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痛患者踝臂指教(ABI)的短期影响,探讨踝臂指数(AB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66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ABI值治疗前(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治疗前后(P<0.0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ABI对冠心病有一定得预测价值,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踝臂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伴有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给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PWV、AB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压、PW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BI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PWV,增加ABI。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20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4例、对照组9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试验组给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1.2 g,口服,每天3次。连续用药12周。检测两组患者血压、ABI、hs-CRP、Hcy的变化及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AB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ABI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hs-CRP、Hcy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hs-CRP、Hcy水平,改善其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予缬沙坦80 ~ 160 mg·d-1,对照组予氢氯噻嗪50~100 mg·d-1,均口服.如果血压下降不达标(≤140/90 mmHg),则两组均加用美托洛尔(25 mg·d-1).在治疗前及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PWV自动测定系统检测血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结果: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ba-PWV、ABI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ba-PWV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ABI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结论:缬沙坦较氢氯噻嗪在同等降低血压水平的基础上可以明显改善其动脉弹性,这种改善作用可能与降压之外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臂踝指数(BAI)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与中医脉象的关系。方法收集体检者244例,排除下肢动脉有闭塞者12例,根据baPWV分为正常组(87例)、轻度硬化组(63例)和硬化组(82例),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双侧的baPWV及BAI,同时记录体检者年龄、病史、血压、血脂、体质指数和脉象,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动脉弹性的因素及与中医脉象的相关性。结果 3组体检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随着baPWV值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及体质指数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PWV影响因素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BAI影响因素为年龄、糖尿病史(P<0.05)。反映动脉硬度由弱到强的脉象(弱脉组、平脉组、弦脉组)双侧baPWV均逐渐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脉管的粗细相关的脉象(细脉组、平脉组)双侧BAI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baPWV、BAI与脉象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法治疗气虚体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抚顺市中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气虚质的气虚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例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的方法,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服中药,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压、症候疗效、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及踝臂指数(ABI)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血压控制情况、症候疗效、ba PWV及AB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补中益气法调治气虚体质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冠心病(痰浊证)患者中医证候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无相关性,为冠心病痰浊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积累经验.方法 冠心病(痰浊证)患者120例,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高低,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及低分组,每组各40例,同时测量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随着痰浊证中医证候积分的增加,baPWV、ABI及IMT呈上升趋势,中分组大于低分组同时低于高分组(P< 0.05或P<0.01).中医证侯积分与baPWV及IMT存在正相关.结论 baPWV、IMT可以作为评估痰浊证程度轻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无创检测来观察氟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治疗价值。方法15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氟伐他汀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臂血压指数(ABI)、上臂-脚踝间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观察组在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ABI明显提高,脉搏没导速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前瞻性研究吸烟与颈动脉硬化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臂踝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 将2739例受检者分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测定2组血脂、血糖、餐后血糖、体质量指数、中心动脉压、血压、PWV、ABI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并进行相关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吸烟组与不吸烟组年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ABI、AIP 75%、中心动脉舒张压及舒张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吸烟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P均〈0.01);而ABI、PWV吸烟组略高于不吸烟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吸烟与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呈正相关,与ABI呈负相关,与PWV不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收缩压、斑块及年龄是IMT、baPWV及ABI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LDL-C也是IMT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baPWV与ABI互为因果,但与吸烟不直接相关.结论 吸烟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吸烟者来说,尽早进行颈动脉IMT等指标检查,可能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软胶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靶器官损害、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及血管超负荷指数(VOI)的影响。方法将1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及对照组95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疗程为1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靶器官损害相关指标、早期靶器官损害发生情况,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CAVI、ABI、VOI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中发生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肾功能损害、颈动脉增厚、脑损害以及靶器官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CAVI、VOI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ABI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CAVI、ABI及VOI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甘酸缓急中药组方治疗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压变异性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治的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60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必要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叶酸片治疗,联合组60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诊室血压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60/60),诊室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8.3%(59/60),西药组分别为78.3%(47/60)和90.0%(54/60),联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2组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酸缓急中药能够更好地改善肝阳上亢型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可更明显降低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焦虑症肝郁化火型患者中,解郁平肝汤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江西省宜黄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焦虑症肝郁化火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2月—2019年3月,以抽签法的形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解郁平肝汤治疗)和常规组(西医的对症治疗),各30例。将2组干预后的血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常规组的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组的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组的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水平较常规组低(P<0.05)。治疗后,较之常规组,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低(P<0.05)。结论解郁平肝汤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合并焦虑症肝郁化火型患者,使得白昼血压与夜间维持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4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7例。对照组常规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2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24 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与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SBP与DBP变异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albumin, 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D-二聚体、IL-6、TNF-α和血浆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IB)。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治疗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t值分别为5.256、5.595、5.265、2.564,治疗后6个月t值分别为6.251、5.267、4.466、5.264,P值均<0.05);尿mAlb、尿β2-MG、ACR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t值分别为5.566、5.282、2.862,治疗后6个月t值分别为5.263、6.565、3.642,P值均<0.05);血浆D-二聚体、IL-6、TNF-α和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个月t值分别为3.565、5.652、3.985、5.251,治疗后6个月t值分别为5.268、4.836、3.622、4.265,P值均<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减轻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肾损伤,使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87-29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方案防治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将298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6个月的管理治疗后,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中医证候,并同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参加慢病管理后患者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管理治疗后,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生活方式改变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慢病管理方案可以明显降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血压控制率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涌泉穴按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将9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联合涌泉穴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SBP/DBP下降幅度并评估降压疗效,BPV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评估,计算两组治疗前后24h SBP标准差(24h SBP)、24h DBP标准差(24h DBP)、白天SBP标准差(dSSD)、白天DBP标准差(dDSD)、夜间SBP标准差(nSSD)和夜间DBP标准差(nDSD),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DBP水平和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后24h SBP、24h DSD、dSSD、dDSD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 SBP、24h DSD、dSSD、dDSD、nSSD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24h SBP、24h DSD、dS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以头晕、头痛、恶心和眩晕为主,症状程度均较轻,患者耐受性好,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耳穴贴压联合涌泉穴按摩,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增益降压疗效,而且能显著降低BP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升降散加味穴位贴敷对痰热型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将石家庄市中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级高血压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加味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血压负荷(BPL)、血压变异性(BPV)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的平滑指数(SI)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nMSBP、24hMSBP、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24 h收缩压负荷(24hSBPL)、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夜间收缩压平滑指数(nSBP-SI)、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24hSBP-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结论升降散加味穴位贴敷对痰热型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降低全天血压水平、改善血压波动、平稳降压的作用,尤其在改善夜间收缩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肝降浊方对中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医院协定经验方平肝降浊方治疗,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中老年高血压的血压监测、相关中医证候、血管内皮素水平治疗后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平肝降浊方同时配合西药降压药物对中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平稳、持久降压的作用,并对血浆内皮素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揿针配合夏枯草汤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接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夏枯草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揿针治疗,2组均治疗15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血清LDH水平、平均动脉血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47/60)(P<0.05);治疗后,2组患者24 h平均舒张压(mDBP)、24 h平均收缩压(mSBP)、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血清LDH水平、MAP和HR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揿针结合夏枯草汤能有效降低并稳定患者的血压,减轻病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但观察组更加明显(P均<0.05)。2组降压疗效、症状积分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更好地降压和改善症状,并减少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畲药食凉茶组方结合西药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畲药食凉茶组方。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及血压、NO、E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0.0%;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NO、E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及NO、E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畲药食凉茶组方结合西药可有效用于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