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髋关节术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 1998年 ,我院骨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髋关节术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74例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4例中男 4 6例 ,女 2 8例 ;年龄 2 1~ 76岁 ,平均 4 5 3岁。左侧 5 8例 ,右侧 16例。发病时间为术后 2~ 7d ,发病至治疗时间为 1~ 3d。1 2 手术种类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 1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 10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例 ,人工全髋置换术 16例 ,髋臼后缘骨折 6例 ,股骨头骨折 9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 10例。有 2例曾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1 3 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2.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随访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3月,对51例56髋施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男31例34髋,女20例22髋;年龄25~87岁,平均56.2岁.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72.4±8.4)分.新鲜股骨颈骨折6例6髋,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坏死4例4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Ⅳ期)34例3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例3髋,类风湿髋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结核3例3髋.全髋关节置换50髋,半髋关节置换6髋.以Harri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用Amstutz分区方法对X线片进行分区评价,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7年,平均4.8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8+3.2)分,其中优44髋、良7髋、可4髋、差1例,优良率91%.术后第2,3天发生关节脱位2例,经手法复位成功;术后40天发生感染1例,行关节腔病灶清除及持续关节腔冲洗后治愈;术后半年髋区疼痛1例,行有柄全髋关节翻修.随访期间X线片未见关节松动、脱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保留股骨颈,创伤小、出血少易于于翻修,适合高龄体弱及年轻患者.早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 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结果比较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完全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95~2001年在我院治疗的262例60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2~78个月,平均37个月。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A组术后优良率达到93.8%;B组术后优良率达78.4%,单极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之间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有5例需行全髋翻修手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中有2例发生双极之间脱位,7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安全性 ,以提高高龄及超高龄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高龄股骨颈骨折进行关节置换术 78例 ,男 33例 ,女 4 5例。年龄 80~ 89岁 5 3例 ,90~ 99岁 2 4例 ,1 0 0岁以上 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 2 3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5 5例。骨折前有并存症 72例 ,其中二种并存症 4 9例 ,三种 2 9例 ,四种及以上并存症 1 6例。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 2 7例 ,发生率为 34 6 % ,死亡 3例 ,按照Harris功能评分 ,优 2 6例 ,良 1 8例 ,优良率为 78 6 % ,可 7例 ,差 5例。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但应注意病例的选择及并存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后外侧切口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8~96岁,平均72.3岁。全髋关节置换2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使用骨水泥3例。同期对照常规后外侧入路36例,全髋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5例,使用骨水泥3例。比较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下地时间、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5.4个月。微创组:切口平均长度8~9.8 cm,平均9.2 cm;术中出血量100~480 ml,平均230 ml;疼痛指数4~6分,平均5分;下地行走时间3~13天,平均8天;基本恢复步态25~38天,平均32天。术后并发下肢轻度肿胀1例。常规组:切口长度为16~18.2 cm,平均16.8 cm;术中出血220~690 ml,平均430 ml;疼痛指数6~8分,平均7分;下地时间7~35天,平均26天;基本恢复步态35~68天,平均48天。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结论微创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体重指数(BM=I)〈30%,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程度轻,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少,加快康复患肢功能,无需特殊手术器械,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术者需要掌握常规全髋关节置换经验和微创手术操作培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96例确诊为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人工全髋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每组各48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随访2年后Harris评分。结果①与人工全髋置换术组患者相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缩短手术治疗时间(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失血量少于人工全髋置换术,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人工全髋置换术优良率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6%vs.75%,P=0.04)。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Harris评分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7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髋置换组35例和半髋置换组36例。全髋置换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半髋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髋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多于半髋置换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也短于半髋置换组;全髋置换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1.43%,半髋置换组优良率为77.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全髋置换组远期并发症低于半髋置换组。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作者结果符合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7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髋置换组35例和半髋置换组36例。全髋置换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半髋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髋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多于半髋置换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也短于半髋置换组;全髋置换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1.43%,半髋置换组优良率为77.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全髋置换组远期并发症低于半髋置换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作者结果符合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0.
1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重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结合我院自 1994年 2月~ 1999年 2月收治的 140例全髋置换病例 ,着重探讨生物学固定的假体及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男 89例 ,女 5 1例 ;单侧髋关节置换 117例 ,双侧髋关节置换 2 3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84岁 ,平均5 4岁。疾病种类 :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 2 8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8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5 1例 ,类风湿或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受累 13例 ,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10例。假体材料 :人工全髋 :钴—铬—钼合金多孔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