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和法”范畴,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各种调肝、理脾以及二者的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肝脾失调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临床常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教授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运用调肝理脾法治疗脾胃病时,善用对药,用药精简轻灵,屡有卓效。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且具有一定癌变倾向。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肝理脾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协调肝脾功能,运用调肝、理脾方法及相互配伍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8.
小儿厌食症是以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儿科常见疾病。隆红艳教授提出治疗该病须从肝、脾出发,以运脾为主,疏肝为辅,药物口服与针刺疗法内外同治,疗效明显。该文介绍隆红艳教授以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周怡驰  胡世平  晏军  冉云  李玲 《新中医》2021,53(14):186-189
近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肝轴参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胡世平教授将肠-肝轴和中医肝病实脾理论相结合,探讨脂肪肝的中医发病机理与治疗,指出脂肪肝主要责之肝脾同病,以脾虚调节脂代谢失常为本,肠道菌群失衡属脾虚的微观表现,肠-肝轴或为肝脾同病的病理基础;肝病实脾理论指导脂肪肝治疗的核心在于调脾,其机理或通过调节肠-肝轴,促进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和肝功能,以延缓、阻止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邓博文  李峥  李媛  赵建更 《光明中医》2023,(9):1670-1673
慢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疾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胆瘅”的范畴,病位在胆,与肝脾密切相关,赵建更主任医师基于肝脾同调理论,临床中选用柴平汤以治疗慢性胆囊炎。柴平汤能疏肝健脾,培土达木,使气机调畅,肝脾相和,临床中颇有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学习,获益匪浅,故通过此文探讨柴平汤“肝脾同调”理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机制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病情发展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吕文良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与饮食、情志、劳逸相关,基本病机为肝脾不调,气血失和,痰、湿、浊、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并从“肝脾一体”角度提出三条治则:疏肝理脾,首重益气;祛湿化浊,调气和血;灵活取舍,病证结合。注重个体化综合诊疗,重视患者自身生活方式对本病的影响,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肝脾不调”,即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于协调、不能相理相助,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重要病机。基于此病机的肝病实脾、肝脾同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免疫、减轻炎症损伤等多个方面。近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和谐与否对肝病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是ACLF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而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脾脏功能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则受肝脏疏泄的调控。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平衡可视为肝脾功能协调的体现,二者关系失衡则提示机体正处于肝脾不调的状态。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角度探讨ACLF“肝脾不调”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对于阐释“肝脾不调”的病机实质及拓宽ACLF防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脏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其晚期肝硬化腹水系中医四大难症之一,病机与肝脾肾密不可分,本文从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与肝脾肾受损相关,阐述关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症状的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在临床疗效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慢性湿疹为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又称其为“湿疮”“浸淫疮”。贾颖老师从事临床及科研数十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该病是肝脾肾三脏同病,而重在肝脾,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临证治疗中以调肝调脾为主、调肾固本为辅,三脏同调,强调健脾疏肝是医治慢性湿疹的关键,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52-53
实脾法是根据肝脾相关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基于肝脾相关理论并综合诸多医家对实脾法的认识,作者认为实脾法应包括益气补脾、清热化湿、芳香运脾三个方面,该认识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临床善于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其原则是“肝脾同治、调节升降、不忘补肾”。洪师在临诊中以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目的,立足于“虚则补脾肾,实则调肝胃”,宗“开膏方既辨病又辨体质”“膏方药物以平为期”思想,为中医同道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脾胃病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肝病实脾"的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病实脾”之说,是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演变而来,是肝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对“肝病实脾”之论深加研究,对认识肝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意义甚大。“肝病实脾”之机理1·肝(胆)与脾(胃)的关系1·1经络方面足厥阴肝经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