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全肠外营养(TPN)液医嘱调配准确率。方法 PIVAS通过成立品管圈(QCC)小组,按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目标、明确主要原因、制订和实施对策4个标准化步骤进行QCC活动。统计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TPN液医嘱调配差错率,并制订改进措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TPN液医嘱调配差错率。结果 QCC活动后(2021年6月至9月),TPN液医嘱调配差错率为2.01%,显著低于活动前的3.65%(P <0.05);QCC组员的品管手法、和谐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性、自信心、沟通协调、责任心的平均得分,分别由活动前的2.14,3.14,3.14,3.14,3.14,3.14,3.57分升至活动后的4.00,4.86,4.00,4.57,4.00,4.14,4.14分。结论 QCC活动可明显提升TPN液调配准确率,并形成标准化的有效措施,保障TPN液调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黄春燕  李轶 《抗感染药学》2019,16(4):595-599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降低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调剂差错的成效,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QCC手法,收集数据并分析差错类型及原因,通过计划(Plan)、实施(Do)、确认(Check)和处置(Action)等一系列活动步骤,比较活动前后发生调剂差错数据差异,计算活动后改善的幅度。结果:通过QCC活动的开展,调剂差错由原先的63件/月降至27件/月,目标达成率为133.33%,提高了各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完善了PIVAS的操作规程。结论:通过开展QCC活动,形成了标准化操作规程,降低了调配差错,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洪峰  范秀英 《海峡药学》2016,(11):274-277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排药环节进行优化,降低排药差错率,提高工作质量,保证输液安全.方法 2013年4月PIVAS成立品管圈,并确定降低排药差错率为主题,分析PIVAS排药差错的原因,按品管圈实施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和改善措施.结果 PIVAS排药差错率由活动前的0.12%改善到活动后的0.0512%,达成率88.9%.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PIVAS排药差错率,还提高了科室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以及发现和解决PIVAS内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发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控制,以减少差错。方法我院PIVAS通过设计药品批号的目视标识、物品定位标识、规章制度壁挂式,按类别、分步骤医嘱审核,细化批次调整,并设计高危药品成品输液标识、非整支用量标识、退药标识,细化药品管理以及采取信息化交互手段等举措,以提高工作质量。比较实施细节化控制前(2014年7-12月)与实施细节化控制后(2015年1-6月)调配差错率的变化,评价相关措施的成效。结果 PIVAS工作中细节化的控制,使差错率由实施前的0.497/10 000降低到实施后的0.128/10 000。结论关注PIVAS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可以优化PIVAS工作中某些环节,降低调配差错率,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8,(5):595-598
目的:提升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调剂差错,促进患者用药安全。方法:运用品管圈方法对我院PIVAS进行质量管理,以"降低冲配药品调剂内差率"为主题,分析调剂差错发生原因,确定改善重点;制订改进方案,通过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管理确定有效对策;比较活动前(2016年2月)及活动后(2016年8月)的有形成果(调剂差错率)及无形成果,评价活动效果。结果:制订并实施了包括统一排班、引进PIVAS MATE流程管理软件、人员全岗培训、加强退药管理及目视管理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为调剂差错率由活动前的1.81‰下降为0.53‰、目标达成率达108.47%、目标进步率为70.72%;无形成果包括优化了药品调剂的工作流程,使退药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标准化,增进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合作意识、凝聚力等;另获得一项避光储药盒的实用新型专利。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有效提升PIVAS工作流程中的管理质量,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符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工作要求的药品调剂模式。方法对比传统药品调剂模式与批次药品调剂模式在排药差错率、排药秩序、报损率、工作质量、耗材成本等方面的差别。结果批次药品调剂模式在降低排药差错率、规范排药秩序、降低报损率、提高工作质量、降低耗材成本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结论批次药品调剂模式优势显著,适用于任何规模的PIVAS,是值得推广的PIVAS新型药品调剂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34):4839-4842
目的:探讨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的自动化智能建设及效果。方法:介绍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的主要情况,收集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前(2016年7-9月)、后(2016年10-12月)相关工作环节的用时和差错率,评价建设效果。结果:我院在PIVAS的摆药、贴签、分拣以及配送环节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建设,并进行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建设。自动化智能建设后,每张医嘱摆药用时由建设前的(6.78±0.87)s缩短至(2.65±0.71)s,贴签用时由(3.24±0.71)s缩短至(1.41±0.55)s,分拣每袋输液成品用时由(13.37±2.84)s缩短至(5.33±1.72)s,配送相同数量的输液用时由(35.64±4.33)min缩短至(18.12±3.57)min(P<0.05);摆药差错率由(2.35±0.59)‰降至(0.26±0.21)‰,贴签差错率由(1.51±0.45)‰降至(0.22±0.10)‰,分错病区差错率由(3.47±1.02)‰降至(0.17±0.10)‰,配送差错率由(1.33±0.55)‰降至(0.13±0.11)‰(P<0.05)。结论:我院PIVAS自动化智能建设后工作效率提高、差错率降低,降低了潜在的用药风险,提升了PIVAS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13):1805-1809
目的: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质量控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从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的建立、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及质量控制效果3个方面介绍我院PIVAS质量控制的管理及成效。结果:通过对审方、调配、感控、设备、药品、耗材、卫生7大方面的各项指标每月检查1次并召开1次质量控制点评会,对不合格指标和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我院PIVAS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质量控制指标合格率由2016年1月的84%上升到了同年6月的90%,同期差错率由0.579‰降低到0.099‰。结论:通过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对PIVAS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可有效规范各岗位工作流程、减少配制差错、保障药品配制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1):90-92
目的:探索妇幼专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通过成立PIVAS质量管理小组、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提高药品账物相符率、运用六西格玛方法改进流程缺陷、优化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等方法对我院PIVAS工作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并评价改进活动开展后1年内的成效。结果:与第一季度相比,第四季度药品账物相符率提高了3.03%(由96.97%升至100%),药品损耗率降低0.097%(由0.19%降至0.093%),缺陷医嘱发生率下降0.5%(由1 811/67 840降至1 635/75 243),改进2项缺陷流程,内差发生率降低0.25%(由217件降为51件),病区满意度提高5分(由89分升至94分),每份输液平均调配时间缩短10 s(由104 s缩至94 s);无形成果评价指标各项圈能力均为正向。结论:在PIVAS实施各环节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出现摆药差错的情况及原因,对各工作环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标签安排及摆药复核措施,降低摆药差错率,提高PIVAS药品调配质量。方法:将2016年1-12月未实行分类安排医嘱标签出现的摆药差错和2017年1-12月分类安排医嘱标签出现的摆药差错作为对照比较,通过改进前后的摆药差错率降低比例,评价相关措施的效果。结果:实施后摆药差错率由0.032‰下降到0.004‰,降幅达86.67%。摆药人员由原来的8人减到4人。结论:分类安排医嘱标签,既减少了摆药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减少了摆药差错发生率,又保障了药品调配质量,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PIVAS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减少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差错类型及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并实施;对比活动前、后某时间段内平均每周差错件数,计算目标达标率,对照效果进行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结果:差错的主要类型有药品发放数量、品项、批次份数、冲配错误,为此采取对实习生、新进人员、参与冲配的护士的上岗培训,申请专人负责拆药,调整药师岗位工作职责,开展目视管理,改进计算机工作程序等措施,使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由活动前的平均每周71.46件减少到平均每周23.38件,目标达标率为139.32%。同时,药师的责任心、自信心得到提升。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减少了静脉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差错,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王迪  张永凯  刘巍  李沁园 《中国药事》2018,32(5):668-674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品盘点不准确率,从而提升医院药事管理水平,保障医疗活动顺利开展。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以"降低药品盘点不准确率"为主题,遵循PDCA循环的十大步骤,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PIVAS药品盘点不准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评价活动前后的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结果:PIVAS药品盘点的不准确率由活动前的15.19%降低至改善活动后的7.64%,进步率为50.75%;圈员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荣誉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推行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我院PIVAS药品盘点不准确率,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应当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3.
朱伟梁  丁禄霞  李莉  蒋鹏 《中国药房》2012,(13):1190-1192
目的:降低医院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方法:以"降低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为主题,在我院门诊药房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拟定了几方面的对策,如配方人员仔细核对打印标签,药品调配后摆放整齐;对同一成分不同规格、包装非常类似的2种药品,用其他品种的药品隔开,并贴上醒目图标等。有形成果方面,与改善前比较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下降62.9%(29.25件vs.10.85件),目标达标率120.66%;无形成果方面,员工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心等方面的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升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QCC)对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漏审不合理医嘱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医院PIVAS 3000份医嘱为管理前组,另抽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开展品管圈活动后3000份医嘱为管理后组,对其中的不合理医嘱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医嘱中不合理医嘱发生的原因及其发生率差异;以及比较两组医嘱中QCC开展前后PIVAS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评分值的差异。结果:管理前组3000份医嘱中,其中563份医嘱存在不合理用药,其类型为给药频次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给药浓度不合理等,其不合理发生率为18.77%;管理后组3000份医嘱中,仅有67份医嘱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医嘱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其发生率仅为2.23%;管理后组显著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PIVAS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积极性和团队精神的评分值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QCC对减少PIVAS漏审不合理医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充分发挥了PIVAS工作人员的团队责任性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罗焕华  曹侠  俞淑文  郝婕 《中国药事》2018,32(10):1423-1429
目的:通过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难溶性粉针剂的总配置时间,减少医疗纠纷,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同时,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团队协作氛围。方法:在原有3期品管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挑战性更高的课题研究型品管圈(亦被称为“创新型”QC小组,是建立在成熟品管理念和新品管手法基础上,主要针对新的、无既往经验的工作,通过探讨对策和手段,创造出新的工作方法,达成新的期望值),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结果:PIVAS难溶性粉针剂的调配时间由改善前的5.2 h/600支,降低至改善后的2.1 h/600支,提高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增强了存在感和荣誉感。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缩短了难溶性粉针剂的调配时间,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主动改变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有效提高静脉药物合理使用及配置安全的方式方法,积极构建临床医嘱审核、药品调剂及配置安全信息体系,以保证静配中心配置成品液质量安全可靠,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依托医院静配中心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开发具有自身特色,适应日常工作流程,且易于加强关键工作环节质量控制的功能模块;对系统改造前(2014年1月至6月)及改造后(2015年1月至6月),静配中心主要质控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静配中心一级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医嘱审核错误发生率、药品调剂差错率、仓内液体误配率均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静配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完善,有效降低了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升了静脉药物配置工作各环节的准确性,对临床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保障患者安全用药。方法:分析造成门诊药房调配差错的原因,采用品管圈方法拟定对策,评估对策实施的效果。结果:针对药品调配差错多为数量发错和品种发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了电子处方单上增设剂型警示标签和定位码,对工作区域内药架整理进行岗位划分,制作培训手册、对轮转人员等进行岗前培训,重新设计统一药品标识等对策。活动后,调剂差错率由每周0.82%降为0.17%,圈员在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门诊药房日常的药品调配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和高效,降低了调配差错率。  相似文献   

18.
杨莹菲 《中国药事》2017,31(9):1078-108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药房药品调剂差错率的作用。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以"降低我院综合药房调剂差错"为主题,按照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全员参与此次品管圈活动,针对容易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拟定对策。取得的有形成果:综合药房调剂差错件数由改善前的11件/周,降低至改善后的4件/周,降低率为63.6%;无形成果:药师在实施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均有所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差错、保障医疗安全效果显著;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药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强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管理,深化药学服务,营造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青年药师参与质量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方法:将品管圈模式引入部门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部差错由30.25件/周降低到16.00件/周,同时青年药师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工作效率、凝聚力、工作积极性、品管手法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部差错,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有效,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运用品管圈降低静脉药物调配中的残留药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静脉药物混合调配过程中的残留药量,提高药品利用率,保证患者输液浓度的精准度。方法:运用品管圈手法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法,建立静脉药物调配残留量限度标准,分析药量残留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评价效果等。结果:溶媒体积、溶解程度和残留体积是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制订了针对每种药品分别设计调配方案及针对残留量大的调配人员进行提醒、培训等措施。通过本次活动,有形成果(即PIVAS指定药品调配后的残留量)及无形成果均较显著,目标达标率为118%。结论:品管圈活动中采取的措施切实可行,药物残留量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对静脉药物调配操作的进一步规范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