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大便含水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病变。该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在IBS-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TJ)主要由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及闭锁小带蛋白(ZOs)组成,是机械屏障的重要成分,可显著影响黏膜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常以对症处理,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中医学认为,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与“脾为之卫”理论相对应,较多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可通过调控TJ蛋白恢复IBS-D大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肠腔内水和电解质渗出,从而改善症状。该文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IBS-D的关系,以明确TJ在IBS-D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靶向调控TJ从而可能治疗IBS-D的中医药进行总结,以期为IBS-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至今机制未明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该病的最常见类型。一般认为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是该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逆散可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功能,有效治疗该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机械、化学、生物、免疫这四大肠道黏膜屏障,探讨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四神丸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的功效,是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经典方剂,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效果显著。实验研究表明,四神丸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胃肠运动、肠道内在敏感度、肠道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等,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四神丸治疗IBS-D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四神丸的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中有一类常见遇冷即发,其发病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以仝小林教授提出的脏腑风湿理论分析,该类IBS-D的病因病机为:寒湿之邪伏留胃肠,久伤中阳,遇寒引动,脾失健运,发为泄泻。治疗上,应给邪以出路为先,重散寒透邪,再攻补兼施,邪除而正气足,治以散寒温中健脾,以理中汤合小建中汤随症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黎豫川  张远哲  罗熙林  赵博 《光明中医》2022,(16):2904-2906
中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范畴,目前研究认为此病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治法以疏肝为本。但此研究认为此病与脾密切相关,过思伤脾导致脾功能失调是此病发病的关键,对其论治应着重恢复脾功能,以益气健脾、行气化湿为主。同时现代研究认为肠道菌群是中医脾主运化的生物学物质基础,而此病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故通过恢复脾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而干预此疾病,是从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科学理论依据。应对其进行相应试验研究,进一步揭示脾主运化功能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温肾健脾调枢方对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从实验角度探讨该方对IBS-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是脾胃病科的常见病,亦属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近年来从肝脾论治IBS-D备受广大医家的推崇,已然成为中医主流辨证思维。本文围绕理论、临床及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概述从肝脾论治IBS-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以期为同道辨治IBS-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温肾汤联合热补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微循环、脑肠肽及肠黏膜免疫屏障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匹维溴铵片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健脾温...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胃肠疾患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屏障、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脑-肠-菌轴等密切相关。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作为肠黏膜屏障最基础、最重要的屏障,近年来,对此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肠黏膜机械屏障同肠黏膜化学、肠黏膜生物、肠黏膜免疫屏障构成肠黏膜屏障,共同抵御内毒素、病原菌等有害物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肠黏膜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层、紧密连接结构共同构成,任一环节异常,均会造成黏膜破坏,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本文主要就肠黏膜机械屏障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验提供思考方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张华峰  魏星  张杨 《陕西中医》2023,(6):808-810,8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且患病率较高的胃癌前病变,健脾益气法作为治疗CAG的重要治疗大法,具有提升生活质量、加强常规药物疗效、逆转黏膜病变等优点,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失节等导致的脾胃气虚型CAG有着明显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现代研究发现,基于此法所用方药具备抑制炎症因子、调控基因、胃液、降低细菌感染、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免疫细胞等作用,因而认为健脾益气法治疗CAG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修复保护胃黏膜、清除幽门螺杆菌、调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机体免疫等有关。现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健脾益气法治疗CAG的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基于随证加减的疏肝健脾法和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156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健脾化湿和匹维溴胺组,疗程4周,随访3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评价,疏肝健脾组总有效率为90.6%,健脾化湿组为81.6%,匹维溴胺组为70.4%;症状积分变化: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时,疏肝健脾组疗效最佳,与健脾化湿组和匹维溴胺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时,疏肝健脾组总有效率为81.1%,健脾化湿组为71.4%,匹维溴胺组为70.4%;疏肝健脾组优于健脾化湿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各组均能有效改善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主要单项症状,但在改善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上疏肝健脾组明显优于健脾化湿组及匹维溴胺组(P<0.05)。结论:基于随证加减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优于健脾化湿中药和匹维溴胺西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基于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只清洁级幼龄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K)与模型组(IBS-D)并建立脾虚型IBS-D小鼠模型,对2组小...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约出现了493次“死”字,不能一概理解为“生命终止”之义,结合《黄帝内经》文意与后世医家探究,笔者认为约414处“死”字应灵活解释为病情紧急、危重难愈或预后较差。同时还有部分字词,如“亡、尽、终、不治、不可治”等也通此义。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死”症的机理归纳为阴阳离决、邪盛正衰、脏气竭绝、脾胃气绝、神气衰亡、经气败绝6个方面,发现以上病机既可单一致“死”,亦可复合相加致“死”,其中脾胃之气的衰微在多种病机中均有体现,故而认为“脾胃气绝”是“死”症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床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慎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时时固守,谨防败坏。明“死”之机理,方能在辨病治病、判断预后、养生康复等过程中把握关键、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空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以探究四君子汤对脾虚证益气健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精眯组(7.5 mg·kg-1)和四君子汤高、中、低剂量组(22.0,11.0,5.5 g·kg-1);除正常组外,ih利血平建立脾虚大鼠模型;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组别大鼠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并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大鼠空肠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观察,比较其黏膜损伤修复情况。结果:通过对不同组别的葡萄糖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app)的比较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对葡萄糖的吸收显著降低,且空肠黏膜损伤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精眯组和给药组大鼠对葡萄糖的吸收明显增加,空肠黏膜损伤明显得到修复(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促进脾虚大鼠小肠吸收葡萄糖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修复脾虚大鼠的肠黏膜来增加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发挥益气健脾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邱健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5年,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有独到的见解,认为IBS-D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和(或)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其发病关键在于心小肠藏象系统功能紊乱,心阳不足,不能温煦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失司而发为泄泻,以“桂枝荔芝汤”为基础方论治此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肠黏膜免疫系统损害探讨AIDS脾虚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V/AIDS患者肠黏膜免疫系统损害促进了机体免疫功能的缺失和机会性感染的发生,AIDS以脾虚为主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与HIV感染所致以肠黏膜损伤为重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损伤过程相符合。文章从肠黏膜免疫系统损害角度探讨AIDS脾虚病机,提出健脾扶正以改善肠黏膜免疫功能的中医药治疗AIDS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细胞外基质(ECM)是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对干细胞有容纳、支撑、营养及保护作用,决定干细胞"种子"的命运。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文献,本文提出胃癌的发生可能是ECM微环境(土壤)紊乱导致干细胞(种子)发生的异常迁移、分化、增殖现象,与中医"脾土虚损,稼穑失调"病机相契合,而健脾方可能通过改善ECM微环境调控干细胞活性,遏制胃黏膜恶变,即干预"ECM紊乱-干细胞失调-胃癌变"演进过程而阻遏其进展。可进一步诠释中医"健脾益气、扶正抗邪"防治胃黏膜恶性转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的共同病理阶段,属于中医的"症积""胁痛"等疾病范畴。在慢性肝病的早期及中期阶段,由于正气不足,无力抵邪外出;病程日久,正虚加剧,脾气虚证为其常见证型,并贯穿疾病始终。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肝纤维化有效方药中多含有"健脾""益气""扶正"等作用的药物。因此在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时应重视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