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 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湖北武汉流行并蔓延至全国多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核医学科PET/CT检查与放射科检查不同,流程环节复杂、工作场所分区严格,辐射防护和感染控制防护要求更高。 本文结合PET/CT检查特点,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者在核医学科进行PET/CT检查中防护措施的建议,旨在有效降低检查过程中病毒传播的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医护人员感染,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5%[1],大部分来源于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癌占95%.这类肿瘤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较差,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做出,其中病理检查是确诊手段.PET、PET/CT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4.
PET/CT中的CT剂量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检查中的CT扫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全身PET/CT检查过程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中,因CT扫描产生的放射剂量占较大比例。本文对PET/CT检查中PET及CT扫描对放射剂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不影响临床对CT图像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放射剂量,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PET/CT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检测及预后评价等。在  相似文献   

6.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全身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18氟[18F]-FDG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分别对单独PET图像、单独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进行判读,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论比较。结果PET/CT对原发灶检出率优于单独PET及单独CT(灵敏度分别为59.5%(25/42)、35.7%(15/42)、及23.8%(10/42),χ2值分别为8.100及13.067,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8.6%患者(12/42)经PET/CT检查后发现分期改变(包括4例未找到原发灶患者)。在29例已行颈部肿块切除病例中,有5例局部仍可见异常高代谢灶,提示肿瘤残余。PET/CT、单独PET及单独CT假阳性率分别为4.8%(2/42)、16.7%(7/42)及9.5%(4/42)。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于寻找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了解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全身侵犯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临床及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联合血清CA153、CEA在乳腺癌术后随访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2—2016年收治6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和常规乳腺影像检查(CT、超声和MRI),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结果,将PET/CT显像结果与常规影像检查进行比较,探讨肿瘤标志物CA153和CEA与PET/CT显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常规乳腺检查(CT、超声和MRI)比较,PET/CT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发现更多转移灶。CA153、CEA单独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3.3%、96.6%,灵敏度为55.3%、42.1%,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68.4%,较单独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T真阳性的患者中,血清CA153的水平明显高于真阴性组(P<0.05),血清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检查方法(CT、超声和MRI)比较,PET/CT显像在乳腺癌术后随访过程中监测复发和转移具有优势,PET/CT真阳性患者的血清CA153水平较真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表明肿瘤标志物在随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在宫颈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对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PET/CT及PET/MR)被逐渐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并指导治疗。本文对CT、MRI及与PET融合显像技术在宫颈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评价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Total-body(TB)PET/CT扫描仪于2019年用于人体显像并逐步在临床开展。相比传统PET/CT,TB PET/CT具有所需显像剂剂量低、采集时间短、图像质量高、可全身动态成像及以多种显像剂检查等优点,提高了诊断肿瘤、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本文就TB PET/CT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随访结果,与CT/MR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以评价PET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消化道恶性肿块13例(胰腺癌10例,直肠癌2例和肝癌1例)、良性肿块5例和恶性肿瘤(胃癌5例,直肠癌4例和肝癌1例)手术治疗后10例共28例患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采用双盲法将PET诊断结果与同期的CT/MR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消化道恶性肿块PET和CT/MR均见原发灶病变,10例PET显像结果与CT/MR相同,另外3例胰腺癌患者PET显像见腹腔淋巴结和脊柱转移。5例良性消化道占位性病变PET全身显像均阴性,其中1例病例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瘤。10例消化恶性肿瘤术后随访中有3例PET阳性结果与CT/MR相同,4例PET全身显像阴性,另外3例PET显像见其他部位病灶。结论 ~(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确认或排除肿瘤残留和复发以及发现全身部位的转移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全身转移病灶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优于CT/MR。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研究对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基于体素形态学(VBM)的CT及磁共振影像的价值。方法:选择AD患者与正常志愿者各10例,应用3.0T扫描仪进行核磁共振检查(MR)并获得3D数据。之后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PET/CT);检测结束后注射11C-PIB600MBq,再次进行PET/CT。对MRI及PTE/CT获得影响进行重建与比较。结果:AD患者MR及PET/CT影像中两侧颞区灰质影像显著减少且PET/CT图像变化较MR更大(P<0.05)。结论:对AD患者基于VBM的CT与MR影响均可获得准确判断,但CT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疾病的诊断与指导治疗均可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医学影像》2001,10(1):2-4
目的通过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随访结果,与CT/MR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以评价PET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消化道恶性肿块13例(胰腺癌10例,直肠癌2例和肝癌1例)、良性肿块5例和恶性肿瘤(胃癌5例,直肠癌4例和肝癌1例)手术治疗后10例共28例患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采用双盲法将PET诊断结果与同期的CT/MR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消化道恶性肿块PET和CT/MR均见原发灶病变,10例PET显像结果与CT/MR相同,另外3例胰腺癌患者PET显像见腹腔淋巴结和脊柱转移.5例良性消化道占位性病变PET全身显像均阴性,其中1例病例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瘤.10例消化恶性肿瘤术后随访中有3例PET阳性结果与CT/MR相同,4例PET全身显像阴性,另外3例PET显像见其他部位病灶.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确认或排除肿瘤残留和复发以及发现全身部位的转移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全身转移病灶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优于CT/M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病理已明确证实为食管癌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利用18F-FDG在肿瘤病灶及转移灶中的高代谢原理,分析全身各系统病灶放射性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分析。结果 PET/CT的分期准确率(88.4%)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检查的敏感性(63.3%)、特异性(83.8%)均较单纯CT高。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对食道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高分辨率CT(HRCT)同机联合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未能提供HRCT原始数据且临床高度怀疑肺癌、肺癌术后以及肺癌转移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与HRCT同机联合扫描,分析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检查前准备、注射、上机前休息及呼吸训练后,PET/CT全部扫描成功(100%);PET/CT联合HRCT成功46例(92%),HRCT扫描失败4例(8%)。共35例发现恶性病灶,21例伴有转移;肺癌术后6例伴转移4例;肺部考虑良性结节病变9例,需继续观察。结论 PET/CT与高分辨率CT同机联合扫描技术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较高,是一项无创的、可以观察全身转移情况的影像检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对胃癌TNM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3例胃癌初诊患者于手术前2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将33例手术治疗患者的PET/CT结果与病理学检查、其他影像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相比较。结果:将PET/CT显像TNM分期与手术病理学检查TNM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对胃癌原发灶的检出,18F-FDG PET灵敏度为84.8%,PET/CT为100%。18F-FDG PET/CT显像与手术病理学检查比较,对T分期、N分期、M分期的一致性分别为81.8%、75.8%、93.9%,对TNM分期的一致性为90.9%(Kappa值分别为0.514、0.557、0.767、0.759,P<0.0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的TNM分期具有重要价值,且PET/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应注意印戒细胞癌等细胞类型易出现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17.
PET/CT和PET/MRI检查具有环节多、流程复杂、患者在注射微量放射性示踪剂后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停留时间长等特点,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防控期间,我们建议对进行PET/CT或PET/MRI检查的患者,根据其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对其患有NCP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据此对接触具有潜在风险患者的工作人员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对具有潜在风险患者接触的场所进行合理的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淋巴瘤治疗中期^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P PET/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淋巴瘤患者治疗中期^18F-FDPPET/CT检测淋巴结和结外病变的结果,并与同期CT、B超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淋巴结、骨髓活检及生化结果,评价其对早期临床疗效的评价和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中期^18F-FDP PET/CT共检测15例有残留病灶,此15例临床均未获得完全缓解。同期CT和B超检查29例共32处有残留肿块,除其中同时伴PET阳性的有9例全部复发,另20例得到完全缓解(HD5例,NHL15例);另有8例PET和CT或B超均为阴性,期中2例复发;此外还对6例PET/CT显示阴性但CT、B超检查显示阳性患者的浅表淋巴结进行了2次活检,病理结果均显示为非淋巴瘤组织。比例风险模型(COX)分析显示中期PET阳性为疾病复发或进展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1)。结论:PET/CT对肿块性质判定较传统影像有显著的优势,治疗中期PET/CT检查对早中期疗效判断和临床预后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正>目前,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以其灵敏、安全而著称,并被研究最多、最活跃,因为任何靶向物质都有可能被微量的正电子核素或单光子核素标记而分别用于PET或SPECT成像研究。现在,PET、SPECT已结合了CT,形成全新的PET/CT、SPECT/CT分子影像设备,产生了既能定性又有定位解剖信息的综合影像图像。PET还与MR结合,诞生了PET/MR,使分子影像设备实现了强强联合。符合测量是正电子核素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拥有上万个符合探测单元、临床认可度不断增加的PET/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DG PET/CT)在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中筛查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18F-FDG PET/CT影像结果。结果 41例FUO患者中有13例PET/CT显像示淋巴瘤可能,经病理检查12例确诊为淋巴瘤。PET/CT结果对FUO病因淋巴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2/12)、96.2%(25/26)、97.4%(37/38)、92.3%(12/13)、100%(25/25);淋巴瘤组和非淋巴瘤组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放射性增高例数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两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瘤患者脾脏增大比率、放射性增高例数比率和SUVmax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全身多中心骨髓放射性增高例数比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SUVmax值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可通过淋巴结、脾脏及全身多中心骨髓的SUVmax值为在FUO中筛查淋巴瘤患者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