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实验发现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1~7天,梗塞灶边缘区有脑微血栓形成,MCAO后3天对侧半球的相应区(镜区)有较明显的微血管变形和星形细胞足突水肿改变,说明RHR与正常的SD鼠在局灶脑梗塞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鼠局部脑梗塞后脑超微结构改变动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RHR)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其后2h至7d分8次取不同区域脑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显示局部脑梗塞后发生全脑性改变,其损害程度和出现时间梗塞区最早,以坏死为主,呈完全不可逆性损害;边缘区稍后,主要是微血管塌陷和微血栓形成及部分脑细胞坏死,呈部分可逆性损害,远隔区和镜区最迟,以内皮和星形细胞水肿为主,呈可逆性损害,认为用RHR复制MCAO,更接近于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基础上发生脑梗塞的临床病理改变,全脑超微结构的动态性改变中微血管损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血压对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将肾性高血压大鼠和正常大鼠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TC染色及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局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的梗死灶体积.同时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及假手术组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大鼠与正常血压大鼠相比局部缺血再灌注在同等时间内梗死灶的面积较大,超微结构改变也较明显。结论高血压引起脑内微小动脉的改变.侧支循环减少.加重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4.
西比灵对大鼠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比灵对大鼠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用插胃管法喟食西比灵对RHR进行治疗,观察动脉血压,脑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形态的改变。结果 用药2-4周动脉血压明显低于同期未用药RHR,4-6周后脑底动脉内腔面积,横断面积,中膜厚度等明显好于未用药RHR,这些作用可以持续2-4周。结论 在高血压早期,西比灵可以降低RHR的动脉血压,阻止脑血管损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脑梗塞和再灌注后边缘区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李玲,黄如训,苏镇培一、资料与方法肾性高血压大鼠(RHR)采用改良的Longa氏颈动脉放线,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和再灌注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动态观察RHR脑梗塞和再灌注后梗塞灶边缘...  相似文献   

6.
GM1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GM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双肾双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线栓法制备高血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灌注过程中鼠脑DNA损伤修复蛋白XR—CC1、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3h至24h在缺血区皮质XRCC1表达出现显著减低(P〈0.05);再灌注24h缺血区皮质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神经细胞XRCC1的表达强度与凋亡呈负相关。GM1治疗后缺血区皮质XRCC1的表达显著升高,凋亡显著减少(P〈0.05)。结论GM1通过提高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XRCC1的表达,发挥了抗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血栓溶解和亚低温联合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纯种健康雄性Spraque-Dawley大白鼠,行双肾双夹肾动脉狭窄术.双肾动脉狭窄术后高血压持续8~10周以上,血压达24 kPa或以上,从未出现脑卒中神经系统症状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用光化学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MCAO后0.5、1、2、3小时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结合亚低温治疗,用TTC染色和HE染色,观察溶栓治疗和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梗塞灶大小的影响以及溶栓复流后脑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突触素表达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TMS组与假刺激组成年大鼠各32只,于MCAO/再灌注(MCAO/R)120min后3周内接受TMS与假刺激处理。在处理不同时间段榆测梗死灶周围突触素(SY38)免疫阳性产物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刺激21d后缺血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血管、神经细胞和突触变化。另设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检测脑内SY38免疫阳性产物表达。结果:在刺激1d和3d后,两组SY38免疫阳性物质表达均持续降低,刺激7d后逐渐恢复升高。与假刺激组各对应点相比,TMS组在刺激7d、14d和21d后梗死灶周围SY38免疫阳性物质表达显著增高(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示,刺激21d后TMS组的神经元整体细胞超微结构缺血性损伤好于假刺激组,线粒体肿胀程度较轻,血管周围结构紧密完整,突触界面曲率相对更大,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后致密物质增厚。结论:长程TMS可以上调脑梗死周围区SY38的表达,减轻缺血周围区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损伤,促进突触超微结构的重建和功能增强,提示TMS有助于促进缺血脑损伤的恢复,促进脑组织神经网络重建和脑可塑性增加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 h,32只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l EGF(100μg/L),连续2d,共2μg(EGF组);32只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对照组)。MCAO术后1、2、3和4w,行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后,免疫印迹检测双侧大脑半球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相比,EGF组大鼠在MCAO术后1、2w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更好,脑梗死灶同侧半球GAP43、SYN和GFAP有更早期和更高表达(P<0.05)。结论 GAP43、SYN和GFAP等蛋白的早期高峰表达可能与EGF引起的早期神经可塑性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处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制成脑梗死(MCAO)模型。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定,免疫组化观察并计数梗死灶边缘、对侧镜区及双侧海马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细胞。结果MCAO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低,5d时恢复正常。MCAO后梗死灶边缘、对侧镜区及双侧海马均有BrdU阳性细胞分布,且病灶侧多于病灶对侧,集中分布于病灶周围。结论脑缺血可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并移向病灶,可能成为脑梗死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已有研究发现,在正常血压的脑梗死模型中,凋亡可发生在远离梗死灶的同侧丘脑和黑质等部位。但是,在高血压脑梗死模型中,这种远隔部位的继发性损害发生情况和相关机制仍不清楚。 研究目标:目前研究验证如下假说:在成年高血压大鼠,神经元凋亡与皮层梗死后丘脑和黑质的神经元丢失和继发性改变有关。 设计、时间和设施:本研究所应用的动物模型、免疫组化和凋亡检测等实验手段均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完成时间在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之间。 材料:单克隆小鼠抗大鼠微管相关蛋白(MAP2)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别购自美国Sigma公司和BD Pharmingen公司;生物素结合的山羊抗小鼠IgG和Cy3结合的驴抗小鼠IgG分别购自丹麦DAKO公司和美国Jackson免疫研究实验室;凋亡检测试剂盒则购自瑞士Roche公司和美国Upstate公司。 方法:32只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通过电凝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MCAO后1,2,3和4周,使用免疫组化检测梗死灶同侧丘脑和黑质的MAP2(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和GFAP(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表达,同时使用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 主要结果分析方法:通过使用Kontron IBAS 2.5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德国)分析梗死灶同侧丘脑和黑质5个随机视野中(10×40)MAP2、GFAP阳性细胞,以及TUNEL染色细胞的阳性单位信号值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MCAO后4周内,梗死灶同侧丘脑和黑质内MAP2表达逐渐降低而GFAP表达逐渐增加,均以4周为明显;而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以2周为明显。 结果: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MCAO后梗死灶同侧丘脑和黑质的神经元丢失可能为凋亡的继发性结果。目前关于凋亡动态变化的研究为抗凋亡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2.
局部脑梗塞再灌流边缘区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观察局部脑梗塞再灌流边缘区血脑屏障(BBB)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改良的Longa氏方法,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获得可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灌流模型,观察梗塞灶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局部脑梗塞早期恢复血流对病灶边缘区并没有加重BBB损害,多形核白细胞阻塞毛细血管也是加重微循环障碍和BBB损害的因素。结论必须重视BBB损害在脑梗塞时的重要作用,注意对BBB损害的防治,早期主要是恢复供血,提示溶栓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MCAO)术后24h,64只EGF组大鼠侧脑室注入10μl EGF(0.1μg/μl),连续2d,共2μg;64只vehicle组大鼠只注入不含EGF的等量溶液。MCAO术后1、2、3和4周,免疫组化检测SVZ内巢蛋白(nestin),Western blotting检测双侧半球nestin、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和瑞林蛋白(reelin)表达。结果与同期vehicle组相比,EGF组大鼠梗死灶同侧SVZ内nestin染色更强,可见从SVZ沿胼胝体向梗死灶迁徙的nestin阳性细胞带;Western blotting显示EGF促使脑梗死灶同侧nestin、NCAM和reelin更早期和更高的表达(P〈0.05)。结论EGF可能通过促使卒中后nestin、NCAM和reelin等神经可塑性物质的早期高峰表达而调节SVZ内NSCs增殖和向梗死灶迁徙。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脑梗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前30min分别注射葡萄糖、胰岛素和生理盐水,术后24h处死动物,用电镜观察梗塞灶边缘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示葡萄糖组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较对照组明显肿胀、变形,胞饮小泡显著增多,线粒体肿胀,紧密连接明显开放,足突高度水肿;神经元线粒体高度肿胀,数目明显减少。胰岛素组上述超微结构改变较对照组轻。  相似文献   

15.
猫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脑组织早期葡萄糖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检查,了解猫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区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 经眶电凝猫左侧MCA,制成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电凝MCA前15min,静脉注射18氟化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ise,^18FDG),MCAO后15min,1h,3h及6h分别行^18FDG-PET数据采集,并与对照组及对侧相应区域比较,以了解MCAO早期缺血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同时行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理学检查,以证实梗死范围,结果 脑缺血后,左侧MCA皮层分布区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该代谢增高区逐渐集中;病理检查证实,该代谢增高区与缺血区相一致,其最后的浓聚区即为坏死中心区。结论 脑缺血后,脑组织缺血区早期出现葡萄糖代谢增高现象,与以往报道的脑缺血PET的实验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大鼠在脑缺血损伤时的病理改变.方法 用线拴法将肾性高血压大鼠制作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高血压组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在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变.结论 高血压可经过多种机制加剧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用双肾双夹肾动脉狭窄术复制成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54只;同龄正常血压鼠(SDR)54只,各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前、后不同时间的9个实验和对照组,各组均即时从心腔等压灌注中华墨汁,取脑顶叶梗塞灶边缘区,行冠状、矢状、水平三方向取材,制片,在显微镜下作微血管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显示RHR顶叶脑皮质毛细血管直径、单位体积毛细血管长度、表面积、通过200μm的毛细血管支数均较SDR减少,表明高血压可致脑微血管稀疏;同时观察到局部脑梗塞后上述反映毛细血管网三维构筑的参数变化远较对照鼠明显,缺血后脑损伤更严重。说明毛细血管损伤程度与梗塞灶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应加强高血压的防治,以保护脑微血管立体构筑。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电针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脑梗死病灶周围及海马处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电针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 (RHRSP) ,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 (MCAO)。用Garcia等的综合评分法评定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 ,免疫组化观察梗死灶边缘、对侧镜区及双侧海马 5 溴脱氧尿核苷 (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细胞的变化。结果 MCAO后大鼠轻偏瘫 ,5天时神经行为学功能恢复正常。MCAO后梗死灶边缘、双侧镜区及双侧海马均有BrdU阳性细胞分布 ,且病灶侧多于病灶对侧 ,病灶周围分布密集。电针治疗促使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增多 ,随着治疗时间增加细胞增多更明显。结论 脑梗死可诱导病灶周边及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上调 ,2周内神经前体细胞随着电针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多。神经前体细胞可能是脑梗死康复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局灶性可重复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短暂性局部脑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影响。方法 应用改进的Longa's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局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各组大鼠均经两次处理,预处理(PC)组大鼠经15min短暂预缺血,分别在再灌注6、12、24、72、168h后(n=15~16),造成MCAO;脑梗塞组大鼠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5min。各组大鼠均在第二次处理后24h,检测以下指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测量梗塞范围;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干湿法测量脑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结果 PC24h、PC72h和PC 168h组与脑梗塞组相比较,脑梗塞范围、脑水肿的严重程度、梗塞周边区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了;短暂缺血引起了轻微的神经细胞结构的改变并使缺血区HSP70表达增加,MCAO后24hHSP70蛋白在缺血周边区出现广泛表达。结论 短暂局部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梗塞后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性,其保护作用出现在再灌注后1~7d;缺血预处理引起HSP70蛋白表达的改变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大脑表面侧支吻合血管改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已复制了可靠而稳定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模型,并观察到RHR脑血管的形态结构改变。本研究用脑血管铸型方法,实验比较RHR与正常血压大鼠的脑表面侧支吻合血管情况,旨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