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8例安置埋藏式VVI起搏器后窦性心率持续快于起搏频率的病态房结合征患者施行ATP静注试验25例次,均揭示起搏心电图,显示起搏按需功能良好。结果提示,ATP静注试验适用于这类患者所安置非程控埋藏式VVI起搏器的起搏按需功能测试,其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主要用于纠治心动过缓,它虽是一专项技术,但对心内科医生也应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适用范围,此外起搏治疗也较普及,现在累计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已不少,各科医师均可能碰到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因此也应有所了解,才能处理病人不致互相干扰。  相似文献   

3.
自60年代人工心脏起搏临床应用以来,成功地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使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我院自1984年7月~1989年12月共完成了82例人工心脏起搏术,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紧急临时性右心室起搏作为一重要治疗措施,抢救多种原因所致的心脏传导阻滞10例,均获成功。现将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治疗中,施行人工心脏起搏的体会及使用价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植入起搏器AAI 12例.DDD28例,起搏方式为AAI、DDD、DDI、DVI或DDD伴自动模式转换,慢-快综合征(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心电图、Ho1ter、胸片,平均随访22.3±21.4月.结果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随访中1 2例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9例BTS中AAI 7例,DDD 12例,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3例,远期起搏阈值增高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AAI生理性起搏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那开宪,杨家声,沈潞华,顾复生自1989~1991年我院心内科成功地为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安置了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trialpacing-atrialsensing-inhabi...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9例风心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情况。8例成功,其中6例为埋藏久永起搏,2例为临时起搏。我们的体会是,只要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及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即使病情较重,有心衰的病人也都能耐受这种手术。这些病人因原有房颤安装VVI起搏器后未发现对心排血的不利影响,相反由于起搏后能维持一定心率,室律规整,从而改善了心功能,因起搏器不能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我们所用的起搏器也不具有除颤功能,所以对起搏病人仍要重视对心衰及心律失常的药物及必要时除颤治疗,以更好的改善心功能、延长寿命。对于右房右室明显扩大者,导管易在右房内打圈、误入冠状窦不易就位。令患者左侧卧位较易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我院自1987年12月到1991年8月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25例。起搏器均为VVI型。Quantum253-19型4台,P_(101)和Pinna-cle 8619型14台,Telectronic OPTIMA147型1台,西安QB-Ⅰ型 5台,南京卫星HOP-4型1台。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8~86岁,平均66.8岁。冠心病(伴高血压6例)20例,心肌炎后遗症3例,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1例。心律失常分为:Ⅲ°AVB、高度AVB及Ⅱ°Ⅱ型AVB共15例;SSS 9例,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从1979年12月至1998年11月共安置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8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见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4.05岁。见度房室传导阻滞62例,11度11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病窦综合征17例,全部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前均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30例,有晕厥史12例。1.2电极导管植入途径经左侧锁骨下静脉53例,右侧锁骨下静脉6例,经左侧头静脉18例,经右侧头静脉3例.左侧顿外静脉和右侧预外静脉各1例。起搏器埋值部位为左锁骨下区对例,右锁骨下区…  相似文献   

13.
对129例接受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简称病窦)患者的心律进行随访,结果转变为持久性房颤者26例(20.2%),其中13例心室率长时间稳定在60 ̄110次/min,无长RR间期,起搏器变得无用。故2例起搏器电池耗竭未行更换,1例终止起搏治疗,随访3 ̄4年心室率依然稳定,患者情况良好的事实,表明对这些病人终止起搏治疗是可行的。这即是终止起搏治疗的适应证。对他们,持久性房颤是良好的转归。作者强调,对存有窦  相似文献   

14.
心房起搏(AAI)既符合生理性又经济价廉,但有发生传导阻滞及心房纤颤的风险,颇受争议。为探讨AM的实用性及安全性,对我院1998年1月~2003年9月安装AAI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进行了随访,现将一些情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8例反复或频繁发作的心室颤动(VF),电除颤和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经右室心内膜起搏均立即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 《海南医学》2002,13(12):80-81
从 195 8年 6月植入第一台心室起搏器 (VOO)到今天植入的四心腔起搏器 (DDTAV) ,心脏起搏器从简单功能发展到全自动动能、起搏适应症从当初引起阿斯的AVB到与心律失常无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技术经历了 4 0年的发展及完善己发作展为最为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事实上起搏的概念和历史早在Fur man医生的工作前 10年就开始了。起搏技术开始是为了成功的进行心脏手术而不是阿斯综合征。心脏术后AVB使心脏手术死亡率居高不下开始研究人工起搏 ,在经静脉起搏以前试验过体外起搏 (Zoll,195 2 )、开胸埋植起搏电极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资料与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2002年2月-2006年7月接受埋藏式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的25例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83岁,平均53±30岁,其中阿-斯综合征5例,病窦综合征1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安装DDD3例,DDDR6例,VVⅡ6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