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卒中有重要意义,随着血管内治疗学的发展,颈动脉支架(CAS)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脑保护装置(CPD)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我们在CPD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5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中的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治疗意义。方法对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全部应用了脑保护装置(滤网型)。结果14例患者成功地释放了18枚自膨式支架。其中2例发生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治疗1~3d完全恢复,颈动脉狭窄6例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随访期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梗死。结论在支架治疗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可减少治疗中的神经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4.
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滤网式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滤网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胀支架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观察脑栓塞的发生和所回收的过滤网。术后短期随访。结果19例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回收的过滤伞中8个发现组织碎片,无手术死亡及症状性脑梗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颅外分叉部颈内动脉狭窄8例,单纯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3例,单纯颈总动脉狭窄1例;所有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9例狭窄程度大于90%,狭窄长度在1.5~4.5 cm,平均2.35±1.25 cm。在滤网型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式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 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3枚,脑保护装置全部顺利收回,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小于等于20%,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术中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1例患者回收脑保护装置后出现对侧肢体麻木、肌力下降,即刻溶栓,20 min后症状缓解,其余无病死及症状性脑梗死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近期随访无脑缺血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RAS)中,应用栓子保护装置(EPD)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73例重度肾动脉狭窄患者行RAS,其中14例(17条肾动脉)术中使用EPD。所有73例在术前及术后1周均行肾功能检查。结果 14例使用EPD的患者,肾动脉支架置入及EPD使用均取得成功。支架释放前肾动脉的直径狭窄率为80.1%±9.0%,置入后为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22,P〈0.01)。回收的EPD滤网中,2例肉眼观察、9例显微镜下观察,均可见脱落的胆固醇碎片。结论 EPD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远端栓塞事件的发生,在RAS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均在10%以下。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无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不仅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而且能明显改善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虚拟支架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颈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45例,通过颈部血管B超、MRA、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等方法,确定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运用虚拟支架血管分析程序,得到颈动脉狭窄虚拟支架数据参数。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立体多角度直观清晰地观察和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程度以及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虚拟支架技术测量的数据参数为依据,选择相应型号的支架治疗满意率达100%。结论:虚拟支架技术有助于术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正确地选择合适类型的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初步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接受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并使用EPD患者,记录分析手术过程,记录术前、术后1周、1个月肾功能检查结果,监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及1个月血压情况.结果 18例患者(24支肾动脉)使用了EPD,24个EPD放置及支架置入均取得成功.支架释放后肾动脉平均狭窄率明显降低(P<0.05).在回收的18例滤网中分别有3例和11例肉眼和显微镜下发现脱落粥样硬化斑块.部分患者肾功能、血压情况改善.结论 EPD应用于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预防或减少远端栓塞事件的发生,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在进行球囊预扩张和支架置入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骤然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2]。为了能够深入分析颈动脉起始段狭窄介入治疗时心率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4例进行介入治疗的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4例经血管超声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率大于70%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28例,女96例,年龄44~72岁。1.2所用介入材料保护过滤伞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收治的312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颈内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组和双侧颈动脉狭窄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双侧病变组136例,单侧病变组176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的患者303例,完成术后1年随访的患者224例。312例患者共植入391枚支架。两组患者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病变组7.6%和单侧病变组1.2%;P<0.01)。单侧病变组术后早期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围术期TIA、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双侧病变组低(5.2%/11.4%),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病变组中期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围术期TIA、围术期心肌梗死、再狭窄)发生率较单侧病变组显著升高(21.8%/9.7%,P<0.01),其中死亡、围术期TIA、再狭窄的发病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功能不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男性、双侧颈动脉病变、肾功能不全、支架植入术前6个月内脑缺血症状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是中期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S术后,双侧病变组较单侧病变组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38例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患侧和对侧局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 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前,与对侧比较,患者患侧CBF、CBV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经DSA证实颈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超声及DSA证实,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27例患者中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包括2例(7.4%)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11.1%)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5例(18.5%)血管痉挛;6例(22.2%)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18例随访6个月~18个月,无1例再次发生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选取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收录的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文献,CAS组为试验组,药物治疗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数字广度(DS)测试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评估结果。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作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RCT、16篇队列研究文献,1 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AS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术后1个月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1,95% CI=-0.24~2.27,P=0.11),MOCA量表评分显著升高(MD=1.88,95%CI=0.83~2.92,P=0.000 4);术后3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MD=2.06,95%CI=0.62~3.50,P=0.005;MD=2.42,95%CI:0.9~3.95,P=0.002);术后6个月MMSE评分、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MD=2.79,95%CI=1.47~4.11,P<0.000 1;MD=3.18,95%CI=1.73~4.63,P<0.000 1),DS测试评分、BI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1.37,95%CI=-0.1~2.83,P=0.07;MD=-2.53,95%CI= -7.62~2.56,P=0.33);术后1年,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37,95%CI=-4.58~5.33,P=0.88)。结论?CAS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3、6个月认知功能,对远期认知功能影响尚需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two procedures to protect against distal embolism caused by embolic debris from carotid angioplasty with stent deployment (CAS) using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39 men and 3 women (42 and 3 CAS procedures, respectively) with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average age 70.0±6.6 years). During 20 CAS procedures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protected with a single balloon. A PercuSurge GuardWire was used for temporary occlusion. During 25 CAS procedur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were simultaneously temporarily occluded with a PercuSurge GuardWire and a Sentry balloon catheter, respectively. Diffusion-weighted MRI was performed 1 to 3 days after CAS. Data from 26 patients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 cerebral aneurysm or brain tumors were included as controls. Diffusion-weighted MRI after conventional diagnostic angiography showed ischemic spots in 3 of the 26 controls (11.5%). Ischemic spots were observed during 11 of 20 CAS procedures with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rotected with a single balloon (55.0%), and were observed during 9 of 25 CAS procedures with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protected (36.0%).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068). Ischemic lesions appeared not only ipsilateral to the carotid stenosis but also in the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31.9%) and vertebrobasilar territory (25.3%). Better protection was obtained with simultaneous double occlusion of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than with singl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uring C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21例次CAS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100%。21支颈动脉治疗前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3±13)%、(10±5)%。术中,4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脑出血;术后1月,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1例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大卒中,1例术后2天死亡;术后长期颈动脉B超或CTA或MRA复查及电话随访,19例有不同程度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中16例有好转,1例大动脉炎患者于术后9月出现再狭窄,狭窄程度约60%。结论: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方法,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