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18-1319
3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进行治疗,开腹组选择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功能及预后。结果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便频率、排便紧迫感、排便困难、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治疗效果.且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Intersphincter Resection,ISR)逐渐代替了传统的Miles术,它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成为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一种手术方式.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大便失禁等.2006年5月~2009年5月,我院对18例超低位直肠癌的患者行腹腔镜TME联合ISR保肛术,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总结34例超低位直肠肿瘤肛内括约肌切除术联合经腹全系膜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尿潴留、肺部感染、腹部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直肠阴道瘘、吻合口狭窄、肛门控便功能下降等。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指导患者肛门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 TME)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行Ta TME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的排便功能,并根据排便功能情况分为LARS组(评分≥21分,42例)及无LARS组(评分≤20分,45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吻合口距肛缘2 cm、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距离5 cm、新辅助放化疗均可能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 TME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因素(OR 1,P 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Ta TME术后排便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肛门括约肌损伤、肿瘤与肛缘之间的距离、新辅助放化疗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患者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6例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患者的肛门功能,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Wexner排粪失禁评分的评估,其中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低于10分)的患者有99例(85.34%),Wexner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二者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072,P=0.004)。单因素分析可知,肿瘤距肛缘距离、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以及新辅助放化疗均为术后肛门失禁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可知,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小于2 cm及新辅助化疗是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多数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小于2 cm及新辅助化疗是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探讨经腹经肛双镜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改良Bacon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在临沂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行经腹经肛双镜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改良Bacon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耗时等相关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早期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手术用时更少,很好地保留患者的肛门,并且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和术后住院所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在短期内恢复地更快、更好(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极少发生早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漏、排尿困难、切缘阳性和肿瘤播散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经腹经肛双镜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改良Bacon术能够很好的运用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不仅能够保证手术的质量,而且利于患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腹及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灶下缘距齿状线不足2cm或距肛缘不足5cm的超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评估,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了血清中铁蛋白(Fer)和CEA的考核.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仅有1例并发症,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发现局部复发,所有病人术后6个月~1年肛门功能恢复满意,血清Fer和CEA亦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ISR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LAR)是最常用的保肛术式,其他术式还包括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PPEAR)、经骶直肠切除术、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和改良肛管结肠脱出切除术(Bacon术)。LAR术完全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概念,其特点[1-2]是在直视下锐性分离盆腔脏层和壁层之间的间隙,即沿着直肠系膜外缘无血管区锐性  相似文献   

9.
倪红霞 《护理研究》2014,(11):1375-1376
<正>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在中低位直肠癌病人中的普遍应用,加上吻合器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了保肛手术,既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又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对于部分超低位直肠癌病人在低位前切除术经腹吻合时仍存在闭合器放入困难、无法直视下操作等问题。2008年,英国外科医生提出一种新的保肛术式——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perineal 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n=25)与开腹组(n=35),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 0. 05),但术中出血量及出院时间显著减少/缩短(P 0. 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 00%和28. 57%(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Williams分级、肛管测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腹腔镜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开腹组(P 0. 05);随访3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下TME联合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具有微创优势,其效果与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陈增蓉  朱红  李卡  周总光 《华西医学》2002,17(2):184-185
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结-肛吻合术治疗下段直肠癌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肠道准备,肛门括约肌锻炼及心理护理,术后加强饮食指导,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得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改良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34例,其中16例采用改良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18例采用传统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比较2组的手术临床指标、保肛率、术后的近期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腹腔镜组在术后48 h腹腔引流管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辅助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耗材费用方面均优于腹腔镜辅助组。结论改良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达同样的肿瘤根治效果,具有无腹部辅助切口,更加美观、术后肠道恢复快、保肛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完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7月该院收治的11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59)和对照组(n=59)。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完全ISR,对照组采用开腹完全ISR,术后随访3年,总结分析腹腔镜联合完全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和优势。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86%(7/59),较对照组低,肛门功能良好的占比96.61%,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远期效果(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完全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具有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远期效果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行手助腹腔镜下全系膜切除术的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手助腹腔镜组,行开腹全系膜切除术的5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开腹组,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除数量、保肛率等。结果手助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病例;手助腹腔镜组保肛率(91.3%)高于开腹组(73.6%)(P〈0.05),手术时间((131±29)min)长于开腹组((109±35)min)(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58±23)mL、21.7%、7.4d)少于开腹组((130±67)mL、27.1%、9.2d)(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15.3±6.9)个)与开腹组((14.5±5.8)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TME治疗低位直肠癌与开腹手术效果相当,可提高术中显露与保肛率,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HE)基础上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术对男性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107例男性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ANP组56例和TME组51例,PANP组行TME+PANP术,TME组仅行TME术,随访术后6个月患者性功能(包括勃起和射精功能).结果:PANP组勃起功能及射精功能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对排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按TME原则,在腹腔镜下对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结果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袋肛管吻合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5min,术中平均出血20ml。术后无吻合口漏的发生,术后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能从容控制排便。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不仅能达到根治目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又具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对于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TM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行TME手术(TME组)和52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TM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TME组的1年局部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E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E直肠癌根治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其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已成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TME术治疗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42.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2.6 mL。术后病理证实远近切缘均无癌残留。术后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51.7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 d。无吻合口瘘及出血、腹腔出血及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随访12~18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改良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直肠癌TME术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无腹壁辅助切口、恢复快等优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腹腔镜下直肠癌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行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8—2007—08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手术治疗的3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经腹-会阴联合途径行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且临床病理资料相匹配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术式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ICU治疗时间缩短(均为P〈0.05),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时,30例患者肛管直肠测压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2/30)和10.0%(3/30),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8.6%和5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性高、根治效果与对照组相当、预后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ransanal TME is a new and important application for TAMIS. It allows for resec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the rectum while preser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esorectal envelop. This new approach has gain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minimally invasive nature, but because TAMIS-TME offers a solution to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n rectal cancer surgery: Specifically, access to the distal rectum in obese male patients with a narrow pelvis. Recently, transanal TM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expanding areas in rectal cancer surgery. Interestingly, the origin and inception of this approach began decades ago. The evolution of transanal TME wit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