(WWT)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重度AD患儿(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SCORAD>50分)13例,每日接受WWT,共治疗3~5d,评估治疗前后患儿SCORAD评分及VAS评分改善情况.选取其中3例患儿双侧肢体对称皮损进行WWT与传统治疗的对比观察,比较治疗3d后双侧局部皮损严重度评分.结果 13例患儿治疗前SCORAD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60.2±9.7和7.3±1.8,WWT治疗3~5d后,分别降至24.7±5.8和2.4±1.0,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8、9.385,均P< 0.001);12例患儿SCORAD改善率达50%以上.3例患儿双侧皮损治疗3d后,WWT侧皮损严重度评分低于对照侧(t=7.0,P< 0.05).WWT不良反应轻微,3例患儿主诉治疗过程中潮湿引起不适感.结论 WWT治疗儿童重度AD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效果优于传统单纯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了解我国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 6~ 20岁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共涉及 11个省市的 22个调查点,人口总数 78 586人。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 548例,其中男 347例,女 201例,总标化患病率为 0.69%,男性标化患病率为 0.84%,女性标化患病率为 0.5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城市标化患病率为 1.10%,农村为 0.73%,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南、中、北部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经标化后,分别为 0.31%、 0.79%和 0.56%,三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经相关分析, r=- 0.78, P< 0.05。结论 1998年 11、 12月我国 22个调查点 6~ 20岁年龄段中小学生特应性皮炎的时点患病率经标化后,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且患病率与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35例,以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粪便,提取总DNA后,PCR扩增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丰度差异。选择两组丰度排名前15的门、属、种分别比较物种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组成。在菌门水平,AD组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丰度分别为29.16% ± 19.96%、39.06% ± 15.98%( P = 0.042),梭杆菌门分别为0.06% ± 0.17%、0.50% ± 1.71%( P = 0.041);在菌属水平,两组拟杆菌属丰度分别为23.77% ± 18.08%、33.1% ± 15.75%( P = 0.029);在菌种水平,丰度排名前15的菌种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及菌群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