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BCR-ABL1融合基因是由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异位后产生的,其转录后形成的BCRABL1融合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可干扰细胞正常调控,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可引起白血病发生[1]。Ph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以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为特征[2]。Ph染色体阳性的ALL是成年人ALL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成年人ALL的20%~30%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在50岁以上成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有dic(9;20)(p11-13;q1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以9号和20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LL诊断,免疫表型分析B淋系标志阳性(CD10+、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2例患者均为dic(9;20):例1为45,XY,der(9)t(9;20)(p11;q11),-20[20],例2为45,XX,der(9)t(9;20)(p13;q11),t(9;22)(q34;q11),-20[10]/46,idem,+8[16]/47,idem,+8,+21[14];其中1例经双色FISH检测证实9号和20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且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结论dic(9;20)(p11-13;q11)是一种少见的重现性核型异常,可能和ALL有特殊的联系.FISH技术是检测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t(12;22)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伴有t(12;22)(p13;q12)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方法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12号和22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分别以绿色和红色2种荧光素标记后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涂染检测.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髓系和淋系标记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X,t(12;22)(p13;q12)[6]/46,XX,idem,der(2)[2]/46,XX[12].骨髓中期细胞经双色FISH证实12号染色体短臂和22号染色体长臂之间发生了易位.结论t(12;22)(p13;q11-13)是恶性血液病中少见的染色体异常.t(12;22)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h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生物学特点与临床治疗转归。方法30例成人ALL经MIC检查确诊为Ph+B细胞ALL。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加或不加左旋门冬酰胺酶(CODP±L)方案诱导化疗,化疗不缓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持续服用至完全缓解(CR)。14例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6例进行巩固强化治疗。结果30例Ph+ALL患者占同期92例ALL患者的32.6%。中位年龄25.5(14~60)岁。单纯t(9;22)16例,有附加染色体异常14例;P190蛋白阳性率为68.4%;P210蛋白阳性率为31.6%;细胞免疫学标记均为B细胞表达,其中CD34细胞阳性率76.7%,髓系表达(CD13或CD33)阳性率43.3%。30例患者中WBC>30×109/L22例,其中9例WBC>100×109/L。经常规化疗,单纯Ph+ALL缓解率为68.8%,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者为28.6%(P>0.05);7例未缓解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均达CR,Ph+ALL总缓解率为73.3%。单纯Ph+ALL与伴附加染色体异常者的中位缓解期分别为9及4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个月及7个月(P>0.05)。移植患者与持续化疗者中位缓解期分别为8个月及4.5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为12.5及6个月(P<0.05)。结论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对Ph+ALL患者的预后和疗效有一定的负性影响,伊马替尼对Ph+ALL诱导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患者为69岁男性,长期服用保泰松后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停药后血象持续无明显改善已3年,其间数次骨髓检查证实为MDS。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揭示所有受检者细胞均有Ph易位〔t(9;22)(q34;q11)〕。本例的骨髓象和染色体所见不一致。鉴于除慢粒以外Ph阳性的血液病患者骨髓中均同时存在正常细胞和Ph阳性细胞,本例的细胞遗传学证据揭示患者为保泰松引起的Ph阳性的慢粒。MDS时期的恶性细胞可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1例急性原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伴有14q~+标记染色体的病例。经用分带技术作细胞遗传分析后证实,此染色体畸变不同于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类型。慢粒的Ph染色体为9:22易位,早幼粒患者的易位为15和17号染色体,淋巴瘤患者并发急性白血病时,常见有B组染色体缺失。而此例则为t(11;14)(q23;q32)。一33岁男性白人,1977年8月以发烧、盗汗、齿龈出血、咯血等及淋巴结、肝脾肿大而住院。当时白细胞数20,400/mm~3,其中原始淋巴细胞占42%,并有少量幼稚粒细胞及幼稚红细胞,骨髓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具有ins(22;9)t(9;13)的Ph(-)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细胞经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用9号、22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用LSI 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进行FISH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及其拷贝数。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为45,XX,der(9)t(9;13)(q34;q10),-13[20],abl基因插入到der(22)形成插入性的bcr/abl基因重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结论:插入性的bcr/abl基因重排是t(9;22)的一种罕见的变异类型,可用分子学方法检测,但全染色体涂染及常规的染色体显带分析容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9.
<正>1960年Nowell和Hungefford[1]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的2例CML患者细胞中第一次发现了异常的小型染色体命名为Ph染色体,1973年Rowley[2]通过显带的方法发现Ph染色体是由于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产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h染色体的分子水平及其致病机理也日渐明确,t(9;22)(q 34;q 11)易位的结果是使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3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2004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h+AML的诊断根据WHO标准,且有t(9;22)(q34;q11)或变异的t(9;22)异常,诊断时和诱导治疗后没有CML慢性期的证据。结果表明,12例患者经形态和免疫分型检查确诊8例为AML,4例为髓系及B淋巴细胞系混合细胞白血病。12例患者中除2例初诊时未做染色体检查外其余患者均可检测到Ph染色体,且部分患者伴有复杂染色体或与正常核型共存。在12例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CR-ABL阳性,其中b3a2 7例,b2a2 1例,b2a2变异体1例,ela2 2例,e18a2 1例。12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缓解,其中3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格列卫治疗后2例死亡;9例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死于移植后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为24(8-8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4±17.7)%。结论:Ph+AML是一种预后较差的AML,格列卫联合化疗可使患者达完全缓解,缓解后尽快进行HSCT能获得长期生存,改善患者预后。BCR-ABL基因及其变异体的检测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作为初治白血病的常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1例伴有t(1;19)和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对1例成人T细胞A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RT-PCR扩增.结果 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Y,9p+,15p+,17q-,der(19),t(1;19)(q23;p13)[5]/46,XY[15].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给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染色体核型复查为46,XY[10],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结论 E2A-PBX1+ t(1;19)也可以发生于T细胞ALL,E2a-PBX1白血病细胞在不同的癌基因协同信号或微环境下转化方向可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例伴有t(1;19)和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对1例成人T细胞A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RT-PCR扩增.结果 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7,XY,9p+,15p+,17q-,der(19),t(1;19)(q23;p13)[5]/46,XY[15].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表达.给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后患者获血液学完全缓解,染色体核型复查为46,XY[10],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结论 E2A-PBX1+ t(1;19)也可以发生于T细胞ALL,E2a-PBX1白血病细胞在不同的癌基因协同信号或微环境下转化方向可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染色体核型改变在不同类型白血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367例,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137例,男78例,女59例,其中加速期(AP)患者6例,慢性期(CP)患者117例,急变期(BP)患者1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0例,男109例,女121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1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111例;使用短期培养法制作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使用R显带技术对患者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367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有302例(82.3%),核型正常有65例(17.7%);AL患者中数量异常表现为非整倍体和多倍体,比如-Y、+4、+8、+21和-7等。结构异常主要是特异性染色体重新排列且和FAB亚型有联系,比如t(q23;q23)(9;20)、t(q23;q23)(9;20)等,少部分患者检查发现t(q33;q10)(8;21)、t(p13;p12)(7;15)、t(q22;p14)(2;18)等;114例CML患者Ph+表现是典型易位t(q32;q9)(10;19);剩余表现为变异易位比如t(q11;q32;q9)(3;8;19)、t(p23;q9)(2;21)等。结论 AL患者体内染色体畸变率比较高,且和FAB分型相关;CML患者体内出现额外染色体和其病情发展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一例初发的、伴有ider(17)(q10)t(15;17)(q22;q21)的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特征。方法在常规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anddual—fusion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DCDF—FISH)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fRT—PCRl技术进一步检测该病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少见变异易位的临床特点。结果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6,XX,der(15)t(15;17)(q22;q21),ider(17)(q10)t(15;17)(q22;q21)/46,XX,t(15;17)(q22;q21)/46,XX,DCDF—FISH结果显不39%的I司期细胞为典型的t(15;17)易位模式-红-绿两融合(101G2F),16%的间期细胞信号模式为-红-绿三融合(101G3F),RT—PCR结果显示PML-RARot(L型1阳性。结论ider(17)(q10)t(15;17)异常多发生于男性患者,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减低,骨髓形态表现为颗粒增粗型APL特征.但是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联合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费城(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探讨其生物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的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300例ALL患者进行检测,其中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阴性(-)患者264例,分析Ph染色体(+)组患者与Ph染色体(-)组患者的生物学特征、缓解率、生存期差异。结果 300例ALL初诊患者发现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阳性率为12.0%。Ph(+)组患者的中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与Ph染色体(-)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h(+)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P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Ph染色体(+)患者免疫分型资料显示:前B-ALL 9例、My+-ALL 5例、Common-ALL 22例。预后分析显示:Ph(+)组ALL患者和Ph(-)组ALL患者的第1次缓解率分别为52.8%(19/36)和84.8%(224/2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9,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57.9%(11/19)和25.4%(57/2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34个月。结论 Ph染色体(+)ALL患者比Ph染色体(-)ALL患者预后更差,生存期短,临床上要注意根据Ph染色体阳性与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石卫武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4):360-360,33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l/abl融合基因,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能使细胞调控系统发生紊乱和抑制细胞凋亡。这可能是正常细胞转化为白血病细胞的重要环节。据报道。在95%以上的CML患者中可以检测到Ph染色体。因此。在C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Ph染色体分析和bcl/abl融合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明确CML患者中Ph染色体与bcl/abl融合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中有3%~5%患儿存在Ph染色体,即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1融合基因,其分子发病机制是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使得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无限增殖.携带该融合基因的ALL患儿预后差,复发率高.近年,针对该融合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使用改善了Ph+ ALL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另外,相关研究也探讨了TKI的副作用与耐药机制等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问题.笔者拟就TKI治疗儿童Ph+ AL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KI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有t(9;22)(q34;q11)易位形成的费城染色体(Ph chromosome)和BCR/ABL融合基因,它们在血液病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单用化疗对典型Ph~1(+)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甚差,本文报告采用强烈化疗治疗11例Ph~1(+)ALL患儿的结果。 患者年龄2~17岁,2例有中枢神经白血病(CNSL),免疫分型6例为早期前B型,5例为前B型,核型分析均有t(9;22)(q34;q11)。诱导治疗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鬼臼噻吩甙和阿糖胞苷;巩固治疗为大剂量氨甲喋呤  相似文献   

20.
细胞遗传学和癌基因异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有细胞遗传学的异常.B系ALL最常见的易位为t(1;19)、t(4;11)、t(11;l4)和t(9;22).L3表型ALL(成热B细胞白血病)的典型异常与Burkitt淋巴瘤类似,包括t(8;14)、t(2;8)或伴断裂点在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位点或者在2或22号染色体的轻链位点邻近的t(8;22).T-ALL易位,包括14倒位、t(4;14)和t(10;14)常发生在14号染色体上T细胞受体的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