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30%TBSAⅢ度烫伤大鼠为模型,采用RIA和IHC的方法,动态观察了伤后72小时大鼠空肠免疫活性P物质(iSP)的含量及绒毛内P物质-免疫反应(SP-IR)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①烫伤大鼠空肠内iSP伤后1小时出现显著升高,4小时仍处于高水平状态;8小时后明显下降,伤后72小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②绒毛内SP-IR阳性神经纤维在形态、分布密度和纤维内SP-IR物质的含量都有明显的改变。图像分析定量结果表明:绒毛内SP-IR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伤后1小时明显增加,随后减少,48小时再次出现增加;神经纤维内SP-IR阳性物质伤后1小时及4小时明显升高,12小时明显下降,24小时后再次升高。实验结果说明:烫伤后大鼠空肠内P物质出现应激性释放与消耗,P物质可能参与了烫伤后大鼠的肠道损伤;肠绒毛内的P物质能神经纤维是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直接参与因素。  相似文献   

2.
烫伤大鼠肠道P物质含量和P物质能神经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0%TBSAⅢ度烫伤大鼠为模型,采用RIA和IHC的方法,动态观察了伤后72小时大鼠空肠免疫活性P物质的含量及绒毛内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1)烫伤大鼠空肠内iSP伤后1小时出现显著升高,4小时仍处于高水平状态;8小时后明显下降,伤后72小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2)绒毛内SP-IR阳性神经纤维在形态,分布密度和纤维内SP-IR物质的含量都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烫伤大鼠创面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皮肤创面神经肽P物质 (S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来源。  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烫伤大鼠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的改变及其神经肽的分布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 烫伤后 15min在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明显下降 (P <0.0 5 ),烫伤后 6~ 12h达到最低值 ,以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 ,在创周恢复过程中SP出现较早 ;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 ,SP免疫反应阳性的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 ,烫伤后 12h该细胞与局部含SP的神经关系密切 ,伤后 2 4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S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 ,而后这些细胞在烫伤后 4 8h消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伤后 6h相同大小细胞内表达编码合成P物质前体的前速激肽A(PPTA)mRNA。  结论 皮肤烧伤后 ,SP不仅从皮肤内神经末梢释放 ,也可能从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4.
烫伤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烫伤早期大鼠垂体前叶P物质 (S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的形态分布变化。 方法 采用大鼠 30 %TBSAⅢ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1、2、6、10、12、2 4、72h 7个时相点 ,对垂体前叶SP和CGRP两种肽能神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经图像分析测定 ,比较两种神经覆盖面积的变化。 结果 两种肽能神经的形态变化明显 ;伤后 1hSP、CGRP神经数目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 85 .7%和 6 0 .5 % ,神经纤维的膨体、分枝等明显增多 ;2h后减少 ,2 4h后趋于恢复。图像分析显示 :两种肽能神经的覆盖面积呈正相关变化 ,其基本变化趋势为伤后 1h升高 ,随后降低 ,伤后 12h降至最低点 ,然后回升。 结论 烫伤后早期大鼠垂体前叶的SP与CGRP神经形态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可能参与了全身应激反应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5.
孙应明  罗颂椒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780-781,i0003
目的:研究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神经肽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大鼠牙髓、牙周膜以及牙龈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结果: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大鼠牙龈和牙髓组织中分布较多,而在牙周组织中分布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根中和根尖1/3的部位。无论在牙髓或牙周,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多沿血管分布。结论:牙髓及牙周组织中均有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并可能通过调节牙髓和牙周血管功能等途径,在其损伤和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阳性神经纤维在腰椎间盘中的出现及分布,以探讨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16例患者的21个病变腰椎间盘和来自于新鲜尸体的12个正常对照椎间盘,行组织学检查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SP阳性神经纤维偶见于正常椎间盘,在病变椎间盘内可见较多的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阳性神经纤维数量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和SP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SP可能作为神经炎性介质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7.
神经肽P物质与烫伤创面愈合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烫伤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方法 (1)制作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4d致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创面SP含量。(2)将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GTF)用不同培养液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SP组及SP 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组。体外检测SP及Spantide对GTF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及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 (1)伤后1d,浅Ⅱ、深Ⅱ、Ⅲ度烫伤创面SP含量分别为(145±78)、(94±48)、(53±27)ng/g,深Ⅱ度创面与其余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浅Ⅱ度创面伤后3、7dSP含量显著增高;深Ⅱ度创面伤后7、14dSP含量显著增高;Ⅲ度创面伤后SP含量无显著变化。(2)SP增强GTF增殖活性(空白对照组A为0. 21±0. 05,SP组A为0. 36±0 07,P<0. 01)并抑制其凋亡,Spantide可抑制SP对GTF的作用。 结论 SP可促进GTF增殖,创面SP含量与创面损伤程度及愈合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感觉神经肽P物质与表皮干细胞(ESC)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作用. 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ESC(经鉴定),接种于羊膜滋养层上构建羊膜-ESC备用.选择4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每只背部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抽签法将此192个创面分为ESC+P物质组、ESC组、P物质组、对照组,每组48个创面.ESC+P物质组和ESC组创面均移植羊膜-ESC,P物质组、对照组创面移植羊膜.移植后,ESC+P物质组、P物质组在创周及创面中央注射1×10-7 mol/L的P物质250μL,ESC组、对照组在创周及创面中央注射PBS 250μL作对照,各组每日注射2次,连用4d.于大鼠伤后4、7、10、14、17、23 d,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每时相点8个创面),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结构改变.伤后4、7、10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总胶原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沉积量.伤后14、23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创面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 9.5)及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1)ESC+P物质组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达100.0%,明显早于ESC组、P物质组、对照组完全愈合时间(伤后17、17、23 d).HE染色显示ESC+P物质组创面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其余3组.(2)伤后10 d,ESC+P物质组与P物质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着色深、面积广;其余2组胶原染色较浅、面积较小.随着伤后时间推移,各组创面Ⅰ型胶原沉积量逐渐升高,Ⅲ型胶原沉积量逐渐下降.伤后4、7、10 d,ESC+P物质组Ⅰ型胶原沉积量明显高于ESC组(t值分别为32.72、118.21、26.71,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44.37、22 76、30.32,P值均小于0.01);ESC+P物质组与P物质组水平相对接近.伤后4、7、10d,ESC+P物质组创面Ⅲ型胶原沉积量明显高于ESC组(t值分别为32.27、28 68、14.51,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35 68、22.52、22 24,P值均小于0.01).(3)ESC +P物质组与P物质组创面组织中有大量PGP 9.5和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再生,创面深层部分神经纤维末梢向表皮延伸.ESC组、对照组仅见创面深层有少量PGP 9.5和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且未向表皮延伸.伤后14、23 d,ESC+P物质组创面PGP 9.5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占(3.86±0.25)%、(7 03±0.28)%,明显高于ESC组[(1.48±0.30)%、(3.01±0 43)%,t值分别为23 95、30 27,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1 46±0 23)%、(2.84±0.29)%,t值分别为27.35、40.32,P值均小于0.01].伤后14、23 d,ESC+P物质组创面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占(2.01±0 14)%、(1.19±0 11)%,明显高于ESC组[(0.85±0 17)%、(1.34±0 21)%,t值分别为20.50、2.60,P<0.05或P<0.01]和对照组[(0.74 ±0.15)%、( 1.30 ±0.17)%,t值分别为23 98、2.41,P<0.05或P<0.01]. 结论 感觉神经肽P物质和ESC联合应用,可以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9.
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P物质与肺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颈脊髓损伤后P物质与肺水肿的关系。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40只,体重240~250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造模后24h、3d、1周、2周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C7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打击力度为10×2.5g.cm;对照组只暴露C7段脊髓。在造模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检测各时间点两组大鼠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含量和蛋白浓度,计算肺通透指数(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血清蛋白浓度)。结果:实验组大鼠急性SCI后24h肺组织可见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内分泌物增多、红细胞增加;伤后3d达到高峰;伤后1周肺泡内水肿、出血较3d时减轻;伤后2周明显好转;对照组肺泡透亮,无水肿和出血。实验组伤后24h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升高,伤后3d达高峰,伤后1周开始下降,伤后2周明显下降;实验组伤后24h、3d、1周血清及伤后24h、3d肺泡灌洗液中P物质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2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通透指数的变化与P物质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大鼠急性颈SCI后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P物质含量变化与肺水肿程度变化同步,P物质可能参与了急性颈SCI后肺水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病理件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解剖结构变化.证实表达P物质的神经纤维分布增多足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引起髌股关节痛的结构基础.方法 通过膝关节镜获取滑膜皱襞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方法观察P物质在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比较空白对照组(无症状的滑膜皱襞)、阳性对照组(有症状的滑膜皱襞合并其他损伤)、实验组(有症状的滑膜皱襞)共51例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表达P物质的神经纤维分布密度.结果 空白对照组髌上滑膜皱襞P物质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为(24.60±26.17)根/cm2;阳性对照组为(117.36±73.62)根/cm2,实验组为(59.06±44.06)根/cm2.实验组髌内侧滑膜皱襞P物质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为(255.44±87.91)根/cm2,阳性对照组为(268.00±71.60)根/cm2,空白对照组为(23.23±18.41)根/cm2.髌内侧滑膜皱襞神经纤维密度高于髌上滑膜皱襞.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髌内侧滑膜皱襞中P物质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物质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与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中表达P物质的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关.病理性髌内侧滑膜铍襞中表达P物质的伤害性疼痛感觉神经纤维是疼痛发生的重要神经病理学基础,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postburn itch in rats, after a full thickness burn, is correlated to the nervous reinnervation of the burn wound area. For this purpose, we determined scratching duration (expressed as second/hour) at 24 hours, 2, 4, 8, and 12 weeks postburn and combined this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protein gene product 9.5 (PGP9.5) to identify all nerve fibers,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 to identify peptidergic fibers,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for sympathetic fibers, and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 (GAP‐43) for regrowing fibers. We found a modest, but high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cratching duration of all burn wound rats from 3 to 12 weeks postburn (maximally 63 ± 9.5 second/hour compared to sham 3.1 ± 1.4 second/hour at 9 weeks). At 24 hours postburn, all nerve fibers had disappeared from the burn area. Around 4 weeks postburn PGP 9.5‐ and CGRP‐immunoreactive nerve fibers returned to control levels. TH‐ and GAP‐43‐IR nerve fibers, which we found to be almost completely colocalized, did not regrow.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cratching duration and nervous reinnervation of the skin.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rat, like in human, burn wound healing will induce increased scratching, which is not correlated to the appearance of nervous reinnervation.  相似文献   

12.
烧伤早期营养对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烧伤早期不同营养途径对肠道的复苏效应,及其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的关系方法30%TBSAⅢ度烧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灌喂组(EF组,30只)及早期静脉营养组(EPN组,30只).此外,6只大鼠不烧伤,作对照组(C组).伤后6、12、24、48、72h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肠黏膜血流量、血浆CGRP免疫活性物质浓度、CGRP染色阳性物质在肠道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大鼠肠黏膜血流量下降,EF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EPN组(P<0.05~0.01);烧伤后血浆CGRP升高,EF组血浆CGRP在伤后72h明显低于EPN组(P<0.01);肠道CGRP阳性染色物质在烧伤后明显减少(P<0.05~0.01),EF组在伤后24、48h明显多于EPN组(P<0.05);肠黏膜血流量下降和肠肌间丛CGRP下降呈正相关(r=0.72,P<0.05).结论肠道营养在烧伤早期肠道的复苏效应方面较静脉营养优越,伤后肠道CGRP免疫活性物质减少,血浆CGRP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增高可能是烧伤后肠道血供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早期肠道营养可能通过调节CGRP而发挥复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创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来源。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烫伤后早期大鼠皮肤烫伤创面,创周及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 CGRP 的神经分布密度改变。结果烫伤后15 min 在以上所有部位的含 CGRP 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明显下降。烫伤后6至12 h 达到最低值,而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在创周恢复过程出现较早;此外,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 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烫伤后12 h 该细胞与含 CGRP 神经关系密切,烫伤后24 h 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 CGRP 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而后这些细胞在局部消失。结论在皮肤创面针对烧伤损害 CGRP 可能不仅从皮肤神经末端释放,也能由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肤创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来源。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烫伤后早期大鼠皮肤烫伤创面,创周及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CGRP的神经分布密度改变。结果烫伤后15min在以上所有部位的含CGRP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明显下降,烫伤后6至12h达到最低值,而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在创周恢复过程出现较早;此外,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烫伤后12h该细胞与含CGRP神经关系密切,烫伤后24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而后这些细胞在局部消失。结论在皮肤创面针对烧伤损害CGRP可能不仅从皮肤神经末端释放,也能由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15.
大鼠皮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正常分布及烫伤后改变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皮肤创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来源。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烫伤后早期大鼠皮肤烫伤创面,创周及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CGRP的神经分布密度改变。结果 烫伤后15min在以上所有部位的含CGRP神经纤维分布密度明显下降,烫伤后6至12h达到最低值,而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在创周恢复过程出现较早;此外,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CGRP免疫反应阳性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烫伤后1  相似文献   

16.
烧伤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中一氧化氮合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烧伤后大鼠小肠壁内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活性及分布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NADPH -黄递酶 (NDP)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烧伤大鼠小肠壁内NOS的活性及分布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 结果 NOS广泛分布于大鼠小肠壁内 ,主要定位于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多为圆形和卵圆形 ,神经纤维中多含有膨体 ,形成“串珠”样结构 ,且多与血管和肌纤维伴行。烧伤后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但神经元内NOS活性则显著下降(P <0 .0 5~ 0 .0 1) ,同时发现烧伤后NOS阳性神经元结构模糊 ,神经纤维断裂较多 ,未能形成完整的神经纤维网 ,神经纤维中NOS阳性膨体亦明显减少。结论 烧伤后大鼠小肠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结构受损 ,神经元内NOS活性下降 ,同时一氧化氮 (NO)的释放途径亦存在障碍 ,这些变化可能与烧伤后肠道结构受损 ,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对慢性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 SP5组:CCI模型,鞘内注射SP600125 5μg;SP25组:CCI模型,鞘内注射SP600125 25 μg;SP50组:CCI模型,鞘内注射SP600125 50μg;DMSO组:CCI模型,鞘内注射2%二甲亚砜溶剂10 μl;Naive组:正常大鼠,鞘内注射SP600125 50μg.SP600125均溶于2%二甲亚砜10μl.CCI模型制作7 d后行鞘内注射,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结果 鞘内注射SP600125对正常大鼠的痛行为无影响.鞘内注射一定剂量SP600125能减轻CCI大鼠的机械痛敏及热痛敏.结论 鞘内注射一定剂量的SP600125能够减轻CCI大鼠的机械痛敏及热痛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