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致伤科目等.结果:1年军龄组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显著高于2年军龄组及≥3年军龄组(P<0.05);2年军龄组与≥3年军龄组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装甲部队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及分布情况.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装甲部队1028名官兵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类,计算不同类别和部位损伤患者的分布情况.结果 军事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40.2%.其中春季发生率最高,为18.8%,冬季次之,夏秋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某边疆部队训练伤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训练伤防控改进策略。方法 选取2021-06至2022-06武警某边疆总队基层官兵1年内训练伤病相关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41个中队官兵为调查对象。根据部队任务性质和干预情况,将调查对象分为执勤传统组、执勤干预组、特战传统组和特战干预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组训情况、训练伤情况、干预情况四部分。通过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训练伤诱发因素应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20.52%,软组织损伤占比30.56%,骨与关节损伤占比21.57%。训练前热身、训练中组训、训练后放松的伤病防控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7.41%、86.56%、3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军龄[OR(95%CI)为0.856(0.785,0.932)]和文化层次[OR(95%CI)为0.820(0.703,0.9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军龄越短、文化层次越低,越容易发生训练伤。执勤和特战两个干...  相似文献   

4.
海滩400 m 障碍训练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培尧  王文明  胡建林 《人民军医》2003,46(10):559-560
目的探讨海滩400 m障碍训练伤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摩步官兵,分为示范表演组、摩步1组和摩步2组2002年1~6月的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书面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训练方法、障碍设置、身体和心理素质、军龄等与训练伤的关系.结果训练伤326例,发生率为31.9%.主要是皮肤裂伤和软组织挫伤,分别占18.3%和12.5%,骨折仅占0.6%.示范表演组训练伤为53.9%;摩步1组和摩步2组分别为21.2%和20.1%(P<0.01);军龄<2年者训练伤为47.8%,2~3年者为27.9%,>3年者为18.9%.结论全面展开障碍训练前应进行示范试训,掌握训练技能、可能发生损伤的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再开始全面展开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训练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军事训练伤的发生部位、致伤科目等。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13例,发生率40.2%。其中因射击训练致伤154例,占37.3%;装填训练致伤132例,占32.0%;蹬车、通信、检修致伤分别为64例、32例和31例,分别占15.5%、7.7%及7.5%。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占95.2%;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上肢和肩背部、头部居前3位;引发训练伤的科目以射击、装填和蹬车训练居前3位。结论: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居多,射击训练引发训练伤最多。  相似文献   

6.
坦克乘员战伤抢救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洪桥  沈利军 《人民军医》1998,41(11):622-623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新式反坦克武器不断投入战场,坦克乘员伤情、伤类出现了明显变化,为探讨坦克乘员战伤抢救问题,现谈几点粗浅看法。1 重视普及自救互救技术,提高乘员自身急救能力  坦克部队以单车为战斗集体,乘员在车内负伤不易被卫生人员发现,故自救互救是坦克乘员负伤后紧急救生的重要措施。及时、准确的自救互救是使伤员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证,是减少阵亡,提高抢救成功率,弥补卫生人员不足的重要方法。因此,要注重坦克乘员平时的经常性急救训练,以提高战伤的自救互救能力。在把自救互救纳入部队军事训练计划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的DOMS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生DOMS 749例,发生率72.9%。其中轻度361例,占48.2%;中度374例,占49.9%;重度14例,占1.9%。腰背部疼痛379例,占50.6%;下肢及臀部疼痛202例,占26.9%;上肢及肩部疼痛168例,占22.4%。2年和≥3年军龄组DOM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年军龄组(P<0.05),而2年和≥3年军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有受伤史组DOMS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无受伤史组(P<0.01)。装填训练、射击训练和蹬车训练致DOMS发生率居前3位。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进入以DOMS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某部坦克乘员DOMS发生率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DOMS的发生与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饶南  孙金海  胡建 《武警医学》2017,28(12):1240-1242
 目的 调查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武警某部534名官兵进行调查,按照是否发生军事训练伤分为受伤组(观察组)195例和未受伤组(对照组)33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军事训练伤危险因素的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军事训练量、训练时的注意力、训练前的热身活动、训练后的整理活动、对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训练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训练计划的合理性、是否按纲施训、训练场地和训练鞋等对是否发生军事训练伤的影响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训练后整理活动、对内容掌握程度、训练计划合理性和训练场地适宜性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担负的任务、家庭所在地、训练自我评估、训练后整理活动、对内容掌握程度、训练计划合理性和训练场地适宜性为发生军事训练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干预,减少甚至避免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某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军事训练调查问卷对军校学员1050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状况、训练时动作要领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是否发生过军事训练伤,以及发生原因、致伤科目和受伤部位分布情况等,并统一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340例,总发生率32.4%。其中2009级学员166例,发生率30.2%;2010级学员174例,发生率34.8%。2009级与2010级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09级、2010级男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同级女学员(P<0.05)。军事训练伤340例中,软组织损伤143例,占42.1%;踝关节韧带扭伤或骨折97例,占28.5%;肢体外伤43例,占12.6%;膝关节滑膜炎及半月板损伤31例,占9.1%;腰肌劳损或进行性腰损伤26例,占7.6%。结论: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黄昌林  余占洪 《人民军医》2006,49(8):441-443
目的:调查渡海400m障碍训练伤伤情分布情况,探讨致伤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度参加渡海障碍训练官兵7129例进行伤情调查,并分析训练伤类型分布、时间段分布、人群分布。结果:全年发生训练伤1091例,总发生率15.3%,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渡海障碍训练伤548例,占全部训练伤的50.2%;军龄〈1年的发生率12.7%,显著高于军龄〉1年的4.9%。结论: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对提高官兵身体素质,降低训练伤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武警某队属医院收治的骨关节训练伤特点及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12月因骨关节军事训练伤在武警湖北总队医院骨科住院治疗官兵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骨关节训练伤种类、构成比及受伤训练科目与时间来分析骨关节训练伤的特点。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全总队范围抽取83名发生过膝关节损伤的官兵为损伤组,91名从未发生膝关节损伤的官兵作为未损伤组,向两组受试对象发放问卷,通过问卷设置一般情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量、主观情绪、社会认知6个维度共20个问题,对问卷内容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020年,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共收治骨关节训练伤住院病例155例,含12类疾病诊断,其中膝关节损伤在骨关节训练伤疾病谱系中占比最高,400m障碍是最常导致骨关节损伤的训练科目,1-3月及7-9月为骨关节训练伤发病的高峰期。(2)膝关节损伤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损伤组的行中、大强度训练量与消极情绪人数占比高于未损伤组(P<0.05);与损伤组相比,未损伤组中有饮茶习惯的人数占比较高(P<...  相似文献   

12.
任晓兰  任翔  黄鹏  孙艳军 《武警医学》2022,33(7):573-576
 目的 了解驻高原武警官兵训练伤发病状况,并探讨其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驻高原武警某部官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2020-09至2021-08的CFS与训练伤状况,分析人员类别、学历、年龄等对二者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1971名官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训练伤发病率为20.65%,CFS发病率为24.05%。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级别、年龄、学历的不同对CFS及训练伤的发病率有影响(P<0.05),且患有CFS官兵训练伤的发病率为31.01%,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并易多次受伤(P<0.05)。结论 驻高原官兵训练伤与CFS存在一定相关性,应将提高组训的科学性与防治CFS同步开展,确保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军事训练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方法通过某部队300名战士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在训练中踝关节损伤的人数,部位,程度,项目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踝关节损伤占19.3%,损伤部位以外侧韧带受伤为主,发生于越野训练,步伐训练等项目,程度以轻伤为主。结论在踝关节的训练伤中,用力不当是首要因素。科学训练,掌握相关的训练知识和医学知识可以避免和减少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全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机抽样调查2009、2010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 随机抽取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采集所有军事训练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中被调查的63 132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10 775例,其中2009年参训军人27 230人,发生军事训练伤4076例,总发生率15.0%; 2010年参训军人35 902人,发生军事训练伤6699例,总发生率18.7%,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军事训练伤中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9年分别为33.5%、48.4%、18.1%,2010年分别为19.7%、73.3%、7.0%,其中骨关节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明显下降,而软组织损伤的构成比显著上升.2009、2010两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连续出现双高峰期现象.结论 在军事训练伤中应重视相关损伤的预防.加强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的普教育,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藏区医院住院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探讨卫勤保障前置后军事训练伤防治效果,为搞好军事训练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0 06至2016 06藏区医院因军事训练伤住院的武警官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军事训练伤的群体分布、受伤季节、受伤类型及受伤病程的特点。并对比“卫生资源前置”前(2010 06至2013 05)、后(2013 06至2016 06)军事训练伤住院官兵的院前时间、住院时间、致残率等。结论 驻高原山地藏区住院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发病季节以秋季最高发(34.7%),软组织损伤为主(55.1%),急性损伤所占比例最大(67.2%)。卫生资源前置后,军事训练伤住院官兵的住院时间、急性损伤的院前时间均缩短,致残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应根据高原山地藏区武警官兵军事训练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卫生资源前置这一举措能更及时的开展救治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o record and analyse those injuries and conditions requiring referral to a military sports injury and rehabilitation centre over a three year perio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nder, type and site of injury, and the cause of the injury.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in which data on the gender, diagnosis, and cause of injury, of all patients referred to the Colchester Garrison Sports Injury and Rehabilitation Centre was recorded. All subjects were trained, serving soldiers in the British Army referred via their General Practitioner. RESULTS: Low back pain (OR 2.71, p < 0.0001) and injuries to the hip, thigh and lower leg (OR 2.33, p < 0.0001) were more frequent in female soldiers. Military training (OR 4.62, p < 0.0001), work (OR 2.53, p < 0.0001), recreation (OR 2.39, p < 0.0001), and pre-existing conditions (OR 4.2, p < 0.0001) were the causes most commonly cited by female rather than male soldie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gender difference for sport related or road traffic accident injuries. CONCLUSIONS: Female soldiers are more likely to sustain an injury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Specific injurie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is difference. Military training, work, and recre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e cause of injury in the female soldier. Conditions existing prior to military service were also more common.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injuries caused by sport 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hese results may act as a basis for targeted intervention in order to reduce inequality without reducing overall training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士兵训练伤发生情况及其影响 ,确定致伤因素和危险性 ,以提高防治水平和卫勤保障能力。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某部步兵、炮兵和装甲兵共 130 7人 ;并对步兵 5 92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某部士兵年度训练伤总发生率为 2 8 39% ;损伤部位分类中步兵最高为骨及关节损伤 (4 1 92 % ) ,其次软组织损伤 (33 33 % ) ;致伤因素危险性前 5位依次为体能状况、训练科目、场地器材、入伍时间和训练强度 ;损伤发生率与因伤缺勤率年度变化基本一致 ,秋冬季节较高。结论 某部训练伤发生情况与全军接近 ,因伤缺勤应引起重视 ,针对致伤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U.S. Army soldiers lose substantial training hours as a result of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Most military injury data have focused on basic trainee popul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injuries in operational infantry soldiers. We conducted a randomized, retrospective medical record review of 339 records from a total of 3,195 light infantry soldiers over 13 months. The annualized incidence of injuries was 95 per 100 soldiers per year vs. 74 per 100 for illness. There were 372 injuries, representing 56% of sick-call diagnoses. Physical training caused 50% of all injuries, and 30% of those were linked to running. Injuries caused nearly 10 times the number of limited duty days as illness. Soldiers with lower extremity running injuries spent seven times more days on profile than those with nonrunning injuries. We conclude that physical training is related to a high number of injuries in infantry soldiers.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on activities and injuries in operational infantry soldie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军训女兵骨盆应力性骨折愈合时间。方法 分别于停止军训后的第 1、第 2、第 3和第 4年 ,对部分骨盆应力性骨折的女兵拍骨盆X线片检查。结果 耻骨支应力性骨膜炎 5例 ,在停止军训后的第 2年完全愈合 ,表现形式为骨膜反应的消失。耻骨支骨折 8例 ,2例在停止军训后的第 3年、6例在停止军训后的第 4年完全愈合。结论 军训女兵骨盆应力性骨折完全愈合时间根据骨折的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