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浦山晃(Urayama)等于1971年报告6例急性葡萄膜炎,临床表现为周边部渗出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动脉周围炎和视网膜脱离,命名为桐泽型(Kirisawa type)葡萄膜炎。作者强调此病有11个特点,即:(1)单眼性;(2)急剧发作的泛发性葡萄膜炎;(3)视网膜动脉多灶性浸润;(4)周边眼底有浓密的渗出斑;(5)玻璃体混浊严重;(6)发病后2~3个月内视网膜萎缩,形成多数裂孔及视网膜脱离;(7)视力预后不良;(8)不反复发作;(9)全身无异常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4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开始时表现为前色素膜炎伴突然发作的视力模糊、充血、房水闪光和细胞、大的羊脂状KP和明显的玻璃体混浊而使眼底模糊不清。发病后1~2周眼底周边部出现黄色渗出,表明病变迅速进展,且伴有血管周围炎、鞘膜形成和视网膜动脉阻塞。3~5周黄色渗出吸收、玻璃体混浊减轻、周边视网  相似文献   

3.
急性视网膜坏死症候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视网膜坏死症候群以急性广泛性色素膜炎、眼底周边部浓厚渗出、视网膜血管炎为特征,可发生视网膜坏死及视网膜脱离.本病1971年由日本学者浦山等首先报告,以后国外屡见报道.80年代起我国眼科工作者陆续报告了16例.现将我们见到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Balyeat(1937)首次报告以来,已有很多有关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报告,在这些病例中,视网膜裂孔常发生于眼底周边部,靠近玻璃体基底部和睫状体平坦部,很少位于中纬部或后极部眼底。位于睫状体平坦部的裂孔多很难发现。对于此种病例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也所知甚少。作者报告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l例在眼底中纬部有新月形裂孔,另1例有相似的裂孔发生在眼底的后极部,此新月形裂扎两侧边缘有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未见视网膜变性和脉络膜异常。此外,在例1尚发现有下方锯齿缘小的离断,在新月形裂孔与锯齿缘…  相似文献   

5.
周边部色素膜炎之病因和发病机理仍未明。长期随访发现了一些少见并发症,继发性视网膜劈裂就是其中之一。必须与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鉴别,光凝固可确定诊断。继发性视网膜劈裂(4%)多发生于慢性周边部色素膜炎数年之后。临床上可见有大量渗出覆盖锯齿缘的下部且常有继发性新生血管形成。由于屈光间质混浊和眼底下方周边部检查困难,早期的视网膜劈裂可能漏诊。在数月到数年期间,劈裂区域逐渐扩大,显示视网膜内层的平滑隆起,无皱折或视网膜裂孔。一般看不到分界线。视网膜劈裂的外层并不显示所谓老年性视网  相似文献   

6.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表现为视网膜周边及赤道部的黄白色渗出物,很快融合成360°的范围并迅速波及后极部,最终形成视网膜脱离,同时伴有玻璃体炎性改变及眼前部的葡萄膜炎。在作者观察的6例中,均表现为周边及赤道部视网膜黄白色渗出,同时伴有玻璃体混浊,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4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例,均伴有急性葡萄膜炎、视网膜闭塞性血管炎、眼底周边部有融合的黄白色病变,尔后发生了视网膜脱离。作者复习文献收集了40例,其中包括作者报告的4例。患者年龄在13~65岁之间;男多于女(男26例,女14例);单眼者21例,双眼者19例,双侧者一眼发病后6~42天另眼发病,但  相似文献   

8.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9.
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视网膜血管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闭塞性小动脉炎、玻璃体炎和视网膜炎.本病发病急,早期多呈严重葡萄膜炎表现,1971年日本Urayama首先报告6例单眼患者,命名为桐泽型葡萄膜炎[1].以后认识是病毒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细胞的直接侵害.  相似文献   

10.
周边部葡萄膜炎特点:玻璃体基底部有渗出物、下方玻璃体混浊及睫状体平坦部有机化膜,本病多发生于年轻人。周边部葡萄膜炎可以自限,但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视力,成为难治的眼病。本文作者报告9例(12眼)周边部葡萄膜炎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20岁(5~46岁),葡萄膜炎病程为31个月(1~72个月),这些病人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乃施行玻璃体切割术,其手术适应证包括持续性致密的玻璃体炎症、晶体混浊、玻璃体出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从1978年至1987年的眼球挫伤致眼底周边部损伤收治40例40眼,男性37例,女性3例;多由高速物体致伤。外眼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瞳孔縮小或扩大,前房玻璃体出血,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周边部可见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撕裂(22眼),早期视网膜呈局限性扁平脱离,晚期形成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及锯齿缘稍后处不规则裂孔。(2) 脉络膜破裂(7例),与锯齿缘平行,裂孔常被视网膜下出血所遮盖。典型裂孔呈黄棕色条纹,边缘有色素,表面视网膜水肿、出血,并  相似文献   

12.
现常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病,在眼底不能看清时,则以冷凝代替;冷凝也可促进玻璃体出血的吸收。但如冷凝过度,则可引起视网膜出血或形成裂孔、前房出血、葡萄膜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甚至眼球萎缩。因屈光介质混浊时不能看到视网膜在冷凝时发白的现象,故研究利用超声监测以防止冷凝过量。对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26例31只眼.单眼21例,双眼5例.自发病至手术时间为半个月至6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无环鸟苷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或就诊时已有严重的玻璃体混浊或已并发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彻底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包括用巩膜顶压法或在全视网膜镜下切除基底部玻璃体,对于视网膜表面的较厚渗出物用笛针仔细予以吸除,仔细剥离、切除视网膜前增殖膜,对于有视网膜脱离者注入重水压平视网膜,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及坏死萎缩的视网膜区,气液交换后行C2F6、C3F8或硅油填充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视眼部情况择期行硅油取出术.观察炎症控制情况及视网膜复位、视力恢复情况.随访期为6个月至2年.结果 随访期间所有病例炎症均控制良好,单眼发病患者对侧眼未出现发病.25只眼(80.65%)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8只眼视力≥0.1,占58.06%,最好视力为1.0.视网膜完全复位者28只眼,占90.32%;视网膜部分复位、硅油维持眼2只眼;低眼压、硅油维持眼1只眼.结论 对于急性视网膜坏死病情严重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尽管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以巩膜扣摺术(buckling)复位成功,但若视网膜前膜形成,则仍可严重损害视功能。关于此膜的由来,争论甚多。虽近代实验证明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参予此异常组织的形成,但缺乏临床证据。作者的报告,以充分临床证据表明,色素上皮细胞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形成视网膜前膜中有特殊作用。病例报告:例1,女性46岁。右眼颞上象限之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有一马蹄形裂孔。黄斑部未受累。视力6/6。在裂孔边及下部玻璃体内有少量出血。于局麻下作不放液之节段巩膜扣摺(置硅胶海绵)及冷凝术。24小时内视网膜平复。术后6周,主诉视物变形、视力由6/7.5下降至6/22。术眼眼底后极部有轻度色素沉着的视网膜前膜形成,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在此膜下的来自视网  相似文献   

15.
马群 《眼科新进展》1994,14(3):52-54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武汉市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综述马群审校黄震唏急性机网膜坏死综合症(ACutretinalneerosissw加me,ARNs)的特点是广泛前部色素膜炎,团球状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黄胞渗出,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最后发...  相似文献   

16.
单纯疱疹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常合并有全身性炎症。但是无全身性疱疹病变患者的单疱病毒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诊断则是困难的。这是由于难于直接确定病因。因此作者认为在选择性的病例中,在适当的安全操作下,应该考虑施行视网膜脉络膜活检,以便明确诊断。本文报告一例健康成人的Ⅰ型单疱病毒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由于进行了视网膜脉络膜活体组织学检查而确诊。患者男,20岁,初诊时检查:双眼视力20/16,左限前房闪光及细胞中度,玻璃体细胞中度。眼底周边部和赤道部有多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急性病变的视网膜深层有水肿形成的絮状混浊区,无出血及血管白鞘。慢性病变为明显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萎缩,衬有多色素性斑块。视盘轻度水肿,黄斑未受累。右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导光凝和冷凝手术引起的并发症3例。1例是在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后很快发生成熟期白内障;另一例是因玻璃体混浊做了冷凝手术,术后玻璃体混浊有所吸收,但于6周后出现成熟期白内障;第3例是用冷凝手术包围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后6周出现黄斑部增殖性病变。例1:男,63岁,75年3月起主诉左眼视力减退,5月6日检查左眼下半部视网膜脱离,在2:30钟方向的赤道部有圆形裂孔,视力0.25,  相似文献   

18.
Coats病2例     
例1,患者,男,2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5个月入院。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双眼视力:右眼0.1,不矫正,左眼1.5。右眼前节正常,玻璃体内大量白色絮状混浊,未见明显色素颗粒;眼底视盘边界清,C/D=0.4,鼻上方视网膜局限性隆起,血管迂曲爬行,未见裂孔,周边可见玻璃体条索牵拉视网膜,后极部大量点状、片状出血灶和血管瘤样改变,黄白色点状渗出,黄斑区灰暗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道15例周边部色素膜炎,伴有新生血管性眼底异常,其中2/3的病人玻璃体出血系血管异常所致,包括视盘、后极部和周边部新生血管形成。在眼底下部锯齿缘区的雪堤样病变上常形成血管瘤样损害。作者报道15例(女9,男6),发病年龄为10—30岁,大多数有慢性病史,轻至中度的炎症性症状伴有周期性加重。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经荧光血管造影证实。作者根据新生血管形成的类型,将其归为以下三类。一、周边部新生血管形成(1组):例6—男性,21岁,1976年9月就诊。检查:视力右  相似文献   

20.
Urayama等(1971)在日本首次报道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视网膜血管炎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苍白斑片状坏死,常伴发葡萄膜炎和玻璃体炎。视网膜坏死灶可以融合,并向后极部发展,累及视神经,并发生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阻塞。晚期并发症为病变区与健康视网膜之间发生裂孔,导致难以治愈的视网膜脱离。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在短时间内,由于严重的视网膜细胞死亡,视力下降至无光感。玻璃体活检及血清抗体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